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互动篇2:如何减少隐性攻击?

5.互动篇2:如何减少隐性攻击?

00:00
11:13

隐性攻击

 

什么是隐性攻击呢?


我们先从一个案例开始吧。


我们的主人公的名字叫凤凰,她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最近正被一系列的变故打的手忙脚乱。


怎么回事呢?

 

最开始的起因是一位下属突然提出离职,第一场留人的关键对话没有成功,对方去意已决,凤凰只能抓紧寻找继任者,但继任者还没找到,公司就发布了为控制成本,冻结招聘的通知,凤凰不得以只能把多出来的工作在自己团队内部快速消化。

 

经过认真思考,他计划把离职人员的工作分成了2块,让2个下属在自己原有工作量的基础上再多承担点,当然这也预示着2场关键对话即将开始。

 

第一场关键对话进行得极不顺利,对方还没等自己把话说完,就开始了顽强抵抗,核心思想就是自己现在工作量已经很大,经常加班加点,肯定没法再承担更多了。当凤凰希望和她进一步探讨现有工作负荷时,对方情绪还挺激动,觉得领导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不公平,越扯越远。得,活没顺利安排下去,凤凰脑袋上还一头包。

 

第一场关键对话碰了一个大钉子,第二场凤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没想这次运气还不错,这个下属的态度温和不少,虽然刚开始也犹犹豫豫,但做了点思想工作后,下属最后还是答应了!随着下属一句“领导您都说了,那就这么着吧”。凤凰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虽然他也隐约能听出对方的口气很勉强,但管不了这么多了,反正是答应了,可以画上句号了。

 

但没想到好景不长,下属承担的新工作,问题不断,比如该出席的项目会没有按时出席,该完成的数据资料不是延期,就是错误不断,凤凰甚至还收到合作部门的抱怨和投诉。


这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为什么本以为成功的关键对话最后却蛮不是那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案例最核心问题就是,主人公错误定义了关键对话的成功,而忽视了隐性攻击的形式和威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们面对关键对话有2种本能的应对模式:


一种是语言暴力(打)

另一种是沉默(逃)

 

语言暴力是一种显性攻击,表现为直接的言语对抗,展现方式非常显性和直接,就像刚才案例中第一幕。

 

凤凰和下属的关键对话,失败的信号如此明显,我们心知肚明,也容易把重心放在反思和后续的问题解决上。


但恰恰容易忽视,并埋藏祸根,反而是第二种,即沉默的应对模式。


沉默经常会传递一种假象来麻痹我们,就是误以为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事已经解决了。比如案例中的凤凰。

 

她好不容易等到对方说出“行吧,那就这么着吧“时,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这时特别容易沉浸在自己目标达成的喜悦中,而往往忽略了当时真正的状况和背后隐藏的风险即隐形攻击。

 

隐性攻击的形式有哪些?


有一本书叫《弱者的武器》,作者揭示的就是过去很多农民隐性攻击剥削者的日常形式——比如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暗中破坏等,农民经常用低姿态的形式反抗,以避免直接对抗的风险。

 

回到我们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隐性攻击同样很常见。比如:


工作中

 

· 大家表面上没什么冲突,都和和气气、但现实中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拖延低效、错误不断;

· 或者干脆回避矛盾、互相踢皮球、会上不说会后说、马后炮现象严重等。


这些都是隐性攻击的常见形式,对组织危害很大。


生活中

 

在家里,小孩子也经常会采取有意无意地采取隐性攻击模式,比如拖延、磨磨蹭蹭、小错不断等等。


过往,我们会注意到这些现象,并为其所困,但往往不会联想到这些不理想的执行结果其实在关键对话中早已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和线索,而且关键对话恰恰是我们解决后续执行问题、干预成本较低的时机。

 

隐形攻击的危害有哪些?

 

所以未来,如果你这场关键对话的目的和我们今天的案例一样,不仅仅是希望得到对方当前的点头同意,更希望后续事能干成,千万别被表面的和谐给误导了。特别在中国,人们在冲突中选择沉默的比例远高于语言暴力,忽视的代价就更大了。

 

未来,当你布置重要工作时观察到下属吞吞吐吐、阴阳怪气的语气,当你宣布一个重大决定时发现大家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可以提醒自己暂停一下,想想这些信号和最终不理想的执行结果会有强关联吗?


也许有些你完全可以忽视,比如这事对方只要点头就ok了,或者结合你过往的经验因为这个人、这个团队执行力超强。


但也许有的人和团队就值得你开始关注和干预,否则未来可能会面对一个更难收拾,甚至莫名其妙的烂摊子。

 

说完沉默的隐性攻击和对团队带来的危害后,我最后想再追加一个角度,就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如果你过去在冲突中也喜欢用沉默应对,甚至不表达已慢慢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你自己也要特别警惕,你可能高估了说话的代价,而低估了沉默的成本。


这种你内心认为可能是在顾全大局,甚至所谓高情商的表现,可能正在给自己、团队、家庭带来的很大的危害,甚至有时你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结果帮凶。比如

 

1.对自己的影响

 

有时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觉得很委屈很憋屈,但如果你自己总是习惯性地选择沉默,而没有一步步持续尝试有勇气和有技巧地有效表达,那你会一直在负面循环中往复。而且总憋屈着,是容易憋出内伤的,最后工作不顺,身体还受损。


2.对团队的影响


你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有时候这种所谓顾全大局的沉默造成的危害超出你想象。举个例子:

 

1988-1998年这10年间,大韩航空的飞机失事率比航空业的平均水平高出17倍。调查发现,问题的根源不是飞机的问题,不是飞行员个人水平的问题,而是驾驶舱的沉默的文化。

 

在韩国机长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以至于资历较浅的助手只能用委婉谦卑的方式与之交流,造成机长独自一人掌管飞行,而现代飞机的设置需要2-3人同时操作才能安全完成。

 

比如好几场事故调查中都发现其实助手已经发现仪表盘出现异样,但却只敢特别小心、弯弯绕地提醒机长,甚至干着急,导致开始的小问题,小瑕疵最终造成了大灾难。


3. 对家庭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一切尽在不言中是沟通的最高境界,但注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只存在某些天时地利人和的瞬间,你不能把它当作相处的常态,小事互相谦让一下非常有助于家庭和谐,但如果大家碰到重大冲突也总忍着不说了,最后慢慢就懒得说了。


冷淡漠视、阴阳怪气、含沙射影这些冷暴力的伤害估计大家或多或少都体验过。

 

中国人经常说:沉默是金,但什么时候是金呢?我想是当我们把沉默作为有效解决冲突的一种策略时,比如当火上来了,我先冷静一下,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一味地沉默、憋屈下去。

 

所以未来我们既可以继承文化中关于沉默的积极有效部分,也可以有意识、有勇气从原有的惯性中一步步开始尝试。


当然跳出惯性不容易,顾虑也很多,有2个建议分享给大家:


1. 你可以先开始一些风险低、难度低的场景开始尝试,比如如果一开始面对领导压力太大,难度太高,可以先从和同事、下属、家人开始练手。

 

2.  别跳出了沉默,也一下子进入到了语言暴力,能在压力下有话直说时,同时有话好好说才是真高手。


当然,这绝非易事,不过好消息是你并不孤单,我们下一章就会和大家分享如何有效地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


期待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