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如何有效地学习中药学。
我们多半知道,一个大都市,从中心到外围是以环来算的。现在有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
下来我这里讲中药,也模仿这种方式,中药的功效、四气五味、主治、份量、煎煮、制法等,以几环的方式来呈现它们的重要性排序。
但现在的大都市没有一环的提法,我这里为了叙述完整,还是安排了个一环,以代表中药最核心的部分,然后以一环为中心,向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环外展。
这样一来,中药的学习,就比较容易抓住实用与记忆的重心与主次了。
实用与记忆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其实很简单,能留在临床医生记忆深处的,就是最重要的。
这样,实用与需记忆的深刻度,就成了环数排序的主要参考依据。
下来开始以环论序。
核心一环 - 中药知识中,功效无疑是核心
比如麻黄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的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温阳化气。
功效是体现治法,针对病、证、症用药的依据。
但功效也应该有主次之分,像麻黄前三个是主要功效,而散寒通滞这个功效以之治风、寒痹证虽然说得通,但不常用,因为这方面有比它更好的药。
所以,从实用、记忆角度或合理应用脑内存角度,功效亦可分主次来记。
二环 - 该环是用法与用量
①用法:在开方时,是煎服还是研未服;是先煎、后下,还是焗服等,是必须写下来的。如果说,在记忆上没有含糊余地的,是用法。
②用量:在记忆方式上可以有主次,特别大量如矿石类、贝壳类,或特别小量如3克以下,以及有毒性的药物的份量,是必须牢记的。
而无毒的,或用量轻重比较适中的药物,在量上的记忆牢度倒可以宽松些,因为临床用这些药时,量略偏大或偏小都可以有个人经验习惯与喜好在。
三环 - 炮制法
因为同一药不同炮制法可产生不同功效,同一药不同药用部位可不同功效。
不同炮制法:比如麻黄,生麻黄以发汗为主,炙麻黄以平喘为主,麻黄绒作用缓和,适用于小孩、老人。再如地黄,熟地的功效主要是补血养阴填精,而生地的功效主要是滋阴凉血清热。
不同药用部位:如苏叶发散风寒为主,苏梗行气宽中为胜;当归身补血为主,当归尾活血见长;桂枝上行外散为主,肉桂引火归元,补火助阳为主。
四环 - 四气、五味
可能会有人质疑,你为什么不把四气五味放到二环,而是放到了四环?
首先我们看看医生是怎么开方的。医生开方时,药物用量与用法是必须写的,也等于说你是必须记牢的。
同理,一味药不同炮制法或不同药用部位所产生的不同功效,是必须记得住才能用的。
但四气五味你是不是必须记牢呢?你能记牢当然更好,但如果你记得有点模糊,我不能说对你用药没影响,但似乎这个影响度,没有像刚才那个记不住用量、记不住用法那么大。
为什么呢?
之前我们讲过四气五味。我们知道,性味其实是可以通过功效表达出来的,如果记住了功效,性味就基本在其中了。
比如具发汗解表或行气作用,你几乎就可以反推它有辛味;能清热益阴多寒凉,能散寒扶阳多温热。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但例外的概率绝不高。
如果再细分,在记忆上,四气与五味哪个更重要呢?
应该是四气更重要一点。因为四气是寒凉温热,寒凉温热除了跟这味药物的功效有关之外,其实有时跟整个方的基调有关。假如你记不住某味药的寒凉温热,当整个方组合起来时,就有可能整个方的寒热偏到一个你自己不想去的方向,但你自己并不清晰。
而五味基本可通过功效大部分地体现出来,所以如果五味记不牢,其信息的损失量其实并不太大。当然,如果能记得五味,则该药的功效会记得更牢,对药物的理解也更深。
还有,也有喜欢以五味组合变化方式,或针对五脏对五味的喜恶来开方的。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这种情况下对五味记忆的要求就高些。
五环 -是对某些药的特征性表达
如生姜为止呕圣药,荆芥能祛血中之风,细辛祛沉寒痼冷,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香薷为夏月之麻黄等。
六环 - 常用药对或药组
比如附子配干姜,前者走而不守,后者守而不走,两者配合得宜,温阳散寒则走与守有度,甚至可以回阳救逆。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之力增;知母配黄柏则擅清虚热/火。
柴胡配白芍,一疏肝一柔肝,刚好体现出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
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一刚一柔,一燥一润。
半夏配生姜,既能增强降逆止呕之效,还可以生姜解半夏毒性。
其中一些药对,甚至就组成了一个小方,比如六一散就是滑石六份,甘草一份,主治暑湿;
金铃子散由川楝子与延胡索组成,一以行气止痛为主,一以活血止痛为佳,两药组合则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大增。另外,还有失笑散、左金丸等。
还有就是药组了,如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个药一起出现在小青龙汤,也出现在苓甘五味姜辛汤,它们的组合功效主要是温肺化饮止咳,用以治疗肺寒饮停,痰白清稀。
七环 - 功效近似的药物比较
桑叶与菊花,都能疏散风热,清肝平肝。但前者以桑叶胜,还能润肺;后者以菊花强。
再细化,就某一功效亦可比较,比如薄荷、蝉蜕、牛蒡子都可利咽。利咽之中薄荷以清凉咽喉为主,对付咽部灼热更胜;蝉蜕擅开声音以疗失音;牛蒡子长于消肿治咽肿痛,且配玄参而功效增。
八环 - 这环是主治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奇怪,主治什么病、证、症本来应该蛮重要的,怎么把它放到那么外围?
其实是这样的,相当大比例的主治是可以根据功效推出来的。比如像附子功效能够温阳散寒,还能回阳救逆,那么理论上亡阳、阳虚、阴盛都可用。
这些领域是很大的,你需要一个个列出来记?这根本就是举不胜举的。因此,硬记,不如据功效而推,这还可扩大书本所载的主治范围。
但主治是否全不需要记呢?也不是!
我主张记那些根据功效不容易直接推断出来的主治,比如像桂枝的通阳化气。它这个通阳,第一指的是温通心阳,因为桂枝的味道是辛甘,而辛甘可化阳气,桂枝本身又色红,色红可以入血脉,所以能温通心阳,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化气。化气主要起什么作用?主要是增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促使水化为气以治水湿痰饮,这个功能体现在方剂中的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等方上,这种不易望文生义的主治就应该记。
注意:如果从考试的角度,本环的重要性排序可以往前移个两三环。
这里,主要是从实用角度排序。
九环 - 这环内容我的建议是另再归类,或者类中再分细类
怎么另归类?比如教材有它的按大体功效归类方法,比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但假如自己从学习的角度,多一些方式来归类,就能帮助鉴别相近药物的效能或特征。
比如像清热药,它的归类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及清虚热,但并没有归类出清不同脏腑用什么对应的药物。
其实不妨打通所有类药物,来做一下归类。
比如,清肺热:石膏、黄芩(枯芩)、桑白皮、鱼腥草、芦根、天花粉、桑叶、枇杷叶、竹茹等。
清心火:黄连、栀子、水牛角、竹沥、天竺黄、连翘、木通、莲子心、丹参、郁金、通草、灯心草等。
又比如降胃气、止呕逆的药物,教材没有独立的归类,为方便使用,可以自己按寒热来归类。
温性:生姜、吴茱萸、丁香、半夏、旋覆花、白豆蔻、砂仁、藿香等。
寒性:芦根、代赭石、枇杷叶、竹茹等。
平性:柿蒂。
其他药物如何再归纳整理?各人可根据各自需要自行排列。这样的好处是,处方用药时心中就多了不少参照系。
十环 - 就是其他内容了
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关注,比如药物来源、识药、鉴药、采药、炮制等,甚至可修相关的课程。
或问,归经是否要记?
一般而言,学中药这门课时,除引经药外,教师是不要求所有的中药都背归经的。
一是因为药物一多时,所记的归经就容易打架、记乱。第二,更重要的是,药物的功效已基本可反映出归经的所在了,如有疏肝健脾和胃益肾之功,就可反推可归肝、脾、胃、肾经了。
进一步的建议:就中药学教材而言,我的建议是,你们可以自己把整本教材浓缩成一个小册子。
大都市有六环,小册子包括的刚好也就是前面从一环到六环的内容(药对则仅择其要者列),基本上你把这些内容整理起来,就已经比较好用了。这些内容加起来在一万字以内。
如下例对发散风寒药的整理: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2-10g。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适于老人及儿童。) 麻-杏
桂枝 辛、甘,温。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温阳化气。2-10g。桂-芍。
......
......
......
辛夷 辛,温。散风寒,通鼻窍。3-10g。(包煎)
这样整理下来,可将整本中药教材的内容浓缩成应该记忆的一万字以内。
如果你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想着我要再外延一点,你就可把刚才的七、八、九环内容择其要也整理进去,那么最多也就是两万字。
整本中药学教材大概有七十多万字,现在比较重要的内容都基本在里面了,背到哪一环,或者看到哪一环,各人的目的、能力与可供学习的时间不同,可自行选择。
如果你喜欢整本书背下来,当然很牛,我也一定会为你点赞。但你能一辈子记得整本书的所有内容吗?
所以这一讲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中药教材时更有实效。
同时,中药习题比其他科目的更值得做,因为它对学习、记忆与理解中药内容的帮助,真的是蛮大的。
中药的内涵仅有以上这些吗?
如果跳脱出中药教材,从中药本身的内涵出发,其实远远不止,中药之海的水深着呢。
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说真的,如果仅仅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论中药的效理,实在上将中药平面化、肤浅化之举。
像徐灵胎这样将构成药效诸要素的诸「象」合参,才是立体的中药,或者说这才是中药的真正本来面貌,也是中药真正的药理所在。
这样学,也易使中药学得更到位,更有趣。
这些内容恰好我们在前面几讲让大家领悟过,想把中药学得有深度的,除了之前讲的十环的方法,你还要看古本草,从中领略之中一些比较有深度的内容。
(本集完)
最喜欢听潘老师讲的课!
潘教授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期待
功效 用法用量 炮制法 四气五味 特殊性 常用药配合 药组 功效近似药的比较 主治
看完后怎么没有下一页或至顶图标啦?
自学了一本中药学,前看后忘唉。来试试潘老师的方法
老师给出了整理归纳的思路
感谢老师
潘老师的课生动明了,内涵丰富,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