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集 中药-部位形质时地参

第128集 中药-部位形质时地参

00:00
24:04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今天我们继续谈如何从更多角度来认识中药。



一、部位象



《本草问答》问道:「药有用根、用苗、用首、用尾、用节、用芽、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其用不同,请详言之。答曰∶此无他意,只取药力专注处,以与病相得而已。」



这,就是中药选取药材部位的依据。



这段继续讨论:「用节者如松节,治人之骨节。牛膝其节如膝,能利膝胫,以其形似也。……用芽者,取其发泄。如麦本不疏利,而发芽,则其气透达疏泄水谷,以谷本不能行滞,因发为芽,则能疏土,而消米谷。黄豆发芽,则能升达脾胃之气。……用皮者,以皮治皮之义,故姜皮、茯苓皮、橘皮、桑皮、槟榔皮皆能治皮肿。用桂心者,取其以心入心,以温心气,茯神木用以安心神;莲子心用以清心火;竹叶心亦能清心火,是皆以心入心之义。……各物略有不同者,又在气味各别。故各归其脏腑,而主治亦异,药难尽举,当通观之。」



以上内容我是作了节略的,这篇洋洋洒洒,将用药各部位的「其用不同」与大体作用机制详细地列出,要目在于「皆取其象」,又怕医者刻板以对,不知变通,所以又提示「各物略有不同者,又在气味各别……当通观之。」



也就是,想知药用部位如何能与病相得,多半情况是先「以象相推」,然后再「以效为验」。



如果没有这种象思维的引导,那么可以想象,古人试药,于一物之中,可能各个部位都得尽试,才能确定哪个部位是最佳选材部。



这样做尽管是最严谨的,但也可能是最笨的。



不妨想想,中药至少过万种,如果每味药的每个部位都要试一试,就是试到牛年马月,也可能试不出几味来。



但有前人经验的总结,在识药过程中慢慢就能摸索出一些有效的「象规律」,再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去寻找药物的最佳药用部位,就可大大缩短这个过程。



寻找规律,应该是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最本能的探索。只有这样,才有效率可言。

 





为证明不同药用部位的功用不同,我们现在就以教材两类药的统计为参考:



整个补益类五十多味药中,主要有血肉有情之品的动物类药以及植物的根、子、果实。即便有茎,也不是一般的茎,而是肉质茎(肉苁蓉、锁阳、百合);全草一味(旱莲草);叶一味(淫羊藿,也可用全草)。



为何没见纯粹的花,叶也仅只一味?



皆因花、叶的发散与补益呈反象。也没见金石类,这更容易理解,金石多无情,所以具补益之功者不多。



再看,解表类二十多味之中,以植物的花、叶、茎、根或全草为主。植物的子仅两味(牛蒡子、蔓荆子)、果实一味(苍耳子),这三味能解表是因三者皆味辛,且「蔓荆子气烈,而质亦轻,故主散头目之风(《本草问答》)。」



而苍耳子有刺,牛蒡子有毛刺,也具有散之象;动物药仅蝉蜕一味,蝉蜕为什么能解表,不难想象;完全没有金石类,这更容易理解了。



两类药的统计都显示出药物不同部位或质性对功效影响的明显倾向性。是偶然,还是必然?请参自然之理来思考。



由于药用部位常与它的形、质相关,所以细微之处,应与形、质相参而定。






二、形状象 



药物的形状与功效的关系,因为「以形补形」「以脏补脏」两句话一直备受争议。



首先得说明,这两句话,并不是中医术语,而是民间对中医家采用药物形态与人体结构类似性原则的用药方式给出的一种非专业性形容。



这里的「补」,并不是中医补益的意思,而应该解读为「相关」,即药物形态结构与人体类似的形态结构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进而可能对临床用药思维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关于这种思维,我们或者从「以脏补脏」说起更容易理解。这句大体是指动物内脏或器官对人体同名内脏、器官的功能具有相应的调治作用。



具体作用又大致可分为三类:



或者是狭义的补,或者是广义的调治,或者作为药引。



比如民间常用朱砂炖猪心以治疗癫痫、心悸、失眠等病症,这里的猪心除具助益作用外,更多的应该是起着药引作用。现在由于朱砂的应用需要专业指导,所以在民间的应用渐渐减少了。



而胃寒者吃猪肚煲白胡椒,肝血虚者吃猪肝以补肝明目,肺燥者猪肺煲西洋菜,腰酸背痛者猪腰炖杜仲,小儿骨骼发育不良者予动物之骨,阳痿以动物之外生殖器来治疗等,一直行之有效。



现代研究证实,肝含有的维生素A,可治夜盲,所含「铁」可治贫血;骨头所含的钙、镁可促进骨骼生长;动物的胆汁及所含的胆酸钠、去氢胆酸等有明显利胆作用,可治胆囊炎、胆石症。这些,可以为中医脏器药物之用提供部分现代药理佐证。



再说了,这类原理的应用,西医一样玩得得心应手,他们不也经常从相关动物脏器或组织提取成分以治对应脏器或组织功能失调吗?



最时髦的羊胎素之用不就如此吗?而提纯骨中的成骨蛋白用于治疗骨质损伤,食用骨粉用于各种钙质强化食品;以脑磷脂治疗神经衰弱;以动物胃黏膜为原料提取的胃蛋白酶用作消化药,胃膜素则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从胰而得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从甲状腺分离出的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等,更是不胜枚举。



只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以脏补脏」的民间谚语已经有了,所以这类争议自然就落到了中医身上。

 


其实,生物化学药中有一类脏器生化药物,就是从动物的组织、器官、腺体、体液、分泌物等提取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其作用特点是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容易为人体吸收。



人和动物的对应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大体相近的结构、微观物质组成和功能。而病变脏器的所需,最容易在对应脏器那里找到,这就可能形成了脏器药物进入人体后,对那个部位的亲和力和趋向性问题。它们针对性强、容易为人体吸收的特点或者由此而来。



这不就是中医「同气相求」的现代表达吗?



同一种潜在思路,只是西医更关注的是药物微观物质与病变部位的同源,中医看到的是外观结构、功能与病变部位的同源。



「以形补形」不过是「以脏补脏」思路的外延。当然,由于动物为「血肉有情之品」,与人体的亲近性较植物或他类物更大。所以,以上论述对动物药的指导意义或大于其他类药。



但天地万物,各自长成自己独特的样子,难道是白长的吗?



西方的观念是「结构决定功能」,东方的观念是「象类则比」,在这一点上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基于「同气相求」原理,非动物药的形态与人体结构的类似性于用药思维指导上,亦应该可以参考。



但应该注意的是,凡有推导,都应以临床效果为准绳以校验。这种校验,古人一直在做,今人的临床也有意无意地在检验着。

 


回看以形见效的古代认识。《本草备要》说:「凡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就是括要。



外形之象在诸象之中其实是最不独立的,多与部位象、质地象互依,难以截然分开。只不过前两者类象特征更明显,而形之象往往是类象之中,再显个性。



论质还是论形,往往是视角问题。譬如动物五脏相比,外形不同,内里的质性自然也不同。若五者相比较,一般会先注意到形的不同,更进一步会发现质性不同;但若五脏与皮、肉、筋、骨相比,那么质的不同就更显著了。如果是与植物、矿石类比,就更不用说了。






三、质地象



质之象更强调的是构成药物的具体质地,但药的质往往又同药用部位有关,如根、茎、花、实各自的质地一般不同。动物、植物、矿物的各自质地肯定不同,所以质之象与部位象应该相互参照来看。



《本草问答》说:「禽兽血肉之品,尤与人之血肉相近,故多滋补。比草木昆虫金石之品,更为见效。草木,植物也;昆虫,动物也。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之性,本能行而又具攻性,则较之植物本不能行者,其攻更有力也。……动植之物,性皆不镇静也,惟金石性本镇静,故凡安魂魄、定精神、填塞镇降,又以金石为要。」



《医暇卮言》说:「滋益之味,骨肉为重;疏利之气,草木为先。」此大类之质别。

 





四、习性象



习性指的是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特性,它类药物的最自然本性。



《本草备要》说:「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



我们再欣赏几段:



《续名医类案》:「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地行者降。」


 

《温热经纬》:「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溃烂,子不能浥(yì),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其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内结聚诸痛而涤脓血浊痰也。」所以冬瓜子常用以治肺痈、肠痈。



人人皆有习性,习性又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这才构成这个世界的丰富与精彩。天然的物与物之间差别更大于人,作为药物,物的习性影响药性,不也是很自然的事吗?「此自然之理。可以意会也。」是否有理?可自玩味!






五、时间象



药物因时而生、长、化、收藏,四季所得之气各异,它们的效也不同。时间,也成了药象之一。时象主要包括药物生成时、用药法时与采药法时。



甲、药参生成时。《本草问答》云:「然天时者,五行之流运,阴阳之分见,故凡论药,又当论其生之时,与成之候。虽不尽拘于时,而亦有以时为治者。……款冬花生于冬月冰雪之中,而花又在根下,乃坎中含阳之象,故能引肺中阳气下行。」药参其生成之时即可知其从时而得之效。



乙、《侣山堂类辩》曰:「春宜用升,以助生气;夏宜用浮,以助长气,秋时宜降,以顺收令;冬时宜沉,以顺封藏。」这是以时势论升降之用。



《本草蒙筌》曰:「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阴雨则从寒。所从求类,变化犹不一也。」这是顺应自然而得服效。



丙、采药法时。《千金翼方》云:「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用药法象》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这里说的是药需依时而采,性味方全,药效方实。



何时收采?《本草蒙筌》一段话,我将原文跟解释放在一起:



「草木根梢,收采惟宜秋末、春初。」这个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冬天的太极图,深秋跟初春,阳气都在地里面,也就是说,植物的气都藏在了根部,所以最好这个时候采。



而「茎叶花实,四季随所宜而采。」枝茎是采未老的,因为这时,植物的水汁与气,还包藏在里面。果实则该收已经熟了的,因为味纯粹。叶则采新生的,因为功力强。这是说不同药用部位、或不同类别之药,法时而取的道理及具体操作。

 


药采有时,我们可以参照农作物与茶叶之种收,不言自明。






六、地候象



道地药材一般是指在某些地域内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地形、土壤、水份、气温和光照下所产的某种药材而较它地区所产品质好、疗效佳者。可见地理环境对药效之影响非同一般。



至于道理,《本草蒙筌》谓:「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



一些药物之效与产地关联较大的,古本草也多有介绍。如《本草问答》云:「山药亦以河南产者为佳,味甘有液,是得土湿之气,功能补脾,亦补脾之阴也。惟山药色白,则得土中之金气,故补脾而兼益肺。」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海410448356

    像潘毅老师这样的大师 是国医大师吗 评国医大师需要什么条件@

  • 岁月静好来听书

    數字暗號

  • 阳光下的蔷薇_jk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