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特辑】李鸿宾:第一讲 隋朝建国的意义及其失败的教训

【6月特辑】李鸿宾:第一讲 隋朝建国的意义及其失败的教训

00:00
23:31

引言

《唐史九讲》是为音频节目准备的课程。通过九个专题的概要讲授,与听者分享,使听者能够大体了解隋唐320多年历史的基本相貌和特点。限于时间,本课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讲授,不失为较佳的选择。如何设定九个题目呢?这是本课考虑的重点。基于以往隋唐史的研究经验,本课选择的内容既含括广为人知的题目,也包括讲者自身研究的心得体会,并依此试图在继承以往学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长而有所创新。以下即为九讲的基本内容。

                                                                                    

第一讲 隋朝建国的意义及其失败的教训


重点内容:隋朝继承了北朝法统,又兼并了南朝,重新将南北统合成为一个巨型规模的国家,从而结束了此前350多年的分割局面,从大一统的角度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它在经营本土之后展开的诸多无休止的开拓,耗尽精力,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对国家和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而引发了内外矛盾,终于在民变和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的双重打击下解体。


第一节  隋朝是怎么建国的

公元581年,也就是北周大定元年二月,掌握北周朝廷大权的外戚杨坚将小皇帝周静帝罢废,自己做起了皇帝: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王朝——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就改朝换代而言,隋朝建立的成本很小,不像秦朝征服东方六国那样耗尽能量和精力,也没有西汉建国那种打打杀杀的痛苦过程。

隋朝所代替的那个北周王朝直接从西魏演变而来,西魏又是北魏的两个继承者之一。北魏于533534年前后随着内部民众造反引起了社会动荡,朝廷随后被权臣势力所裹挟,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西魏(定都在今天的陕西西安)这支名义上的皇帝仍然是北魏的一个宗室,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一个叫宇文泰的权臣之手,他为了抗衡东边的对手即东魏,采取了不少办法壮大自己的力量;不久后他的儿子宇文觉就推翻西魏建立北周,北周随后转弱为强,最终战胜了东边的对手北齐(它之前是东魏,由高欢和他的儿子把控),从此,中国北方就统一在北周之手。没想到北周延续了仅仅24年,它又被杨坚篡夺了。

这一系列的改朝换代,除了北周消灭北齐动用军队武力推翻之外,其他几次都是通过所谓“禅代”的方式实现的。“禅代”是曹魏以来政权更替的一种办法,意思是说前朝气数已尽,需要新的能人替天行道,通过更换政权以拯救国家和百姓生灵,西汉末年王莽就曾这么干过,而且还很典型。但说到底,“禅代”背后还需要武力支撑,没有它,一切都是空话。

杨坚代替北周,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他和我们将要讨论的李唐建国的这些政治家譬如李渊、李世民等人,先祖都是源自上面说的那个宇文泰集团。这个宇文泰本是匈奴人,他的祖上归属鲜卑拓跋部之后也就成了拓跋人,这种情况在北魏早期很常见。宇文泰控制的西魏整体实力不如东魏,他就纠集落居关中、陇右等地的各路胡汉豪强,团结在自己周围,与西魏同生死共患难,形成一个坚如磐石的集团,陈寅恪先生将它概括为“关陇集团”;他们以关中、陇右为核心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就叫做“关中本位政策”。这个政策通过关陇集团的努力奋斗,最终使西魏和北周坐大,其成员及其后代也成为随后几个王朝的统治者,能量很大。杨坚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当然他也是秉承其父祖余脉发展起来的;这也奠定了隋唐王朝北方文化脉络的根基。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他并没有闲着,应该说是快马加鞭:经过8年的积极准备,589年,他调动大军攻克长江天险,一举征服了江南的陈朝。至此,东汉瓦解之后四分五裂的局面正式结束,新的一统天下局面再度形成了。各位请注意,促成这种局面的政治力量与以前的朝代相比大为不同了。为什么呢?

秦朝建国的势力来自西北秦国的宗室和贵族,属于统治阶层;西汉的刘邦势力来自东方沿海地区,属于普通民众,至多包括若干基层官员;东汉的刘秀家族是中原腹地南阳一带的豪强地主,也是有影响力的大族门阀。与他们相比,隋朝杨坚的势力则以关陇集团为核心,既包括汉人将军、豪强,也有其他民族(用当时的话讲就是“胡人”)的军功贵族和豪强,他们建立的隋朝和随后的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有自己鲜明的特性,这应当与这些势力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密切关联。这一点十分重要,以后隋唐历史的发展与衍变,都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隋朝统一的意义除了结束四分五裂局面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呢?


第二节  隋朝建国有什么意义?

先说统一本身具有的意义。

从王朝整体形势看,隋朝以前,如果从秦朝算起,包括西汉和东汉,这三个王朝统辖的范围大体包括亚洲大陆东部的耕作地区,它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古人将这些地区称作“九州”,表明它们处于王朝直接的控制范围,这之外就是“四海”和“天下”。

公元220年,东汉王朝解体,随即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分割,这其中还有一段军阀混战,此处略而不表。西晋虽有暂短统一,但不久之后朝廷发生内乱(又称“八王之乱”),被北方的匈奴势力推翻,他们随即建立汉(前赵),这就意味着进入了所谓“五胡十六国”时代,接着则是南北朝的对峙。在此之间,众多政权伫立于中原内外,周边各民族(胡系)势力相继崛起,出现了胡汉势力建立的政权和王朝,大大小小,分割各地,前后持续330多年。用过去的话说,这段时期属于分裂状态。隋朝建国及随后征服南朝的陈,宣告分裂结束、大一统局面的再现。这是隋朝对中国历史作出的突出贡献,它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这一层面。

人们为什么要称赞统一呢?根据在哪里呢?我这里提出三个想法,跟大家交流。

第一,从人类历史的进程看,追求一统化王朝道路,是世界各地的普遍追求。

英国历史学家芬纳写了一部书,叫《统治史》,他列举了人类不同时期国家追寻的道路,大多数选择的是集权性帝国和王朝模式,像古希腊雅典那类城邦国家反倒屈指可数。在那些集权式的王朝中,有些规模很大,譬如西亚的波斯帝国、地中海周边的罗马帝国和沿承其余续的拜占庭帝国,乃至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等等;然而最突出且一以贯之的还是以秦汉至明清的中国王朝最为典型。西方中世纪以后尤其欧洲大陆,多以王国、公国和诸侯国为主,形成的是各自为家的中小型王朝那种纵横捭阖的局面。纵贯中西历史,东西方在国家建构的过程中,相同之中隐藏着明显差别,那就是,大规模王朝帝国始终是东方中国的追求。

第二,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何以如此?这与中国王朝据以立足的地缘环境具有密切关系。

人们熟知的东亚大陆自东向西呈现出平原、高原逐级递增的地理特征,以今黑龙江境内黑河至云南腾冲为一线(有的称作“胡焕庸线”,以人口密度为基准),将这片广袤的地带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部分。东南部多平原、盆地,降雨适中,气候温和,适宜农业生产;西北部则多高山、草场和沙漠,气候寒冷,降雨稀少,适宜游牧或半农半牧,有些则是无人区。中国早期的农业文明多发源于这条线的东南部黄河、长江等流域,那里是耕作的优势所在:它广阔的空间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以此为生计的定居型政权也能形成规模。秦朝与汉朝就是如此,隋朝的再兴从这个角度考量也有其道理。与欧洲地理环境不同,中原起家的王朝周边地带多属于那条线的西北,或中原的四周,这期间除了蒙古高原能够承载强大的游牧帝国之外,其他地区限于诸种条件制约,多以中小规模政权的形式出现,无法抗衡中原王朝。这也是我们理解中原王朝坐大的一个因素。

第三,中国王朝有追求统治广远天下的传统并以“文明”改造“野蛮”为使命的思想意识。

这种想法以上述地缘环境为依托。正因为周边地区的条件不如中原,它的政权建设比较简单甚至草率,在中原王朝眼里,他们都属于“野蛮”落后的组织,需要被“教化”和改造。这至少成为《春秋》和二十四史话语的主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原王朝一旦具备向周边拓展的能力,它就打着消除“野蛮”、提高“文明”的旗号采取行动,事实上,它一直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这三个说法,是人们评判隋朝一统局面的主要依据。还有一个层面的意义需要特别强调。那就是上面提到建国的核心“关陇集团”。这个集团融合了那个时代胡汉贵族和将领,“胡”相对汉人而言,宇文泰集团聚集了北方鲜卑拓跋、匈奴后裔和其他所谓“杂胡”成员,它是多民族的构成体,背后隐藏的是中原传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结合,这对隋朝建国经营国家,在理念上有了创新需求,即兼容并包,或者说心态上包容性更强,这应当是隋朝走向一统化王朝的重要因素,此后的唐朝表现得更加明显。换句话说,当我们谈论隋朝的统一或者唐朝盛世局面之时,多民族共同促进这个要素应当是关键,没有它就不可能出现,这是我们理解这一时代主旋律的一个关键点。这方面的内容后面还要涉及。

现在我们再回到原题,即隋朝建国的意义很大,但它持续37年就灭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三节  隋朝为什么很快灭亡了?

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状态,实现统一,是隋朝的贡献,但搞不好也能变成自大自负的代价。这需要统治集团尤其为首的皇帝审时度势、把稳政权行使的航舵。隋朝持续了37年,主要经历了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两代当权。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帝老成持重,做事把握得分寸比较到位,能够根据形势变化采取妥善措施稳步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建设都能按照步骤,一一施行,经过20多年的奋斗和打拼,就将以前那种纷乱的局面收拾殆尽,整个面貌焕然一新。这些行为和效果让人想起了秦始皇建国之后那种雷厉风行的举措。

如果按照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隋朝朝向鼎盛局面奔进,是大有希望的。此前,各个王朝统治能量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扩展到纳天下入掌股的气度,十六国时期的汉或前赵的刘渊、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等等,都怀有这种企图,无奈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终成千古恨!隋朝踵继其后完成了先贤之夙愿,固然值得称道,但凭借兴盛局面的再现,统治者的心态也随之暴涨甚至忘乎所以了,尤其表现在隋炀帝杨广当政之后,他所展现的舍我其谁的恣意放达,成为其后一切矛盾激化并导致隋朝灭亡的渊薮。

581年建国到618年灭亡,这短短的37年间,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几乎不间断地记载隋朝大兴土木、拓展周边的举措,诸如大规模修建京城大兴(唐长安),尤其东都洛阳城,开挖驰道贯通全国,修筑长城防备外敌,开挖大运河沟通南北,北向出击与突厥鏖战,向东北对付契丹等势力,出兵青海击溃吐谷浑,三次大规模东征高丽,等等。这一系列举措需要动员和征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计其数,仅人力一项动辄数十万上百万,青壮年男子不够征用,老弱病残加以弥补;男子出征在外,妇女代劳农田生产。全国上下数千万人口没人能够逃脱厄运、避免灾难。这种连年不断征发的目标何在?是富国强兵、辉弘天朝之皇威,还是另有它图?一切的记载都指向了隋炀帝的好大喜功,这也不无道理。他恣意妄为背后隐藏的是集权体制赋予皇权不受制约的权力放肆。

如上所述,就以往的道路而论,走上一统化王朝,采纳的都是加强集权尤其皇权并以武力开拓的方式以达成,隋朝亦不例外。这种体制赋予权力集中于“皇位”一职,使它具备了调动属下全部力量的能力。采用这种办法建立全国政权,效率极高,能将全国力量集结在皇权手下完成它所企望的目标。说白了,用得好能为王朝走向兴盛创造条件,用得不好就可能灾难频生、贻害国家。文帝主政采取因应一统化国家的那些举措,尚能调准方向、把握尺寸,做到张弛有度或量力而行;但炀帝掌握权力后,则任意妄为、不受阻制,他个人膨胀的意志通过皇权无所不为的支配,全国上下大动干戈,更有为满足皇帝欲望的无穷无尽的劳民伤财。如果说秦始皇的折腾尚有建构一统化王朝的不尽追求在内,隋炀帝的行为则充满着强烈的个人私欲,原本促成王朝富强的动力,一旦走偏,就会祸害天下,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隋朝灭亡的原因就在这里。文献所述炀帝后期全国烽火连绵,慌乱成片,民众造反遍布内外,这实属被逼无奈,因为他们的生存已受到了严重威胁!更惨的则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普遍不满和随之而来的相继背叛,这直接挑战了炀帝统治的合法地位,各地纠结力量相继反叛,李渊趁机起兵推翻隋朝取而代之,正是否定其法统地位的必然选择。

就此而论,隋朝对结束东汉以后四分五裂的局面作出了贡献,以新的一统化王朝姿态伫立于东方;但在经营国家的方法和手段上,出现了杨氏家族两代君主不同的形式,文帝谨慎小心、稳扎稳打;炀帝则大刀阔斧直至一意孤行,将大好河山尽弃。这表明,一统化江山的局面如何维系并稳步发展,是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所在。对关陇集团出身的那些军功贵族而言,他们虽有前期历朝的经营历练,但对如何处置大规模政权的建设,并非那么顺手,倘若任意妄为,政权的垮台便指日可待,隋炀帝的案例就是惨痛教训,这为随后李唐的经营乃至兴盛,提供了借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雨田一三

    李老师简直太敬业了,其实原来就讲得很好了,还要将就有些人的喜好,重新录一次,像这样的学者治学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当阳光透过间隙 回复 @雨田一三: 我就说怎么听过

  • 锦瑟轻吟

    李老师太敬业了!谢谢您

  • 秦桑竹月

    去年买的节目今年还能更新这么多,节目组简直业界良心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秦桑竹月: 还在找老师补充内容 还有2季的更新呢~

  • 小司sw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对李老师有那样刻薄的攻击,目前我只听完了第一季,最喜欢胡阿祥老师和李鸿宾老师的两个部分,内容、讲授方法、研讨角度都让人耳目一新,我个人受益非常,这里给李老师打call!很气愤那些在第一季留言对老师的恶意攻击,即使是这样的只是消费节目听众的素质和人品也是参差不齐的,表达观点没问题,但要保持对老师这样的学者起码的尊重!这里也深深感谢老师对待课程认真负责的态度,您辛苦了!向您学习!

  • 拂晓_rj

    老师讲得真好,脉络清楚,语言简练,观点深刻,学习到很多。前后两讲都好,前次讲的有学术深度,认真听学习到很多地缘政治和制度的内容。

  • 1393789tfdv

    向李老师鞠躬,致敬!谢谢您!

  • szh98

    每位老师讲课风格各异。即使不喜欢李老师的风格,也不应该用刻薄的语言去指责讲课的老师。

  • 胡杨笛

    听者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为将就而屈就,您的心情该多么五味杂陈啊!

  • 残喘时光奈我何

    这声音太好听了

  • walkswagon

    两个搭配着听,唐就差不多了,谢谢老师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