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集 中药-药物炮制与煎服

第129集 中药-药物炮制与煎服

00:00
20:39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这一讲,我们讲药物的炮制与煎服。



炮制,是什么意思呢?



炮制即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比如半夏就有法半夏与姜半夏的不同炮制方式。



那么,炮制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第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比如生半夏制成法半夏,生附子制成炮附子。                            



第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比如醋制延胡索,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蜜炙麻黄,增强平喘功效。



第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需要。



比如生地黄的功效是清热凉血养阴,制成熟地黄之后,就成了补血、滋阴、填精。



第四、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比如锻磁石、锻牡蛎,便于粉碎。



第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用量准确。



第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比如酒制乌蛇。



《寿世青编》说:「药之制度,犹食品之调和也。食品之加五味,非调和不能足其味。次药有良毒,不藉修治,岂能奏效?」



我们再看看炮制常用方法有哪些。陈嘉谟在《本草蒙筌》说:「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他又把炮制方法作了概括性的归纳,提出了三类方法:「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



这也是中药炮制方法分类的开始。 



我们看看现代的分类。



一、一般的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挑、拣、刮、筛、刷,这些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望文生义。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二、水制  



有洗,淋,泡,润,漂,水飞。



其中的润,是为了便于切制。



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比如盐附子、紫河车。



水飞是制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使药物细腻,内服易吸收,外用少刺激。就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矿物,贝壳类等药物)与水共研,经反复研磨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水飞法。飞朱砂、飞雄黄、飞炉甘石等。



三、火制,包括炒,炙,煅,煨,烘焙



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又分清炒与加辅料炒。



清炒(黄、焦、炭),比如炒薏米。



加辅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焦味等。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比如麸炒白术,土炒苍术,沙炒鸡内金等。



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炙,就是加液体辅料(酒、蜜、醋、姜汁、盐水)伴炒。比如蜜炙麻黄,酒炙大黄,醋炙柴胡、香附、延胡索,盐水炙黄柏。



煅:猛火,使药物酥脆易碎,充分发挥药效。有直接煅(磁石)和间接煅(血余炭、棕榈炭)。



煨:早期是将药物放置在炭火或柴火余烬中,使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得到平均传热,最终煨熟,可以有面裹、纸裹、隔纸煨,也可以直接煨。


什么是煨,我们想一下煨红薯就知道了。后来发展出对使用的加热材料、包裹材料进行替代的方法。


煨的作用是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油及刺激性成分,降低副作用,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如煨肉豆蔻。



烘焙:微火,干燥而利于贮藏或粉碎。



四、水火共制:煮,蒸,燀,淬



煮:目的是减毒,增效。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清蒸桑螵蛸、酒蒸大黄。



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即取出,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比如马齿苋干燥,桃、杏仁去皮。



淬:明煅冷液中,使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五、其他制法



制霜:种子压去油,或经过物料析出细小结晶后的制品。巴豆霜、西瓜霜



发酵:产生新药  神曲、淡豆豉。



发芽:产生新功效  谷芽、麦芽。

 


不同配料的炮制效用在《本草备要》有概括:「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至于如何助药力,《侣山堂类辩》举例:「如制附子曰炮,制苍术、桑皮曰炒。」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炮,是以火助附子的热。炒,是以土助白术的燥湿之性。



除了炮制,可能听众比较关心的是中药该如何煎服,因为这是临床看病的时候,患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1.煎药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一是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二是因其导热均匀,保暖性好。



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一是这些金属元素本身也具中药的某些性效,恐与病情不合;二是这些器皿表面,常覆盖有一层该金属元素与氧生成的氧化物,极易与药液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或丧失原有药效的物质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有害于人体的物质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2.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无污染。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3.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为宜。但可以灵活一些,如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



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那么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4.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及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更长时间。



但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5.煎煮火候及时间: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



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 趁热滤汁:药煎煮好后,应趁热滤取药汁。因为放的时间久,药液温度降低,一些有效成分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加之药渣的吸附作用而有部分损失,因而影响疗效。



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煮三次,最少应煎煮两次。因为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



8. 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



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所以,就有了煎法中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 烊化等特殊方法的不同要求。



①先煎:是指矿石类、贝壳类及其他质坚的药物,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同煎。



如龟甲、鳖甲、自然铜。而附子先煎则主要为了解毒。



②后下:是指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比如薄荷、沉香。



③包煎:是指对花粉、细小种子及研末的矿石类药物,宜用纱布或其薄布包裹后,再放入锅中煎煮。避免煎后药液混浊,或减少对咽喉和消化道的不良刺激。比如辛夷花、旋覆花、海金砂、蒲黄等。



④另煎:是指对某些贵重药材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比如人参。



⑤烊化:是对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害易煎焦,宜另行烊化。化就是将它们置于碗中,然后将煮好的热的汤汁冲下去将它们融化就行了。比如阿胶。



⑥冲服:自然汁及入水即溶的药物,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比如蜂蜜、芒硝。



3.服药方法



①服药时间:需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宜晨起;



饭前服:补虚药和治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吸收比较好;



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消食药。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



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之前我们也讲过「用药法时」,根据天时地利,天地之气升降来推演服用时间。

 


②服药多少:一般疾病服药,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pín)服。



③服药冷热: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另外,用这疾病出现假象的时候,比如真寒假热,有热药凉服,真热假寒,有凉药热服者。



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一般都宜温开水送服。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1334gdfv

    老师:这个微信号 是不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