《金刚经》048 法门无量誓愿学(第14-15段)

《金刚经》048 法门无量誓愿学(第14-15段)

00:00
20:17


关键词: 


1、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鸠摩罗什译本)无实无虚:既不是真实、也不是虚假。

从二谛的境界上理解:

在胜义谛的“离言空性”上一切法是空,无所谓真实,非实;在世俗谛的名言上,佛陀安立种种名言度化众生,对治众生的种种病痛,“非如其言而有其义,亦非无事而有所说”,在名言谛上,佛陀所说的法又不是虚假的;

正因为如此,如来才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从更高的一个层次上理解,从见道的智者所见到的实相上理解,原本真实与虚假就是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对相待而生的名言,是凡夫的分别,因此在智者所证悟的实相上讲,没有真与假的分别,无真无假。

2、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鸠摩罗什译本)首先,只要是行了布施,就是善法;心住于法的善法,是世间善法,因为心住于法的布施,虽然是布施,不能淡化心中的我执,不能引领着我们去证悟空性,更不能引领着我们去见实相;

世间善法,不能让众生解脱,是有漏的善法。
3、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鸠摩罗什译本)

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般若统摄下而行布施;

如果大乘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失去了第六度般若波罗蜜的摄受,那前五度就为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鸠摩罗什译本)

受持读诵:对照梵文原本,其实是五个动词——获取、受持、读诵、通晓法义、为别人详细解说(获取、受持、读诵、通晓、解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法门能引领着我们证空性、见实相、走向解脱。

《金刚经》第十五段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鸠摩罗什译本)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印度古人把一天分为六时,六时分为日三时和夜三时,日三时从早上六点到下午六点,初日分就是指日三时的第一时(早上六点到上午十点),中日分就是指日三时的第二时(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后日分就是指日三时的第三时(下午两点到下午六点)。

劫:一劫,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坏一回。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鸠摩罗什译本)

逆:倒退、退转
法布施为最。法布施与身命布施相比,是质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差别。信心不逆:对照梵本,是“不诽谤”,玄奘译作“不生诽谤”,

义净法师译作“不生毁谤”。
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可以专精学习一部法,但同时需要忏悔,而且到别人能够学习无量法门时,要赞叹、随喜、心生欢喜。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学习到了《金刚经》第十四段经文的第四部分。佛说:“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无实无虚,就是既不是真实、也不是虚假。如果从“二谛”的境界上来理解,也就是在“胜义谛”上、在“离言空性”上,一切法是空,无所谓真实,非实。

但是,在“世俗谛”上、在“名言谛”上,佛陀安立种种名言度化众生,对治众生的种种病痛,“非如其言而有其义,亦非无事而有所说”,因此在“名言谛”上,佛陀所说的法又不是虚假的。

正因为如此,大家看前一句,佛陀才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从“二谛”的“世俗谛”、“名言谛”而言。

那么我们还可以从更高的一个层次上来理解,就是从见道的智者的所证悟的实相上来理解,原本“真实”与“虚假”这不过仅仅是凡夫境界的一对相待的名言,是凡夫的分别,因此在智者所证悟的实相上,根本没有什么“真实”和“虚假”所言,无真无假。

这第二重境界就是我们后面要讨论的教理。所以大家也能理解,《金刚经》的经文到了这第十四段,它的说法的境界其实已然在不断加深了。

好,看下边的经文,也就是第十四段经文的第五部分。

老师说:“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注意,“心住于法而行布施”,首先说还是行了布施的,只要是行了布施,它就是善法。但是,这个善法是“心住于法”的善法,佛教管它叫世间善法。

为什么?因为“心住于法”的布施,虽然是布施,但是这样的布施不能淡化我们凡夫心中的“我执”,不能引领着我们去证悟“空性”,更不能引领着我们去见“实相”。


这样的布施是善法,它种下的善因只能让我们在未来的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当中得个善报而已,不能令众生解脱,因此是世间善法,是“有漏”的善法。佛陀这里形象地比喻,“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看下一句经文。“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说如果菩萨的布施是“心不住于法”的布施,那么就像一个人有了眼睛,阳光的照耀能够见到种种的颜色。大家注意,什么是“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其实就是在“般若”统摄下去行布施。

大乘六度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如果失去了第六度,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摄受,那么佛教经典里说,前五度为“盲”。盲,就是盲人,瞎子那个盲。

只有在第六度——般若波罗蜜的摄受底下,就如同一个人有了眼睛,有了光明,所以,心不住法的布施,就是在般若统摄下的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有照,见种种色。”

看下一句经文,也就是《金刚经》第十四段经文的第六部分。

老师说:“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鸠摩罗什的译本语言非常简洁,在这里他译作“受持读诵”,对照梵本,其实是五个动词:第一,是“获取”;第二,是“受持”;第三,是“读诵”;第四,是“通晓法义”;第五,是“为别人详细解说”,也就是“获取”、“受持”、“读诵”、“通晓”、“解说”五个动词。做到这五件事,“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那么我想我们共同在喜马拉雅 FM 上面,我们在这里受持、读诵、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切佛陀都是以他老人家的智慧,以佛的眼睛都能够看到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所以大家要理解,我们现在共同地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为什么?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法门能够引领着我们证空性、见实相、走向解脱。

好的,到这里《金刚经》的第十四段经文我们学习圆满了。下边我们开始学习《金刚经》的第十五段经文。首先看第十五段经文的第一部分。

佛陀说:“须菩提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这里佛陀讲“身命布施”。

什么是初日分、中日分和后日分呢?我们现在把一天分为了二十四小时,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了十二个时辰,而印度古人把一天分为六时。所以你看,佛教徒经常祝愿大家“六时吉祥”,“六时”就是一天。那么这六时又分“日三时”和“夜三时”。那么“日三时”就是从一天的早晨六点钟,用现在的时间的计量单位看,早晨六点钟到下午的六点钟,这是“日三时”。

那么从傍晚的六点钟到第二天早晨的六点钟,这是“夜三时”。那“初日分”就是指“日三时”的第一时,大概就是早晨六点到上午十点;“中日分”指的就是“日三时”的第二时,大概就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后日分”指的就是 “日三时”的第三时,也就是下午两点到下午的六点。

那么大家看,佛陀在这里又是用了一个极度夸张的比喻。说“初日分”,也就是上午,“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就是一个上午,我能够做身命布施像恒河的沙子一样多;那“中日分”,就是中午,又用恒河沙子一样多的身命去行了布施;“后日分”,就是下午,还是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去行布施。

注意,这一个极端夸张的比喻!而且更重要的是下一句,这样上午布施了恒河沙等身命,中午布施了恒河沙等身命,下午布施了恒河沙等身命,这件事做了多久呢?“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劫,什么是劫?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坏一回,叫“一劫”。百千万亿劫,都是每天上午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午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下午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注意,这是一个极度夸张的比喻。

大家还记得,前面佛陀以“财布施”也做了一个极度夸张的比喻,就是以恒河里的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里沙子数的所有的恒河的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里边已铺满了“七宝”,把这“七宝”都布施了,哦,只不过在这里是用“身命布施”来做比喻。

好的,一个人做了这么多的身命布施。看下一句经文,“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啊。如果还有一个人,他听闻了《金刚经》,“信心不逆”,逆,就是“倒退”,佛教经常用的语言是“退转”。

就是你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信心,只要你不退转,那么你所获得的福德,比前面那个做了那么多身命布施的人的福德还要多。注意,这是佛陀用了一个非常夸张的比喻。

那佛陀做这样的比喻,用意是什么?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就是佛陀要强调,法布施为最。“法布施”与“身命布施”相比,它是质的差别,不是量的差别。所以,你不管做多少“身命布施”,都不如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信心不逆。

那么,鸠摩罗什在这里译作“信心不逆”,如果对照现存的梵本,是“不诽谤”,而且确实玄奘译作“不生诽谤”,义净法师译作“不生毁谤”。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人听闻了《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你只要不生诽谤,你所获得的福德,比前边做了那么多“身命布施”的人还要多。

有人说,那这个事太容易了,说我就不会诽谤《金刚经》嘛。但是大家注意,这件事看似很容易,实际上,有的时候你无意当中就会诽谤。

大家还记得,我在讲第三重、第四重“二谛”之前,也就是讲“无生”,讲“空性”之前,我特别强调了,就是你对大乘佛法,你可以理解,可以不理解,听了以后,你可以接受,也可能你暂时接受不了,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当你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时候,千万不要诽谤。

那么有人说,那我不诽谤,没有诽谤,能做到,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有意诽谤你可以不做,但是,由于无明所障,由于我们凡夫愚痴,无意的诽谤还是很容易发生的。前边讲过,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要发心,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里有一愿,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为什么要发这个誓愿?因为我们所发的菩提心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的心,那么由于众生有种种的差别,众生有种种的病,因此,你度化众生就得有种种的药,有种种的度化众生的方便,因此大家理解,佛陀才说了种种有差别的法门。那我们为了度无量众生,因此佛陀所说的这无量的法门,我们都要誓愿地去学。

但是有人说,我的能力有限,目前我还做不到法门无量我都要学,我读一本经都感到很困难,学一个法门都很吃力,那么因此你现在拿出你的所有的精力去专精学习一部法,学习一部经,可以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大家一定要理解,你为什么现在做不到法门无量可以学?你为什么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因为往昔的业障。所以,你可以专精去学一部经,或者专精去修某一部法,可以,但是一定要生起忏悔的心,一定要生起惭愧的心:别人怎么可以学习无量的法门,而我做不到呢?这是第一,要忏悔,要惭愧;第二,当我们见到别人能够学习无量的法门时,我们必须要赞叹、要随喜、要生起欢喜的心。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 钻石温度计

    为什么必须生惭愧心忏悔心?修行不就是为让心清净吗?怎么还要更生各种心呢?

    于晓非_ 回复 @钻石温度计: 凡夫只有不断地忏悔,心才能清净。

  • 于晓非_

    购买链接: 【于晓非老师新书】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 https://k.koudai.com/DJAXPZyy?a=b&p=iphone&wfr=BuyercopyURL&share_relation=03ebd6fafaf1b998_1419964379_1

  • 佛法初学者

    顶礼于老师~为我们讲解佛法!每次每课先顶礼,再看重点归纳,再对照文字听讲解。每每听着都觉得心生喜悦!老师这一讲我感觉格外的亲切,幽默,又容易懂

    于晓非_ 回复 @佛法初学者:

  • 星空de琴弦

    我要忏悔的是“为什么人生路走过了一半才接触佛法”,但同时我也要感恩,“开始学佛就接触到了于老师的教授”,最后感谢群里的尹老师和各位师兄

    于晓非_ 回复 @riantli: 您好,添加义工微信:fldy737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1388019eslk

    请教余老师,见实相应该不是指肉眼吧?谢谢

    于晓非_ 回复 @1388019eslk: 肯定不是肉眼见!

  • 白玛若巴

    法门无量誓愿学! 虽然目前做不到, 忏悔的同时, 也要赞叹能做到的人, 不毁谤!

    于晓非_ 回复 @白玛若巴: 🙏

  • 墨砚书香

    请问于老师,佛陀有没有可能为了方便起见而讲相似佛法,从而导致后世学佛之人认方便为究竟?同时这些方便法还被记录在经典当中,而给了后世很多讲相似佛法之人有了经典作为依据?

    于晓非_ 回复 @墨砚书香: 佛陀随顺众生,也说相似法,但是方便,不是究竟。 佛陀判教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显示佛说的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只是众生无明,执方便为究竟,致使相似法替代真实了义法横流于世,而且还似乎有经典依据。问题出在众生的无明!

  • 自渡_1j

    讲解的非常好,很容易听懂。🙏🙏

    空性旺姆 回复 @自渡_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