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克己复礼为仁

052.克己****

00:00
25:18

《论语》52课|克己复礼为仁 


 大家好,今天讲第52课,《论语》“颜渊”篇第1章。


我先读一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先看第一句:“颜渊问仁。” 颜渊,名回,颜回。字渊,此处称颜渊。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崇敬孔子,非常好学,有实现天下太平的雄心壮志。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很有名,概括了孔子思想的“仁”的目标和“礼”的方法这两个要点。孔子思想的目标指向,就是“仁”、仁的价值。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礼”,用“礼”的制度来实现“仁”的价值。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战胜自己。
 
“复礼”,就是回归礼制。这个“复”字,有回归的意思,也有践行的意思。这个“礼”指的是什么?“礼”,指的是周礼,周公开创的周礼,周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克己复礼为仁”,可以翻译为:克制自己,回归礼制,践行礼制,就是仁道。
 
“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论语》记载,孔子六位学生曾向他请教“仁”的内涵。孔子因材施教,有不同的回答,本章是针对颜渊的回答,讲的是要遵循“礼”以实现“仁”,但并没有谈“仁”的内涵。
 
但在回答学生仲弓对仁的提问的时候,孔子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要有同理心,要设想处地为人着想。
 
在回答学生樊迟关于仁的提问时,孔子说中:“爱人”
 
所以大家理解孔子的“仁”这个概念,就是爱人,就是“己欲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做有益于他人的事。
 
“仁”是价值,“礼”是实现“仁”的制度和文化。“礼”不仅仅是一套仪式,而是一套完成的制度。我们解释一下“礼”。
 
中国自周朝创立以来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创立过两种重要的社会制度。一种是周朝的制度,可称为周制,一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制度,可称为秦制。
 
本课中大家要记住两个概念,周制和秦制。孔子本句中说的“礼”,就是指周朝的制度和文化,指周制。
 
周制就是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制度,又称分封制度,就是周王把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由他们建立独立的、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国对周王室承担着上贡和保卫的义务,形成一个以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内部自治的封建制度。周王与诸侯贵族共同治理中国,这是一种贵族共和的制度。
 
类似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上千年的历史,直到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宪政民主政体以后,封建制度才逐渐结束。今天的英国、荷兰、西班牙的君主立宪制,就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部分残留。
 
秦制与周制的差异,在于秦制采取的不是分封制,而是郡县制。君主把国家分成郡县,直接任免各地郡县的官员。秦制不再分封功臣子弟为诸侯,以分权的方式治理各地,而是君主直接派遣官吏,以中央集权的方式治理国家。欧洲没有被统一过,也没有出现过秦制,没有经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今天的宪政民主社会的。
 
从周朝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到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所灭,近八百年,习惯说的周朝八百年。
 
从秦统一中国建立秦制到今天,我们大体可以说中央集权的制度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周制,周朝制度,是从政治制度到社会制度,从宗教制度到生活伦理的一整套制度。孔子开办私学所教学生的诗书礼乐,就是周朝制度和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周制的一部分。
 
孔子时代,是周王室衰败,各国卿大夫开始侵犯周天子权力,僭越礼制,礼崩乐坏,周朝制度处于动摇的时期。
 
孔子热爱周制制度和文化,认为周制是文明的仁政,是有益于命的,他认为周制动摇就会天下大乱。孔子认为必须克制自己,返回周制,坚守周制,践行周礼,才能天下太平,才能有仁爱社会。
 
“克己复礼”的“礼”,今天的人己经不太了解。《论语》中有些表现。例如,周礼中规定要服从天道和君主,所以《论语》中讲“忠”。周礼中规定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论语》中强调“悌”的伦理,“悌”就是顺从长兄。
 
又例如《左传》上说明,战场上,追逃兵不能追出一百步。不准再伤害伤兵等。
 
又例如,周礼规定收取赋税,以低为原则。所以孔子学生冉求帮助季氏推行田赋新政,增加了民众田赋的负担,孔子就很生气,让弟子们对冉求鸣鼓而攻之。
 
关于周制的具体内容,目前留下的古代典籍,有《仪式》《周礼》《礼记》,但哪些是原始周礼,哪些是后人编造的,学界有不少争论。
 
意识形态上,周制是以“敬天爱人”为原则,要求统治者修练好道德,保护民众。从实践上看,周制下各国自我管理,相互竞争,重礼守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今天我们知道的诸子百家,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家,都出自周朝制度下,属于周制的思想成果。秦制以后,除了引进思想如佛教外,中国再无原创思想家。
 
周制之下,战争次数多但规模小,上万人的战争极少,战争伤亡人数不多。总之,周朝封建制度下,贵族之间相互约束,中国不血腥不残暴,孔子喜欢周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归向仁了。人人敬天爱人,遵守礼制规定,就会建立出仁爱世界。用孔子的话说,就能够“胜残去杀”了。人类能战胜残暴,去除杀戮。
 
“一日克己复礼”,如果有这么一天,人人克己复礼,上面的国君和卿大夫要克己己复礼,敬天爱人,依礼办事,不侵犯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也克己复礼,谨守忠孝信义,就天下太平。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去推进仁政,去实现仁爱,去爱人,这是由我自己选择的,难道是要由别人来规定吗?
 
追求“仁”的目标,使天下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是我自己内心的追求,是我的梦想,是我的自选动作,并不是我听从别人的命令。做个好人去帮助人,这是我自己愿意,不需要别人来安排。
 
颜渊曰:“请问其目。”“目”,指要目,主要的条目。颜渊问:“请问有些什么要点吗?”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回答是:眼睛不看非礼之事,耳朵不听非礼之言,嘴上不说非礼之话,行动不做非礼之事。也就是说,生活礼制化。按礼的规定来生活。
 
《上博楚简》中记载这次对话,但内容有不同。上面说孔子说完这话以后,颜渊就想离开,被孔子叫住了。因为颜渊觉得太难了,很难一一做到。
 
“礼”的规定非常详尽,《中庸》上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常多!中国曾经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民族,而现在可能是世界上仪式感最少的一个民族。
 
犹太人生活中的仪式极多。可能大家知道,《圣经》上有摩西十诫。但可能大家不太了解的,是为了落实摩西十诫,多数犹太人迄今仍然要坚持613条戒律,其中包括不吃猪肉不吃血。能够自律的民族,都比较强大。
 
中国人比美国人的仪式感都少得多。例如,许多美国人每周日上午要去教会,教会的活动可是诗书礼乐一体的。“诗”是《圣经》诗篇,“书”指《圣经》、“礼”是教堂仪式,“乐”是管风琴和唱诗班唱诵。
 
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都有完整的诗书礼乐。我常问一些自称儒生的朋友们:我们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还用的《诗》《书》《礼》《乐》在哪儿?
 
我们要注意的是,任何价值取向,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伦理来保障实现。孔子所追求的仁的价值,爱人,建立爱的社会,这是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但孔子实现“仁”的具体办法,“礼”这个手段,却具有历史性,是根据历史情况的变化在调整的。永恒的价值,配的是具有历史阶段局限性的实现方法。
 
孔子所说的“礼”的诸多细节,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消失了。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应有适合今天中国人生活和精神需要的新的《诗》《书》《礼》《乐》。
 
从制度的角度看,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建立“仁”的社会,“爱”的社会,但今天的“礼”的制度应该是什么呢?
 
维持好秩序,做到人人安全;建立好低保制度,保障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建立良好的教育制度,使人人有学上,有好学上。建立好的经济制度,保障公正的自由竞争,释放人的财富创造力;建立好的政治制度,保护好人的权利。同时,给人文化的自由,让自由释放创造。这或许应当是今天的“礼”的目标,但表现形式应当是什么呢?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说:“我虽然不敏捷,请让我实行你说的这些话。”事,就是事奉、落实、实行的意思。 
 
本课到此,我们再复习一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