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中国通史大师课的老朋友、新朋友、ladiesand 老少爷们儿们,我是出品人谭瑞岗。这是2019年新年第一天,今天,大师课第二季上线了。第二季的三位导师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荣休教授、现南开大学讲座教授汪荣祖先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包伟民先生。
在去年3月25日中国通史大师课上线的时候,我和新亚的小伙伴在发刊词里发宏愿说,要通过四年持续的更新优化,把这门课办成虚拟的全球师资最好的中国历史系,让听众在这里接受一个完整的四年大学中国史教育。
其实我们不用这么做的,基本上你看到的课程都是一个课程卖一回钱,课程更新完,钱货两清。没有人会费劲地做四年的长期更新。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我们道德上更优越,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抱负吗?
不是的,是因为我们傻。
想当初,作为刚刚闯入知识付费领域的后来者,我们傻傻的完全不明形势,对这么一个极为正经的新媒体产品能不能有人买充满焦虑。因为我们听说,新媒体的本质就是娱乐。
老师们在签合同的时候,觉得这样严肃而正经的历史课程,怎么会有很多人花钱买哩?他们特别担心我们会赔钱。大多面带担忧地问我,这课能卖出去吗,你们能收回成本吗?本来我只有一点点忧虑,被一位老师问一下,增加一点担忧,被下一位老师问一下,又增加一点焦躁,就这样直到完全泪崩。
我们就像《多收了三五斗》里的农民一样,船越驶近城里,心里越凉。我们几个又不懂什么互联网营销,只会向老农民们学习,同样的钱,多给点菜吧。买一斤,秤高高的,再饶二两。
于是,就有了收一份钱,课程更新完成之后三年里每年免费增加新课程的想法。为了面子好看,对外宣称就是“让听众在这里接受一个完整的四年大学中国史教育”。不过也无所谓了,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多少丰功伟绩起步的时候不过是求一个活路,吃一口饱饭而已。
当初吹这个牛皮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多少有点没底。
现实再一次印证了我们的无知,市场用冰冷的现金教育了我们。
当订阅量每天创新高,当它一度成为知识付费行业现象级的产品,当每天都有人来探询分销和出版的合作。我们的内心是复杂的,百感交集。最后,我们决定,擦干喜悦的泪水,直面欢乐的现实。
当这个课程活下去不成问题了,我们开始研究兑现接下来三年持续迭代更新的承诺,让它越来越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经受考验,成为音频知识产品的一个里程碑。
我们开始寻访新的大师。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汪荣祖先生会成为大师课第二季第一位录制的导师。在我的认识里,他在江湖里已经是传说中的人物了。
他师从思想史大家萧公权先生,他的《康章合论》《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都是开创性的研究。
他的朋友圈就是一部现代文化学术史。
他与钱钟书先生为忘年交,2016年专为钱先生写了一本20余万字的书《槐聚心史──钱锺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分析钱先生的内心世界,序言记述了二人订交的经过:“7月6日,一早即雇车前往三里河钱寓,登楼叩门,钱先生虽知我来,不意就此登门拜访,略感惊讶,随即笑迎,因按当时的规定,见面之前须经接待单位联系,经安排后才能会见。我不知有此规定,成了不速之客,幸未带来任何麻烦。初次见面时,钱先生已年越古稀,然望之如中年人,夫人杨绛女士亦在座。我坐在宽敞的客厅里,但见陈设简朴,墙壁上挂有一幅吴大澄写的篆体对联。至午时留用午膳,当时宾馆用餐极为不便,过时不候,我只好厚颜留下与两老一起用餐。钱、杨两先生并以新鲜的广州荔枝飨客,甜美难忘。”
他在美国与史学大家何炳棣先生交往30多年,何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考证老子的年代。那时候,何先生已经在病榻上,手写了10页,他的儿子把它扫描传给汪先生。何先生又另外写了一封信给汪先生,让汪先生给他整理后替他打字,他后面还加了一句,“你是不是答应?”而且再加一句,说“除了你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帮我做这件事”。
这些,是做为大神的汪先生。我有幸见到作为一个“可爱的老头儿””的汪先生。第一次请汪先生吃饭,汪师母也来了。虽然汪先生年近八十,还有点糖尿病,可似乎胃口比我还好,各种菜都吃得津津有味。当给同桌一位女老师带的孩子点的甜点转到汪先生面前时,他也伸出了筷子,被汪师母及时喝止。汪先生话不多,初次见面,气氛全靠汪师母调动,师母和先生是大学同学,一看气质作派就是大家闺秀。果然,抗战时她还是个小孩子,随着父亲的工厂搬迁到贵阳,还记得佣人带她在贵阳吃的糍粑,甚至今天还会说几句贵阳话。
汪先生问明了课程的情况,赞扬我们做的是一件大有意义的事,答应帮忙。过两天,拿出一份提纲,每一个题目都是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画面,功力尽显。录制当天,老爷子第一次进录音棚,面前空无一人,找不到感觉。我们几个坐进去当他的学生,清风拂面,微言深意,意象万千,至今回味。汪师母全程在外面陪着,一讲录完出来,就给汪先生提意见,这个地方讲得不是很清楚,这个字普通话不标准,汪先生不太同意,又不敢公然违抗,顾左右而言他。看得我们实在欢乐。
汪先生将在第二季第三位登场,他的《明清的九个侧影》值得你多听两遍。
第二位确定参加第二季课程的是赵汀阳老师。我记得二十年前我读本科生的时候,赵老师名声就很大了。1994年三联书店出的《论可能生活》在文史哲学生中传阅。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今年赵老师被评选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这是社会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你可能会问,中国通史为什么邀请哲学界的大佬来讲?
我们大概有两个理由。第一,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经史一体,你看大学者们,梁启超、王国维、钱穆等等,全是打通经史,没有孤执一门的。第二,在第一季中,基本的史事都有了安排,我们就要有一些历史哲学,帮助大家用大视野看待中国历史的大问题,特别是跨越断代的长时段、根本性的问题。
赵汀阳老师是能当此任不多的人选。
我在录制现场,听赵老师的课和汪先生的课又是不同。虽然赵老师说最近身体有点虚弱,怕风,脖子上专门要围上围巾,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可是一开口,带潮汕口音的普通话里讲出来的内容却是风雷激荡,大气磅礴,才华横溢。开头第一句就是“我准备在这个课程里用存在论和博弈论来考察中国历史的基本面”。
讲述中,我惊诧于他对考古新发现,史学研究新成果的熟练掌握,惊诧于他的全球视野和问题意识。他的宏大的漩涡说,绝对会给你知识上的强烈震荡。他的九讲你必须听三遍,才有可能全部掌握。不过我保证每一遍都会听得很过瘾。
第三位确认的导师是包伟民教授。邀请包教授开讲的内容是我们对中国通史大师课课程体系的一次迭代升级,那就是在通史中加入专题史的内容,在政治史外加入经济史的内容。包伟民教授先后师从徐规、邓广铭二位老先生,专治宋史、古代经济史,学术精深,成果丰厚,是长江学者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新亚文化的总编杨澜洁去杭州邀请包教授参与大师课第二季,下面让她讲讲她和包教授的会面。
11月的北京,已经是深秋了,但是杭州依然处于满目青翠之中。在靠近西溪湿地的一座小山坡上,出租车七拐八弯绕到山顶,一路全是桂花树。包伟民老师沿着弯曲小径走上来,一边走一边说,你来晚了两周,要不然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香。
同样是都城,杭州与北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杭州细腻,温暖,而且当你走过西溪湿地旁边等着地铁施工的围挡的时候,你会发现连围挡上的字体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而且夜晚还会发光。这些设计,只能说,江南真的是富庶之地。
作为南宋的都城,杭州肯定是江南的代表。宋史研究专家,包伟民老师,就生长生活在这里。但是,这么富庶的江南,在他眼里,在宋代,不是金钱满地,而是民生多艰。
在这些年的历史研究路径中,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对宋代的认识,包括开始重新讨论宋代的文官制度,重新开始审视宋代是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是,在这样的声浪中,包伟民老师要坚持的是,研究历史的角度应当是多元、立体,全面的,在学习历史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对现象的解释必须坚持从平面走向立体,同时要注意观察学术史与历史记载的交叉点,在宋史研究中,除了从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还要注重经济、财政、税赋,以及体现在这背后的逻辑:民众的疾苦。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走向历史场景。
他说,你不能只看见《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不能只看见知识分子的生活,你的视野眼光,还要下沉,要看见宋代的百姓,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这些艰辛,总结为四个字:江南赋重。
这才是真实的宋朝。
以上,就是中国通史大师课第二季三位导师的介绍,欢迎你加入新一年的思想激荡之旅,enjoy。
太好了!老师们辛苦了!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听友43384159: 祝您学习愉快~
巨大的福利啊!激动!
出乎意料的福利哦,感谢新亚文化
听友225124574 回复 @展翅高飞_il: 请问这个第一季也在里面吗?没搞懂这个听的顺序,准备要买来听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太好了!非常感谢!期待~~~
火鳯_xu 回复 @琴怡_lj: 1⃣️义 八月二十"
讥讽普通话的人,真的对学者前辈没有一点尊重。真正学历史的人是不会因口音去贬低老师的才华的。
感谢!
记得大一的世界古代史老师有严重的方言口音,但是却是我听的最认真的,因为不认真听,就听不清楚了,笔记没法记清!!!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爱听有方言口音的历史课。标准普通话的历史课没有温度。
老师们辛苦啦!听到能听4年,感觉赚了1个亿
刚听完第一季,每一位大师的课都很精彩!感动感叹感慨!为新亚课程付费,值!
不是舒适区的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在于要讲的内容太多,能讲的时间太少。往往还没展开,就结束了。就变得枯燥了。建议每一季不用这么多老师,但每个老师的课时增长,一节课讲个45~60分钟,那才是享受。我相信到了这种程度的每个老师都会是好老师。
13761319bqo 回复 @吟游的Z: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