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集 中药-四气五味知效应

第126集 中药-四气五味知效应

00:00
20:19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中药的四气五味。



什么是四气?



四气,就是温、热、凉、寒,也称四性。



四气怎么来的?



其实,它分别取象于自然之春温(少阳)、夏热(太阳)、秋凉(少阴)、冬寒(太阴)。《景岳全书·传忠录》云:「气本乎天,气有四,曰寒热温凉是也······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阴也。」



《神农本草经疏》也说:「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



道理上,是法于四时,功效上取的却是人吃了这药之后的反应。



具体每味药的温、热、凉、寒属性,应该是在人身上反复使用试验推导而出。



如何推导?



凡能减轻或消除病人寒证,或正常人吃完之后有温热、上火感觉的即为温热药,如附子、干姜、鹿茸等;



凡能减轻或消除病人热证,或正常人吃完之后有寒凉类感觉,诸如冷凉感,口淡,分泌物、排泄物变清稀等即为寒凉药,如黄连、石膏、银花等。



温与热,凉与寒同类,不过是药效程度之分。



若服后寒热效果或感觉不明显者,则为平气,或称平性,说是四气,实为五气。



有些药物很有趣,就以四气命名。如《侣山堂类辩》说的:「寒水石、腽肭脐、火硝、香薷之类,以气而命名。」



说明一下,句子中的「香」不属四气,为气味之气。



因四气是源于功效的证实与反推,具有丰富的经验性,所以,在构成中药药效的那么多因素之中,它的可信度最高,实用性最强。



什么是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另外还有淡味,淡味附于甘味,甘淡并称。



其中的辛味是辛辣、麻胀、芳香气味。



五味是怎么来的?



既然有「神农尝百草」的说法,而且相当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所以,中药的五味,应该是以口尝而得为主。



有些药物,甚至以味命名。《侣山堂类辩》谓:「甘草、苦参、酸枣、细辛之类,以味而命名也。」

 


但天然药物的味应该很复杂,真正的味,应该不仅仅只有五种。只是辛、甘、酸、苦、咸的味象鲜明,较易辨别,又可以与五行、五脏相配,所以就用它们来归类。



五味各有什么功效?《素问·藏气法时论》做了简要的概括:「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后人则在《黄帝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做了补充。

 


其中的辛味,能散能行。所谓散,是能散在表之邪,比如祛风散寒,祛湿;行,简单的归纳就是行气活血,还有开窍作用。换个角度来表达就是,发散性的药、行气药、活血药、开窍药等多半具有辛味。

 


甘味的作用是能补,能和,能缓,能解毒。



这里的补,就是补益的补,所有的补益药,不管是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精,基本上都有甘味。



所谓和,主要是两个作用,一个是调和药性,最常用的就是甘草、大枣、蜂蜜,很多中药的汤方或者丸剂之中,都能见到它们。所谓调和药性,就是使药物之间的协调性更好,可以发挥出它们的合力效应。



「和」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和味道。五味之中,甘味比较能够引起人的愉悦感,而辛酸苦咸,其实味道都有些偏差。所以一服药之中如果加入甘味的药物,它能使人的口感会更好,或者我们说,在味道上更和谐,更容易接受些。



能缓,主要是指能缓急止痛。什么叫缓急止痛呢?就是缓解痉挛性的疼痛,这里用的最多的就是白芍配甘草,或者用饴糖。



而解毒,是指能解食物、药物之毒。比如以甘草来解附子、乌头的毒,还有用蜂蜜来解乌头的毒。



苦味能泄,能燥。



其中的燥是燥湿,治疗湿证,比如四气五味结合起来,苦寒能够燥湿热,苦温能够化寒湿。



而泄,首先是清泄,用于热证,由于苦味有清泻作用,所以当苦味跟寒凉之性结合在一起,苦寒之药,它们的清热力,一般就比其他的味道跟寒凉之性结合起来,功效要强。



比如,清热比较著名的三黄:黄连,黄芩,黄柏(bǎi)都是苦寒的。



泄的第二重意思是,通泄——用于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证;所以,泻下药以及利尿药之中不少是有苦味的。



第三是降泄,一些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以及肺气上逆之咳喘的药物,具有苦味;但这一点,似乎在普遍性上不算强。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按照刚才《黄帝内经》的意思,苦能坚,说苦味有坚阴的功效。它的逻辑大概是:我能够直清里热,里热被清之后就不伤阴了,所以叫坚阴。


但这种解法逻辑上有点漏洞,前面讲过苦能燥湿,燥湿本身就能伤阴。而这方面在使用上能举出的例子并不多,比如黄柏与知母,它们是既能清热也能坚阴,但其中的知母本身带有甘味,甘味跟寒性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滋阴,不需要用苦能坚阴来解。所以关于苦能坚阴这个说法,应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成立,不是一个大概率的规律。



下来的酸味,是能敛能收,主要是治疗类似于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小孩流涎、大便溏泻这类人体的液体因为虚而丢失的状态,比如阳气虚不能固涩。


另外就是久咳久喘的时候,常用带有酸性的药物,以敛肺止咳,比如五味子。



而酸味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甘味配在一起,我们叫做酸甘化阴,也就是说酸味甘味配在一起可以化生出阴液,我们想一下乌梅就知道了。



下一个是咸味,简单概括就是,能软,能下。



能软,是咸味有软坚散结作用,经常治疗结块状的疾病,比如瘿瘤、痰核以及燥屎内结等,用的药物像牡蛎、芒硝。



能下,是指某些具有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的药物,有咸味,比如芒硝。其实,芒硝通大便,部分功效仍然是源于它的软坚,就是软化大便的坚结。



五味之外,另外还有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比如薏仁、茯苓、滑石等。



以上功能,《本草备要》概括得更精当:「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我们将上面的论述复习归纳一下:



辛味具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甘味具补益、缓急、调和药性作用;



酸味具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具泄和燥作用,泄又分通泄、清泄、降泄等;



咸味具泻下、软坚、散结作用;



淡味具渗湿利水作用。



五味功能的来源与四气不同,四气是先知道功效,再反推药性;而五味往往是先知味,再来体察药效,然后再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而得功效特点。



五味还有赋味的说法,因为不是所有药物的味道都那么明显,又或者多种味混杂,不能每味都可以用舌来细分辨,于是就产生了因效赋味之法。



就是在单纯依靠尝或嗅,未能清晰地判定某药的五味时,就根据它长期应用所知的大概功能,以五味的功效为参照,给这味药赋以与其功能相应之味。



比如葛根,口尝只有甘味,但临床运用的时候发现它有发散的功效,而发散这个功效是五味之中辛味的功效,所以就赋予了葛根辛味。现在的教科书,一般写葛根的性味是甘辛凉。



但赋味即使有,也不属主流。因为如果赋味盛行的话,那么,所有的中药必是味与效完全一致的。但细细考察中药,味与效一致者确实占大多数。但有这样的味,却没有相应的功效;或者有某种功效,却没有给予它相应的味道,也不算罕见。



以辛味为例,解表药都具有发散功效,从味效一致角度,应该都有辛味。但教材所列二十余味解表药中,蝉蜕、桑叶、木贼三味就不具辛味。



木贼很多人不一定熟,但蝉蜕、桑叶不具辛味为什么又能解表?如果具一定想象力者,应该不难取象。



而且古本草著述者多半有个良好习惯,后期著述者如果要改前期本草所载药物的味道,多半会强调亲尝而得。如果赋味盛行,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现在一些老药工可以闭目辨药,除手感之外,嗅与尝是基本功夫。



所以,五味与功效的关系来源应是以知味而观察疗效为主,赋味为次。



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都以临床为证。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 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可以说:各具其功,互为补充,临床用药,或偏用气,或偏用味,但更多的是气味合参。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有气味兼用者,和合之妙,贵乎相成。」



于是就有同气异味:如同为温性,因为味不同,功效就有差别。如白芷辛温发散,黄芪甘温益气,石榴皮酸温收敛,苍术苦温燥湿,肉苁蓉咸温润肠;



亦见同味异气:如同为辛味,其气不同,其功亦异。如生姜辛温发散风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温阳散寒,石膏辛寒清热泻火。



又如果一味药,有几种味,那么,它的作用范围就相应扩大,比如蜈蚣,辛、咸、温,可息风止痉,祛风通络,解毒散结;



当归辛、甘、温,可以补血活血;知母苦、甘、寒,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退蒸,生津止渴。

 


学生学中药怕的是记不住性味、功效、主治。而临床医师对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已大致心中有数,但也不是无所惧。他们怕的是什么?怕的就是分不清相近药物的细微区别。有时细微处,即关窍处。



四气五味,仅仅是定调之基,未足为细细分析所据。所以《神农本草经疏》叹道:「同一苦寒也,黄芩则燥,天冬则润,芦荟能消,黄檗能补,黄连止泻,柴胡苦寒能升,龙胆苦寒能降……良由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



四气与五味,可以看作是中药效用的主要依据,但是中药的功效,纯粹以气味之说未必就能全部解释。


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辅助的观察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每味中药呢?这就是下来我们的几讲要讨论的。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1362fvqc

    如何加入潘毅老师的线下课程

  • 晨光暮色_AR

    正在学中药,可以参考学习。

  • 熙仟熙仟

  • chenxianling

    潘毅老师的线下课如何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