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博弈论:威慑战略与边缘政策

39. 博弈论:威慑战略与边缘政策

00:00
10:41

精华笔记 

喜马拉雅的听众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


在一条长长的、笔直的大道上,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头出发,以飞快的速度面对面疾驰而来;此时,每辆车的车主一方面都希望不会发生两车直接碰撞以致车毁人亡的悲剧,但另一方面又都希望对方能首先避让,以使自己获得“勇敢者”名声。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你如何才能迫使对手首先避让,而成为一个“勇敢者”?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致力于回答此类问题。在其经典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中,谢林首次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威胁与承诺、战略行为等概念,并开始把博弈论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


2005年,他因为“通过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凭借对预防核战争的相关策略的研究,他深刻的影响了美国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外交和国防战略,并因此被授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奖”。


谢林发现,在“勇敢者游戏”中,车毁人亡发生的概率很低。而获胜的一方,从来都是有办法让对方明白“在任何情况下我不可能选择避让”的那一方。谢林分析道,一旦有一方通过某种行为率先准确地传递了“任何情况下都不避让”的信息,另一方最后时刻总会选择退让。这是因为,即使成为游戏中的“胆小鬼”,也毕竟略胜于车毁人亡。由此,谢林认为,当实力相当的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时,既要保证己方利益,同时又不想将冲突导致两败俱伤,双方一般都会运用战略威慑行为,以迫使对方能够让步。而威慑能否成功,则取决于给对方的战略威慑的“可信程度”。假如你在“勇敢者游戏”率先拆下自己的方向盘,并扔出车外,你的对手就会认为你的威慑是可信的。既然你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选择避让,那么为了避免更坏的结果出现,对手只有选择让步。


1962年十月,赫鲁晓夫领导的开始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而那里距离美国本土只有90英里。如果抢先对美国的政治中心实施核打击,美国将缺乏足够的预警时间。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过程中,谢林作为危机处理团队成员,直接参与了决策咨询。肯尼迪政府当时有下面这些选择。一是什么也不做;二是向联合国投诉,这和什么都不做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三是用海军封锁古巴;四是对古巴的导弹基地发动空中打击;五是抢先向发动全面的核打击。


那么,哪一种做法最有可能迫使赫鲁晓夫撤出在古巴部署的核导弹呢?显然,我们可以先排除选择一和二,也就是如果什么都不做,赫鲁晓夫一定不会撤走核导弹。那么,换一个最强硬的选择是不是就会立竿见影呢?比如,肯尼迪政府可以威胁说,如果不在某个期限之前撤走核导弹,那么美国将对进行核打击。现在的问题是,赫鲁晓夫会相信肯尼迪的威胁吗?很可能不会。因为到了期限后如果不退让,而美国因此对进行核打击,就会对美国进行核报复,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同归于尽。肯尼迪不想毁灭世界,他就一定会在期限到达后把手从核按钮上移开,并宣布新的最后期限,等到了新的期限,他还是不会发动核打击,还会继续拖延。实际上,这种威胁如此之严厉,以至于没有人相信发出威胁的人会去实施他的承诺,既然,宣称的核打击永远不会到来,赫鲁晓夫必然会赢得这场“勇敢者”的游戏。


所以,谢林建议,在这场游戏里,要迫使赫鲁晓夫让步,就不能直接威胁进行核打击,而是要采用某种边缘政策,逐步的提升核战争的风险,然后迫使对核战争风险更敏感的一方率先让步。所以可以先考虑用海军封锁古巴,船只无法进入古巴去支持部署在古巴的导弹部队。如果船只要强行突破封锁,那就承诺扣留船只。如果美国兑现承诺,核战争的风险会进一步升级。如果赫鲁晓夫认为肯尼迪扣留船只的威胁是可信的,那么他就要选择是否要命令船只强行突破封锁,提升核战争风险。假如美苏在封锁线上擦枪走火,美国就会袭击古巴,而就会保卫古巴,核战争风险就继续上升,直至双方发生全面核战争。


聪明的读者一定会问,为什么用这种逐步升级核战争风险的边缘政策就可以让肯尼迪的威胁在赫鲁晓夫眼里变得可信了呢?在“勇敢者”的游戏里,如果你仅仅是拆下了方向盘,那你的威胁的可信度是有限的。你的对手会想,方向盘既然可以拆下,你也可以在最后关头装回去。所以,威慑成功的关键是把方向盘扔出车外,从而使得对手相信,让车子转向已经不在你的控制能力之内。同样的道理,如果直接升级到核打击威胁,那就等于让肯尼迪本人完全掌控了核按钮。这意味着,肯尼迪完全可以在最后一刻撤销核打击指令,而这一点恰恰使得他对赫鲁晓夫的威胁不再有效。但如果实施边缘政策,肯尼迪本人就需要授权给他的部下,从而使得他本人无法完全掌控一切。


比如说,肯尼迪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他的将军的士兵不会在和船只对峙的时候走火并导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一旦冲突升级,他就没有理由阻止好战的将军们空袭古巴,一旦冲突蔓延到古巴,他也无法百分之百确信某个将军不会无意或者故意去打击驻扎在古巴的苏军,并导致损失惨重的苏军报复,然后这样你一拳我一脚,世界开始向核大战无可挽回的滑落。正是这种超出肯尼迪控制之外的不确定性使得赫鲁晓夫必须认真的考虑,是否需要赶在世界滑向毁灭之前结束这个危机。事实上,赫鲁晓夫最终选择在事态变得无法挽回前从古巴撤出导弹。


谢林提出的战略威慑理论和边缘政策一直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军事斗争领域。在冷战时期,美国与长期处于冲突的状态,但却从来没有酿成战争,但并没有妨碍美国国家利益的扩张,实际上就是运用战略威慑和边缘政策的结果。谢林曾说:“二十世纪后50年最伟大的事件就是——有一件事情没有发生。”这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是核战争。谢林的理论告诉我们,和常识相反,压迫对手就范的关键不在于宣示你掌控一切,而是让对手相信,你对事态其实缺乏掌控,从而使得对手不得不选择主动退让。


问题:九十年代初期,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同时,北京的小混混之间斗殴的死亡率突然上升。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建设中,北京城建局大量使用水泥砖代替传统粘土红砖,而原先主要使用板砖斗殴的混混们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水泥砖的硬度远远超过了红砖,这导致斗殴中的意外死亡率大大增加。


实际上,适合打斗的武器有很多,但很少有人直接威胁要用致命性凶器杀死对方,而普遍采用抡板砖,你觉得他们对板砖的偏爱可以用威胁的可信性理论来解释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谷睿Maggie

    “威慑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形成有效威胁。威胁就是发出一个拍砖的信号并且这个信号到达了被威胁的一方。如果被威胁的一方不按照威胁的要求行事,那么威胁的发出方,要让被威胁的一方承受拍砖的痛苦和损失。即使威胁发出方会因此使自身也蒙受损失,比如,双方都有伤亡,他也会去向对方拍砖,如果威胁成功了,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做威胁中所承诺的要对对方拍砖的威胁,发出方所要做的仅仅就是成功发出威胁的信号。但是如果威胁失败了,那就需要冒着自己受伤和导致对方致死的风险去做威胁中所承诺的拍砖,而且还可能没有任何效果。因此,实现有效威胁的关键是威胁能够使被威胁方相信这个威胁,即威胁的可信性问题。”

  • 1595665gxix

    我完全是外行,但太激动了,经济学很好玩啊!谢谢真正做研究的张军教授!

  • 淡泊宁静淡然

    👍👍👍

  • 1398781wbta

    听这样的课程,莫大的享受

  • 来福小宝

    这一集太有趣了。战略威慑理论和边缘政策:威慑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宣示你掌控一切,而是让对手相信,你对事态其实缺乏掌控,从而使得对手不得不选择主动退让。如果直接升级到核打击威胁,肯尼迪本人完全掌控了核按钮,完全可以在最后一刻撤销核打击指令,而这一点恰恰使得他对赫鲁晓夫的威胁不再有效。但如果实施边缘政策,使得他本人无法完全掌控一切,正是这种超出肯尼迪控制之外的不确定性使得赫鲁晓夫必须认真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