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金刚经》第十段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庄严佛土:“胜义谛”中,能庄严、所庄严都是空性
清净心的“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成佛的心(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入“世俗谛”菩提心清净心的“清净”:与“染污”(或“杂染”)相对,不染污,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的心,生清净心就是生起菩提心。
菩萨应该怎么样生起清净心呢?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管是在十二处(六根 + 六尘)还是十八界(六根 +六尘 + 六识)里,六尘都是表征着凡夫所感知的自以为的存在的外部世界——外境。
大菩萨生起菩提心,是不住于六尘,不住于外境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为在“胜义谛”上一切外境都是空性,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菩提心是无住而生,是基于空性而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这才是真实的菩提心,是大乘菩萨修行之所依。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大乘佛法里,见道的菩萨、见实相的菩萨,他的身庄严无比、大如须弥山王;
见实相的菩萨,也就是登地菩萨、修道位的菩萨,从他的大悲的愿力和修行的无量的功德上,会成就他的法性身,而这个法性身大如须弥,非常殊胜庄严,对凡夫有着巨大的加持力和摄受力;
凡夫看不见大菩萨的法性身,只能看到大菩萨的化身、肉身。菩萨的法性身依然是空性。
小结:
a.第十段第一部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这一段讲菩萨的修行,佛在因地的时候,还是在菩萨的时候,听法无所得
b.第十段第二部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基于空性而生起菩提心,这是大乘菩萨修行所依
这一段讲大乘菩萨的修行,而且修行的过程无所得。
c.第十段第三部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是讲,大乘菩萨经过自己多生累劫的修行,见道了、登地了,成就了庄严殊胜的法性身,但佛说“此身即是非身,是名大身”,这是讲菩萨的证得的果无所得。
《金刚经》第十段讲了三件事情 菩萨的听法无所得 菩萨的修行无所得 菩萨的证果无所得
《金刚经》第十一段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为他人说:两个法义,一是宣说,二是讲解法布施与财布施不是量上的差别,而是质上的差别。法布施为最六度中,“布施度”排第一,在“布施度”中又以“法布施”为最重要。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学习到了《金刚经》第十段的第二部分。
老师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说“菩萨不庄严佛土”,“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陀在很多经里边讲菩萨“庄严佛土”,而在“胜义谛”上根本没有什么佛土可庄严,“能庄严”、“所庄严”是空性,只是在“世俗谛”上为度化众生的方便,在名言上说“庄严”。
继续看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老师说:“须菩提啊!那些大菩萨们应该按照我下边这样说得去生起他的清净心。”
首先说“清净心”的“心”指什么“心”?结合《金刚经》后面的经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心”指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通俗地讲,成佛的心。当然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而是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个“心”就是“世俗谛”菩提心。
那“清净心”,什么是“清净”?佛教说“清净”,对应的那个词叫做“染污”,或者叫“杂染”。那什么是“清净”‐‐‐ “不染污”?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的心”,所以生清净心就是生起菩提心。
那大菩萨们应该是怎么样地生起菩提心呢?看下边的经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在佛教里叫“六尘”,“尘土”的“尘”。
那么不管是在“十二处”还是“十八界”里边,这“六尘”都是表征的是凡夫的所感知的、自以为的存在的外部世界,佛教叫外境。那么大菩萨们生起的菩提心是不住于这“六尘”,不住于外境的。
为什么?因为在“胜义谛”上,这“六尘”是空性。因此下边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个菩提心是无住而生,也就是基于空性而生,如果有一丁丁点儿的不空,那都是有所住。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在中国很出名,因为我们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惠能就是在这句话上见性的,在这句话上大悟的。因此这句话很出名。那么惠能禅师跟《金刚经》这句话很有缘,也是他老人家往昔相似相续的多生累劫的修行,在这一生即将见道了,那么,在《金刚经》的这句话上,这句话的触发他老人家见性,这是惠能老人家与《金刚经》的这句话的缘份,当然因此这句话出名了。
但是,当我们学习《金刚经》的时候,当对照原来的梵本,我们看这句话的法义的时候,我们不要因此对这句话作过度诠释,把这句话解释出很多其实原本没有的法义。其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那么,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是真实菩提心,在大乘佛法里,这是大菩萨修行之所依,“依靠”的“依”。
好的,我们回顾《金刚经》第十段的这第二部分,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菩萨的修行就是庄严佛土,但是,庄严者非庄严,只是名庄严。菩萨修行之所依,是菩提心,但这个菩提心是无住而生的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生的菩提心。这是这一段的法义。
看这第十段经文的第三部分。老师说:“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老师问须菩提一个问题,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大得跟须弥山一样,那你说他的身体大不大?”须弥山是印度古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最高、最高的那座山,如果用今天的话语比喻的话,就是喜马拉雅山、珠穆拉玛峰。说一个人的身体大得跟须弥山一样,那谁的身体大得会像须弥山一样呢?
在我们大乘佛法里边,这个见道的菩萨、见实相的菩萨,他的身庄严无比,大如须弥山王。这个没有见道、没有见实相的菩萨 —— 后面我们会讨论,是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那么他们的身体跟我们凡夫没有太大差别。
那么真正见道的菩萨,见了诸法真实性的菩萨,用佛陀的“二时教法”,叫见实相的菩萨,也就是登地菩萨,就是修道位的菩萨,那么这样的菩萨,从他的大悲的愿力和修行的无量的功德上,他会成就他的法性身,而这个法性身“大如须弥”,非常的殊胜庄严,而且对我们凡夫有着巨大的加持力,巨大的摄受力。所以,大菩萨讲法对众生是有摄受的。
但遗憾的是,菩萨的这个“大如须弥”的法性身,我们凡夫看不见。大菩萨们在我们凡夫眼前是显现的是化身,只是我们凡夫能见到的肉身。而这里边讲的“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指的见道的、大菩萨的法性身。
那么老师问须菩提:“那他的身体大得跟须弥山一样,他的身体大不大?”看下面的经文。须菩提言:“甚大,世尊!”,“哎哟,那老师,太大了!”“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即便他身体大得跟须弥山一样,但是佛说:“那根本就没有身。”
因为菩萨的法性身依然是空性,“是名大身”,只不过是佛陀度化众生在名言上说它甚大,说它具有大身。好的,这是《金刚经》第十段的第三部分的法义。
那我们总结一下《金刚经》这第十段的经文。这第十段的经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那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那这段话讲什么?讲菩萨的修行,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因果”的“因”,就是还是在菩萨的时候,“听法无所得”。这是这段的法义。
那第二部分,老师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我们前面讲过,菩萨的修行,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当然在《金刚经》老师问须菩提:“那菩萨庄严佛土了吗?”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菩提心,这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所依。所以这一段是讲的大乘菩萨的修行,而且讲修行的过程“无所得”。
第三部分,老师说:“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回答说:“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是讲大乘的菩萨经过自己的多生累劫的修行,见道了、登地了、成就了庄严殊胜的法性身,但佛说此身即是非身,只是名大身。这是讲菩萨的证果,证得的果“无所得”。
所以,《金刚经》第十段讲了三件事,是“菩萨的听法无所得”、“他的修行无所得”、“他的证果无所得”。哦,到这里,《金刚经》的第十段我们学习圆满了。
下边看《金刚经》的第十一段。
老师说:“须菩提啊,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这句话什么意思?恒河,大家都知道,是印度非常著名的一条河,佛陀他老人家就是在恒河边说法。
那么恒河有个特点,就是沙子非常的细小。那么在这里,佛陀说:“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是沙等恒河”,老师说:“恒河里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里沙子数的那么多恒河”,老师问:“那么恒河里一颗沙子就代表一条恒河,恒河里沙子数的那么多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
看须菩提怎么回答,“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呢。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呀!’”,说:“老师,那沙子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恒河里一颗沙子就代表一条恒河,那恒河沙子数的恒河,那这恒河数我已经数不清,那更何况我数不清的这么多恒河里的所有沙子,太多太多了。”
看下一句经文。老师说:“须菩提啊,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老师说,我今天真真切切地告诉你啊!说如果有个善男子、善女人,他/她把“七宝”铺满了前面所讲的,恒河里一粒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里沙子数的恒河的所有的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
哎呀,大家注意,前面佛陀有过一段类似的表述,说有一个人的“七宝”可以布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当时都说,那比尔.盖茨跟那位先生一比,简直是穷光蛋。
那么那位先生与现在讲的这位先生一比,那又是穷光蛋。那么这位先生可以把“七宝”布满那么多恒河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他把这些“七宝”布施了,老师问:他得的福多不多?
看下一句。“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呢!”那当然太多了。但是看,“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啊。”说有一个人,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够在《金刚经》里边,哪怕取出来四句话,“为他人说” ——对照梵文是两个法义,第一是宣说,第二是解释、讲解。
如果你能从《金刚经》当中,哪怕找出四句话来宣讲,来为其他人解释,那么你所获得的福德比前面那个把恒河里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沙子数的恒河里的所有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铺满“七宝”,把这“七宝”都布施的人所获得的福德还要多。
各位,佛陀这故事讲得如何?佛陀用了这么一个极度夸张的比喻啊!为什么?佛陀这段话想表达什么法义?在前面章节里,佛陀说,有一个人把铺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了,他所获得的福德比不上给一个给别人讲四句《金刚经》的福德。
那么有人就会想了:那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了,不如讲《金刚经》四句话。那如果布施了两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三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或者我布施了一百个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是不是我的福德就可以赶上了为别人讲《金刚经》四句偈的人的福德?
各位,佛陀在这里用了这个极度夸张的比喻,就是让你死了这条心吧。你别说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布施,一千个、一万个、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一亿个,现在说是恒河的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沙子数的恒河里边的所有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各位,你死了这条心吧,你布施了多少“七宝”,都不如讲《金刚经》四句偈。
什么意思?佛陀想告诉我们,“法布施”与“财布施”不是量上的差别,而是质上的差别。这就是佛陀在经典里边反复强调的,“法布施”为最啊。所以,对一个发大乘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修“六度”,“布施度”排第一。也就是“布施”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个法门。
那么在“布施”当中,又以“法布施”为最重要,所以我还是强调,我们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你每天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法布施了吗?当然,如果你真正地法布施了,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感觉,存在主义跟佛法有点相似,先打破意义幻象,再置死地而后生,让自由显现,献出热情。课还没听完,真不知道,葫芦里有啥药,佛陀到底想干嘛?好奇。
于晓非_ 回复 @18901330czf: 🙏
前面听的进去后面听不进去感觉我糊涂了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98452059: 很多人都经历过的糊涂,毕竟真实佛法是对众生见解地颠覆。
43讲笔记!感恩遇见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翎翎亦零零:
听法无所得 修行无所得 证果无所得
白玛若巴 回复 @白玛若巴: 重读改版
您好老师!导读群怎么加入?扫码进不了
于晓非_ 回复 @佛山寺: 群已关闭
听闻正法,由哭到笑,清净自然,感恩于师!
感觉学了20年的佛法,今天才算听到了正法。感恩于教授!
婆娑世界本是空, 西方极乐亦是空。 凡夫色身本是空, 佛于尘世亦是空。 历此人道入戏梦, 世人皆在戏中生。 缘业写下戏文本, 各安角色千般情。 即到有朝大幕垂, 可怜我执仍未醒。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一道彩虹_bc 回复 @于晓非_: 请大家在微信上搜索“净名读书会”最新一期文章的下面有入群的二维码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