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上
宦官当权下的黑暗统治
每首诗都有一句历史眼,我们可以从这句诗里窥探到当时的历史,《卖炭翁》的历史眼在哪呢?这首诗的历史眼可不仅一句,今天我主要讲其中一个“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白居易在《卖炭翁》这首诗中揭露了唐后期宦官当权下的黑暗统治,在市场上巧取豪夺。现在的中学教材,也经常将它作为一个经典古文的范文让大家认识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剥削、欺压、豪夺、法外强征等。
这首诗也属于叙事诗,讲述的是一位老翁好不容易在南山中伐了木,烧了炭,带到京城里来卖,最后还被宦官抢走了。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宦官要抢这个炭。
能被抢的基本都是稀缺物资,为什么树木成了稀缺物资,在《太平广记》中记载,长安城有一位叫王元宝的人,是长安巨富,甚至可以说是长安首富,做的商业贸易非常大。有一天唐玄宗知道了王元宝是长安首富,他就问王元宝,你到底有多少钱啊?家财多少?王元宝的回答道:“臣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意思就是说,我用一匹绢买你一棵树,南山的树是陛下的树,但是你的树我都挂满了绢,我的绢还没有完,我的财富比你南山树还要多。这就是王元宝的故事,它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南山的树多,第二:王元宝的绢多。我们再回到《卖炭翁》,连炭都成了宦官打着为宫内采买的旗号来强夺的物资,那树木肯定是稀缺物资。
从历史角度分析,从隋,甚至从西魏北周开始,到隋唐这几百年来的发展,长安逐渐成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由于人口的膨胀,皇族,贵族,官僚,军队,军民,工商业者,外来的人,包括参加选举的这些考生,士子,充斥着京城。这也导致对薪炭的需求增大,而这时候估计南山的树已经伐的差不多了,王元宝也不能说臣请用绢一匹系陛下南山的树,南山没有几棵树了,而且我们也知道先是宫廷,后来是整个皇室和宫廷,官府所用的木材都不能采自南山了,而是去周围的同州、华州,或者去更远的州去伐木,这点也能看出来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所以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肯定市场是稀缺的,宦官也要抢。
第二点是我们重要的点,宦官到市场上来采购,黄衣使者来市场上买卖炭翁的炭了。这里的黄衣使者就是宦官,白衫是宦官的爪牙,也是一些服色的要求,他们拿着内廷的文书宣布是来为内廷采买,所以他有权利强征,随便给你一点东西对付。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中学课本,或者在解释白居易的诗时,老师说揭露了宦官专权的黑暗和腐败,宦官专权是唐后期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这里我先不展开,宦官专权使得宦官在内廷形成了内财政系统,他们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于外廷的财政系统。
最早,我们知道宫廷的物资供应叫做计划调拨,由司农寺、少府寺、将作监、太府寺来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需求,所以内廷不可能到外廷来采买。这里就牵扯到一个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什么时候内财政形成了,什么时候宦官居然也能出到宫外来采购。在此前,宦官不能轻易出宫,也不能出现在市场上,他们没有采购的任务。采购的任务都由其他的人负责,甚至包括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也就是说由北京市政府来负责供应内廷需要从市场采购的东西,比如,将作监、少府监,可以提供一些用的器物和穿的衣服,太府寺、司农寺提供一些蔬菜、水果等等,都是调拨的。
那么,什么时候内廷走出城外的呢?原因不仅限于宦官专权,有很多原因,唐玄宗的时候,天下太平,盛世已久,玄宗也是贪图享乐,励精图治的初心已经有所改变,而且在外廷上放任权臣,李林甫,杨国忠这几个人都是权臣,玄宗朝是有权臣的,放任他们去处理。边境就由这些地方的节度使,例如西北的边军,郭子仪、李光弼,或者像东北的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边军。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有句诗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非常形象的描述。玄宗沉溺于享乐,享乐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宴会,所以宫廷宴会在玄宗朝蔚然成风。
宫廷要举办宴会,那么司农寺,少府寺提供的这些蔬菜、瓜果等时鲜的东西一定得有,但是它又不可能有特别时鲜或特别奇异的东西。这时候负责宫内采买的是杨国忠,杨国忠的身份兼有内外,他既是杨贵妃的族兄,又担任了外廷的官职,可以打通内外,但是他并不是宦官。
到安史之乱之后,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和玄宗分道,玄宗继续西逃,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组织抗敌,并在灵武继位,成为肃宗。而支持马嵬之变,支持太子李亨北上,以及支持李亨在灵武继位的都是大宦官李辅国。但是他跟玄宗时候权势熏天的高力士,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李辅国后来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掌握兵权、中书之权等。宦官的势力由此在安史之乱后开始膨胀,所以他们参与了政权,后来逐渐掌握了禁军的军权,也在内廷形成了内财政体系,内财政体质是由宦官来统领的,甚至后来到德宗的时候建立了两个内库,大盈库和琼林库(皇室的私库),宦官才正式掌握了内廷的采买,有了内财政,宦官来掌握,又有一个到外边采买的途径,所以宦官走出了宫廷。
第二个原因,就是说唐朝经过几百年,一百多年的发展,到开元年间达到盛世,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商品经济繁荣了,那么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增加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公私宴会之风就都兴盛起来了,并不仅仅是玄宗举办宴会,各亲王、各公主,都争相举办宴会,要推出他们自己的有特点的宴会,会上需要的餐饮食品,就必须通过市场,而且市场也极大的丰富,不像司农寺,少府寺,弄出来的蔬菜、水果,可能叶子都黄了,而且也不一定是他们所需的。所以市场采购成了内廷所必需的。
所以才有了我们从诗句看到的场景,一个老汉在卖炭的时候,看到宦官出现在市场上。
其实在史料的记载里,宦官还不仅仅是出现在市场上,随着宦官权利的膨胀,他们这个群体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地位也越来越高,在京城中的所作所为也日益跋扈。举几个例子,比如,这个卖炭翁这里反映的是黄衣使者白衫儿,拿着一个口称文书来市场买东西。实际上是他们代表内廷来采买,他们的负责人叫宫市使,宫市使就以使的身份,主持公事。
宫市使之下还有很多小宦官,宦官下边还有一堆人,可能是宦官,也可能不是宦官,在帮助他们做事。到了唐后期,朝野反对宦官专权的两大口实之一就有反对宫市。可是后来像京兆尹这样的官员也都上奏说,你不用派宦官出来了,我这京兆尹本来就是负责采买的,我可以给你内廷采买。但是有一个大臣就反对,他说并不仅仅是这几个宫市,底下这几个宦官。其实京城有千万个游手,都依靠宫市为活。所以我们也能推测出来,宫市使的数量非常庞大,不止是卖炭翁里这一两。实际上在其他的史料里,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一堆小宦官,或者宦官属下的小儿、小使,他们出了宫城门以后,望一望哪热闹,就到那儿去敲诈勒索。所以它是一个普遍现象。
另外你看宦官统领下的五坊,就是为皇家豢养珍禽的,包含:雕坊、鹞坊、鹘坊、鹰坊、狗坊等,叫做五坊。在五坊职义的叫小儿,五坊小儿就仗着宦官的势力,也在京城为非作歹,比如他们在一个酒家挂了一张网,说宫里的鹰或者是鹊,某种鸟,飞走了,我得在这儿挂一张网,抓鸟回去,这样一来就把这个门口给罩住了,商家就没法营业,只好用钱把他们打发走,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所以并不仅仅是卖炭翁这一个例子。
卖炭翁给我们的两个信息,一个是环境已经恶化,木炭成为稀缺资源,一个是内财政体制的形成,宦官打着公事的旗号,到市场上巧取豪夺,这样两条线。那么宫市使的背后也有宦官势力,宦官这种势力的膨胀,这样一个背后的因素。那其实还有,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深拉一下,就是说唐后期,整个财税体制是如何变化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我们在其他的课里没有怎么讲。那这个课后期我们也会讲到唐朝整个赋役制度,会讲到杜甫的《兵车行》,讲讲唐的赋役制度,这一讲我主要先从卖炭翁延伸出去的一个话题,就是唐后期的财税体制的改革问题,才有内财政的形成,内财政也是一个组成部分。
那唐后期的财税改革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唐后期有一个最重要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具有转折意义和关键性的税制改革,就是两税法。两税法又有哪些可以推敲的点呢,下一讲揭秘。
第二季在哪儿听?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1598883hdwg: 您好,列表里标注了【第二季】的就是第二季的音频哦
非常喜欢二期的,都是干货,有深度,又有趣
宁老师举的太平广记的例子,只能说明王元宝有钱,南山树多,但总觉得不能证明碳是稀缺资源啊
松衽郁弥 回复 @超级无敌跳跳虎: 宁老师应该是想做一个对比,就是“从前南山树多,煤炭多,那何以至于变成《卖炭翁》中描写的煤炭匮乏的情况呢?是因为人口膨胀等等……”
第二季的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在哪里呢?只看到四月之后的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Laughalittle: 没有标【第二季】【第三季】的,就都是第一季的内容。 我们按照历史发展时间脉络排序,把第二三季的课插到第一季里,所有内容季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 您按照顺序播放即可。 其他问题可以加我们的客服号:dzz_th 我们提供人工一对一服务。
绢,读四声,不读一声。
宁老师好!记住了您的声音,从纪录片中国通史开始!您辛苦啦!
宦官专权导致最后的财政权控制在他们手中了。也与人口增多,供求不平衡所致
👍
是我耳机问题吗?总是有杂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