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中庸】“鲜能久矣”与君子先做好平常小事再做好不平常大事

058.【中庸】“鲜能久矣”与君子先做好平常小事再做好不平常大事

00:00
16:13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庸》第二章比较具体、集中地讨论了君子和小人对中庸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的结果。尤其是要注意这段话:“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之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小人做起事来毫无顾忌,无法无天。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宋代周密写了一篇《蹇材望传》。蹇材望,担任湖州府副州官,元朝军队即将兵临城下的时候,他跳得很高——发誓决心以身殉国。用锡制作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刻着“大宋忠臣蹇材望”,并在两枚银片上穿了个孔,银片上写道:如果有人看到了我的尸体,希望把我埋掉,要是日后祭祀我,请题上“大宋忠臣蹇材望”,这两块银子作为我的埋葬费用。


他很能表现,每天把锡牌和银片挂在腰间,说一旦元朝军队到了湖州城,我就投水自尽,以身殉国。他还把这些打算告诉了自己的乡亲和来往的熟人,人们都拭目以待。


元军攻克了湖州城,所有人都没看到这个要殉国的蹇材望的去向,人们都相信他已经投水自尽了。没多久,蹇材望就穿着元朝人的服装,骑着马回来了。人们才明白,他在湖州城被攻破的前一天就逃出城外去投降了,于是,他被元朝任命为湖州的副州官。


他这个小人的肆无忌惮,这个叛徒的沽名钓誉、言行不一的政治投机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做出一副准备以身殉国的姿态,但是没有实现自己的誓言,反而做了可耻的叛徒。人们嗤之以鼻,永远把他钉上了叛国的十字架。所以,中庸所说的“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他们可以说是无法无天,无所顾忌。


君子中庸,而且时时刻刻达到中庸,这是很难的。我想强调:我们的读者在读《大学》的时候已经觉得比较难了,但是我在前面讲过读《中庸》更难。很多人愿意走捷径,捷径是离目的最远的一种路,剩下的就是断路、绝路和迷路。只有一条路能走到彼岸,那就是正路。所以我强调读“四书”很难,读《大学》《中庸》,尤其是《中庸》非常难,没有高深理论的素养,没有哲学的准备,没有逻辑的思维,很多人就望而却步了。


当然如果登高只能登到三百米,他上不了一千米,更上不了三千米,更走不上八千米的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学习《中庸》、《大学》就是“登高行远”,就是告别小人而成为君子。这质的分别性,促使我们思考:在今天信仰失落的时代,西方人还可以说信仰上帝,而今天很多人已经信仰缺失,开始信仰钱包。


《圣经》上有一句话:“当你获得整个世界而丧失了灵魂,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日常人伦中的平常心修为,提倡在娓娓道来的心灵对话中进行自我启蒙。所以要不断告别小人的肆无忌惮,而成为时时刻刻保持“中”的状态的君子。


可以说,《中庸》第一、二章,点明了性、道本源于天,道时刻不可离开人自身本体,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格,掌握中庸之道,以促成中和之气。并引用孔子的话阐述了君子、小人对中庸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我们继续引用孔子的话,对中庸进行阐释,进一步深入它的精神内核。


第三章很短,只有一句。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一般人的把它翻译成: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平民百姓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其实这句话还有第二个含义。因为我们不能推诿说中庸是老百姓要做的事情。孔子经常说中庸是君子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句话不能够把板子打在我们的平民百姓的身上。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平民百姓看见那些为官者、当官的人很久没有行中庸之道了。这样,就把很少行中庸之道——“鲜能久矣”——看作不仅仅是老百姓,而且是老百姓所见到的那些士人、为官者等等。


这里可以宽泛地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性,很少有人——这个“人”不仅仅指平民百姓,还包括知识分子和为官者——能够长期实行。诸如天下为公,很少有人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对容易一些。在这里,孔子称颂中庸是最高的德性,感慨现在各式各样的人们很难做到。如果随随便便就能够达到中庸,那么中庸也就算不上什么最高的德行了。


第三章尽管很短,但是我们要分析原因,为什么最高的中庸“至矣”,却很少人能达到——“鲜能久矣”?


因为合度、合适的实行中庸,这种不偏不倚之道是需要极高的修为,极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恒心。正因为高,“鲜能久矣”,各色人等很少能够保持这种长久的状态。中庸确实很难,之所以难就在于人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自己的常态。人们都喜欢做大事而不屑于做小事,喜欢做光明鲜亮的事,而不做那些无人知晓的艰苦的事,这都是不以中庸精神做事。如果这种不以中庸规律做事,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社会的原则导向,那么那些真正扎扎实实为民请命的民族脊梁就不被重视,人们就学会了走捷径,偷工取巧,总是想用最小的投入,甚至不投入而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如果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整个社会就会进入“中庸其难哉!民鲜能久矣”的状态。


既然各色人等都很难做到、很难坚持中庸,那么会有人问:孔子是否做到了中庸呢?他能够坚持到底吗?能够“久矣”吗?孔子早年和晚年都非常的凄惨: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家境非常地贫寒。《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小时候地位很卑贱,所以只能做一些比较低级的、被那些达官贵人看不上的那些事情。


据文献记载,孔子先在鲁国贵族家里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后来又做过管理牲口的小官。由于小时候给富人家放过羊,很了解牲畜的习性,上任以后孔子制定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不到一年,饲养厂里边便牛羊成群,于是这一年的祭祀都用上了最上层的一些家畜,朝野上下都开始赞誉孔子,鲁昭公对此也十分地称赞。


孔子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顺应人的本真天性去做事,就容易把事情做好。因为人有一个劣根性,这个劣根性就是违背平淡、恒长。什么意思?总是愿意做所谓惊天动的大事,总是想瞬间出名的大事,而不喜欢做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事情,不喜欢做坚持长久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具有平常心是对人最高的评价。但是由于现代人引进了西方的竞争意识,人总是一心想要超越自我和别人,总是不愿意成为真正的自己,如此带有狭隘目的去做事,势必缺乏平常之心。一切纷争都基于不安于寂寞,一切战争和斗争都源于以邻为壑的偏窄观念,一切罪恶都来自于人的贪婪,最大限度地置别人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就是“零和”,而使自己达到一种辉煌无比的状态。这种狭隘的观念,导致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内部的断裂和长久的动荡不安。


孔子的行为则与此相反,他从来不怕做低贱的事情,他不怕人们说他平常,他总是去做一些低下、平常的事情。这个“低”不是一味求低,能把“低”的做好就能做“高”的;能把平常事情做好,就能做不平常的事情;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能把社会和国家的事情做好。这一思想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三国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儒家思想强调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所以“莫显乎微”、“莫显乎隐”,“隐”和“微”就是细小的含义。


在中国,儒、道、释文化当中,儒家强调“复性”,就是把自我本真、美好的“性”重新展示出来,就是在面对自己本心的时候,犹如冷水浇背,醍醐灌顶,把被遮蔽的那些美好展示出来,去发现自我本心。而道家要“归真”,回归到一种真人的状态,不做假人,不说假话。佛家则强调“见性”,或者说是“万法唯心造”,强调本性无蔽、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所以强调本性、本真、本心是东方思想的精神魅力之所在。这一点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尽管中庸之道确实很难,“民鲜能久矣”,但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相信中庸之道会播撒普及,发扬光大。


各位朋友,下一集,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AINYMASTER

    在中国,儒、道、释文化当中,儒家强调“复性”,就是把自我本真、美好的“性”重新展示出来,而道家要“归真”,回归到一种真人的状态,不做假人,不说假话。佛家则强调“见性”,或者说是“万法唯心造”,强调本性无蔽、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所以强调本性、本真、本心是东方思想的精神魅力之所在。

    明吾心见吾性 回复 @RAINYMASTER: 点赞 余秋雨 中国文化必修课 说的也如此

  • 仙境兔灵

    一切罪恶都来自人的贪婪~(•̀⌄•́)~非常赞成~

  • 仙境兔灵

    捷径是离目的最远的路~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