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特辑】李鸿宾:第二讲 唐朝是怎么建国的?

【6月特辑】李鸿宾:第二讲 唐朝是怎么建国的?

00:00
25:13

第二讲 唐朝是怎么建国的?


重点内容:继承隋朝衣钵的唐朝,其建国之路延续了秦始皇统一的步骤,即以核心集团占有核心区为根基,面向全国拓展,随之而走向中原之外的周边远域,形成了超越前朝的南北兼跨格局。继承传统,是唐朝建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唐朝的建国之路

唐朝的建国者是李渊,协助他的有李建成、李世民几个儿子,以及一大批文臣武将。李渊及其父辈和祖辈,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如同上面所说,关陇集团为西魏、北周、隋、唐的建立提供了一批优秀的统治和管理人才,它在那个时代具有很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支配了时代的政治潮流。

李渊于大业十一年(615)受命担任太原留守,旨在为隋朝政府防御北方突厥势力。当时,隋朝各地已出现各种反叛行动,社会震荡,李渊在防守外敌的同时也有安抚太原为核心的北方重地的使命。然而形势的急转直下,也给他为自身的命运如何安排提供了机会,经过与裴寂、刘文静等左膀右臂商议和谋划,李渊决定起兵反隋建立自己的王朝。他们在除掉忠诚隋朝的其他几个官员之后,就集结军队挥师南下并西进,趁各地起兵的混乱之机,朝向京城进发,于次年十一月攻入隋朝首都大兴城,当即册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傀儡(随恭帝)替代隋炀帝。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的消息传到京城,李渊不再遮掩,迫不及待地替换了小皇帝,自己称帝,即唐高祖,唐朝于是建立起来。

但这只是名号的确立。除了京城属于李渊的地盘,全国上下还有众多的势力占据一方,他们抗拒隋朝或相互厮杀,并非认可李渊的王统地位。于是,摆在李渊集团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剪除这些政治对手进而控制全国。这包括农耕地区和周边外围地带两个层面的掌握。

首先是内在层面即农耕地区。当时有这么几支力量比较强大:占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幽州(今北京)的罗艺,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山西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河北的窦建德、刘黑闼,中原的王世充,以及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江陵的萧铣和岭南的冯盎等。

为建立关中为核心统一全国的控制局面,李渊先调派次子李世民率军攻打金城薛举、薛仁杲势力,于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平定西北。不久,幽州罗艺归降唐廷。第二年,唐朝在粟特大族安兴贵、安修仁支持下又平定了凉州李轨,河西走廊为唐朝居有。武德三年(620),李世民相继平定山西刘武周和宋金刚势力;旋即受命解决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的对抗,结果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俘;太子李建成也剪除了窦建德河北余部刘黑闼势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受唐册封,其余部辅公祏于武德七年(624)被杀,江南收归朝廷。长江中游萧铣和岭南冯盎等势力,也分别于武德四年(621)、五年被唐收复。割据夏州(治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白城子)的梁师都则于贞观二年(628)被清除。至此,中原及周缘地带全部纳入到唐朝的管辖之内,标志着李渊集团从一个起兵反隋势力发展到建设新王朝的建设者。

唐朝既然拥有中原核心的农耕地域,接下来如何经营这片土地,就成为朝廷关注的目标。事实上,开疆拓土与颁布措施进行治理,是相向而行的举措。对于这么巨大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与隋朝稍有差别的是,唐朝统治集团有现成的样子可以照搬——那就是隋朝。我们曾经讲到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它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它的命运虽然短暂,但它的很多制度和措施都被唐朝继承和延续下来。譬如行政措施中最主要的官制,唐朝就是承袭隋朝中央三省六部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起来的。三省中的中书、门下是协助皇帝制定政策的首脑机构即决策部门,尚书省及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则是贯彻和实施部门。三省密切合作,在皇权支配下构成治理全国的中央核心机构。与此相配套,地方形成州县二级体制,这也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而来。均田制和税收制度中的租庸调制,同样继承了隋朝乃至北朝体系。这些人所皆知,后面还会专门讲解。

唐朝制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府兵制度,唐朝不但承袭隋朝,而且通过隋朝沿承西魏宇文泰体系。当初组建关陇集团、颁行关中本位政策的时候,宇文泰及其部下混合胡汉文化构建了兵农合一的府兵军队及配套制度,这支队伍为西魏和北周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历经隋唐而不衰。府兵制度的核心就是北方鲜卑部落制与中原农耕文化两种不同的要素结合,发挥各自所长。这也是决定西魏、北周、隋唐命运的一项制度性建设。当然,随着朝代更替、尤其隋唐建立一统化王朝局面的遽变,这个制度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就其整个脉络而言,应当是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政策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我们了解这一时段中国王朝政治文化基本特点的关键。

由此可见,唐朝推翻隋朝而建国,与其说是改朝换代,不如说是统治集团发生了更换,即李氏家族代替了杨氏家族,王朝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尤其整体框架仍旧一脉相承,它们都展现出宇文泰开启的胡汉融合的政治文化传统。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唐太宗。他当政后一向以吸取隋炀帝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著称,但在用兵高丽(高句丽)一事上仍踵继其步,联系经营内外的各项措施,我们看出,隋唐在经管王朝的整体布局上具有前后相承的特性,类似“汉承秦制”的传统;就相近而言,唐继承延续隋朝之要素,其幅度可能要大于汉秦之间。


第二节  唐朝南北兼跨局面的形成

唐朝在逐步稳定中原农耕地区的同时,开始了向周边外缘地带拓展的步伐。这就是前面涉及的“外在层面”这个领域。

唐朝在这一层面所作的主要体现在突破正北、开拓东北、深入西域这三个方向上,其他地区的情况这里暂时省略,以突出重点。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中原为中心的农耕地域周边,东南是海洋,西南是高原,尤其青藏高原横亘于中原的大西部,留给中原王朝发展的地域空间在唐朝那个时代主要指向的就是北方广漠的草原、纵深的西域腹地和寒冷的环渤海以北地带。然而这些地域并非无人居住,都有不同的民族群体及其政权组织分布其间,唐朝向这些地区的开拓,就意味着与这些地区政治势力的交涉与冲突。

如果说唐朝内在层面确立统治需要打交道的是那些意在推翻隋朝而与唐争雄的中原各种力量的话,那么它推向周边地带遭遇的则是汉系以外的其他势力,这些人群有的是以游牧为生的草原力量,有的是渔耕狩猎的或半农半牧的群体,他们天然般地能征善战,势力最强的就是突厥。

草原的突厥人于552年突破了柔然人的控制,建立政权,并迅速称雄于大兴安岭南麓越过阿尔泰山直达中亚北部广袤的亚洲内陆。然而空间的广袤也给突厥带来压力,尤其内部纷争不断,突厥于583年前后分裂为东西二部,东突厥与隋唐接近,交涉频繁。唐朝立国后相继剪除与之争雄的对手后,与北方这个强大的对手如何打交道,就成为唐太宗一朝的主要任务了。

游牧帝国的机动灵活固然是它的特点,但内部结构的松散也使它面临崩解的危害。突厥兴起之时如同狂风暴雨,但它稍有外界甚或自然环境的破坏,承受的打击就非同一般,这一点与农耕王朝的坚韧形成了鲜明对照。唐太宗当政之时,东突厥内部纷争不已,各派林立,唐廷抓住这个机会采取以夷制夷、分化瓦解战术,东突厥矛盾激化;加之草原风暴频急,牲畜大量死亡,唐廷遂调派大军深入草原腹地,于贞观四年(630)一举擒获其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随之灭亡。与此前后,草原其他势力如铁勒诸部相继降服,他们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与皇帝称号于集一身,成为长城南北共同的君主,这种情况以往尚未出现。这表明,唐朝的统治已超出农耕地区进入亚洲内陆的草原大地——天下共主时代到来。

旋后,贞观十四年(640),唐军又挺进西域腹地攻灭高昌。这个王国以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5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期,吐鲁番盆地先后出现了由汉人阚氏、张氏、马氏和麴氏等大族的统治。对用兵高昌国一事,唐廷曾激烈争论,主张不用兵的理由是:那里距中原遥远,且无耕地可供税赋征收,对朝廷没有好处。但唐太宗最终采取军事进攻的方略,他以高昌国与西突厥联合抗衡朝廷为借口,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底,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攻打高昌,次年八月,高昌王出降。唐朝于此设置等同于内地的西州,再
部署安西都护府,通过四镇的建置以控制天山南北的广漠地区。

与西进相对应,唐朝延续隋朝政策,也向东北腹地开拓。其进攻的理由是: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派使者前往长安,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它与唐朝的沟通。唐太宗随即下令高句丽停止这种行为,但被拒绝,太宗于是东征。十八年(644),调派张亮、李世勣率军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军,大小征战无数,延展至次年九月,因当地气候变冷,唐军兵马难以支撑,被迫班师退兵。高宗上台后,借故高句丽联合百济攻打新罗,又多次出兵,经过14年鏖战,终于征服高句丽,东北亚问题算是解决了。

上面我举的三个例子,是唐朝在稳定中原内地基础上向周边外围地带开拓的典型事件,限于时间,不再过多涉及。这些举措证明唐朝向周边的开拓有一个通盘的把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整体的战略意图。唐廷这些措施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兼跨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外围地带相互结合的、跨越长城南北的大型王朝。经过唐太宗、唐高宗(包括武则天)的持续努力,这种局面终于形成。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32-33页)那幅唐朝的全图(总章二年,669),就是一个很形象的表达,但我们要明确,这幅覆盖广袤地图的周边四至,更多展现的是唐朝的势力所及,不能用今天固定的疆界这种观念去看待,因为它是变化无常的,就在高宗统治的后期680年前后,草原又重新回复到突厥汗国之手,这是后话。


第三节  唐朝建国之路的特点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看到唐朝建国之路有三个特点值得说明。

第一,唐朝建立政权的方式是:从太原起家的李渊集团(核心势力)先占据关中,以都城为根据地,随后征服山东(函谷关以东),再扩展至江淮和南方各地,其控制的布局以三个方块(区域)构成一个整体。它的特点是以控制各地的州县治所城镇为核心,依此推向周邻四地,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建构模式。

这个框架包含内外两个层面,内层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耕作区域,是中国传统的中心地域,用冀朝鼎的说法叫做“基本经济区”。对这个区域的全面控制,大体完成于唐高祖一朝。这一地区的周围外层,如东北、正北草原和西域腹地,则是游牧、渔猎游耕和半农半牧地带,生活着其他胡系群体,有的建立了政权如突厥、吐谷浑等,将这些地区纳入唐朝的控制之下,大体由唐太宗、唐高宗两朝的经营完成。至此,一个兼跨长城南北农耕草原多民族构成的巨型王朝伫立于7世纪前期的世界东方。

第二,正是有内外两层地区、汉人与胡人群体的组合,唐朝对这些地区采取的措施也有差别,分别对待。内地的控制办法就是前面说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地方州县体制,下面有乡、里,征收赋税,维持安全,形成了内地治理的套路。对周边地区则采取羁縻府州办法,任命部落酋长和头人为都督和刺史,管理所在群体,这些府州基本不承担赋税义务,属于宽松、间接的管理。周边重要地区还设置都护府等军政机构,维系边地的稳定。之所以出现内外有别的管理套路,根本点还是唐朝对这些地区控制能力的限制,内地是其根本依托,朝廷能够进行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周边形势复杂、族群众多且不稳定,唐朝不具备完全治理的条件,松散、放权甚至自我管理,就成为这些地区的控制方法。

第三,唐朝的建国道路是自己开辟的还是沿承前朝的呢?它的建国之路并非新创,如同隋朝一样沿承了传统,这个传统起源于秦。战国后期兵戎相争的结果,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的秦国征服和消灭东方六国进而统一在它的周围。这表明: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王朝就是通过战争一步一步地建构起来,它统辖全国是建立在秦国特有的统治集团及核心势力并以关中拓展开向东方和南方各地的基础之上。这种步步为营的建国行动,采取的是以点带面般的控制方式,将众多人群和地区统合在一起,这就是它的基本步骤。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因为统治集团的能力有限,做不到全面布局而一步到位,只好退而求其次,建立一个从中心向外围逐步拓展的多维度的圈层结构。于是,人群和地域的组合就呈现内外配套、主辅分明的二元或多元的王朝架构。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起家建国的通行模式。隋朝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杨坚借助了北周平台,不费吹灰之力夺取政权,但控制全国的架构依旧如此。李渊建立唐朝,同样依托关中、走向全国,控制农耕地区之后就伸向四周,可见,秦朝的榜样为后来者开辟了一条畅通之路。

顺带一说,唐以后中国王朝的建国模式则另有创意,那是时代形势、政治集团角逐的场域及周边外围环境变迁的结果。这些内容非常复杂,非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这里不再细说,不过作为前后对比进而揭示不同的类型及其特点,其价值和意义还是蛮大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春天林

    李老师及新亚的各位辛苦了!这次录的语速适中,更通俗易懂大家应该更满意了吧?!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春天林: 应该的 希望大家能更好的学习~

  • 西雨L

    李老师不愧是史学大家!讲解条缕清晰,内容深刻,以点带面效果非常棒👍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西雨L: 已经帮你传达给老师了,还有其他赞美至此可以加我们的客服号:dzz_th 我们会定期汇总学员意见向老师反馈哦。

  • 白头邵翁

    呈上地图

  • 大江_5u

    结构合理,讲解清晰,案例和论述相结合,信手拈来,不愧是大师

  • 旭日炳晖南山之巅

    非常好,讲解清晰,兼顾学术性和可听性

  • Shiri2022

    李老师太棒了!这九讲听完 再回听前九讲 基础和进阶都收货了 太感谢了

  • 岚棠琶

    讲的好

  • 杰瑞1号

    讲得好😀

  • zhao_v2

    老师辛苦啦

  • 立冬前夜

    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