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中庸】孔子盛赞颜回“择乎中庸得一善,拳拳服膺弗失之”

063.【中庸】孔子盛赞颜回“择乎中庸得一善,拳拳服膺弗失之”

00:00
19:00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下边我们进入第八章,这一章很短。这章说了什么呢?是孔子从另一个角度强调:尽管中庸很难,但是有人做得很好,这个人就是孔门的高足——颜回。颜回通过一生的实践,在中庸之道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得到孔子及其后世的褒奖。


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就是这样好,他选择了尽善尽美的中庸之道,就能专心致志地坚持下去。他每得到一个善端就能够牢牢地记在心中,并且老老实实地坚守下去,而不把它丢掉。 颜回为人处世,他的善良和仁慈,选择了中庸之道,并且坚持到底。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前辈如子路、冉有、子贡,都忙于从政;后辈如子游、子张、子夏、曾参都从事于教学。颜回一辈子没有做官。他入道比较晚,也就是说,他刚到孔子那去学习的时候仅仅只有十三、十四岁,而他的前面的同学们、同门都已经显示出自己睿智的思想和非常伶俐的词锋。所以有些人认为颜回是不是有点蠢。非也。颜回恰恰就是真正继承孔子的衣钵者。


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为什么这么宏大的思想、被称为素王的思想,传承衣钵者仅仅是颜回、曾参等几个人?原因何在? 其原因在于:颜回选择并终身实践着中庸之道。


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得一善的“善”,不是和“恶”相对的“善”,而是得到一个“善端”,就是美好的东西,就表现出恭敬、诚恳的样子,打心眼儿里佩服,并且去遵循着善事。而我们现在有些人见不得人家好,尤其是见不得同门的好,看见人家有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品德或是美好的进步,就打心眼里生气、记恨。这和颜回的境界天壤之别。而有些人尽管不羡慕嫉妒恨,但是对那些美好的东西犹如过眼云烟,很短时间内就抛到脑后忘记了。但是,颜回却把这些美好牢牢记在心中,永远不忘。


孔子认为,自己一生中很难得几次做到真正的中庸。但孔子却不吝词汇,盛赞颜回对中庸之道的坚守。颜回实践中庸之道有以下几个方面,他不仅实行而且坚守。


第一,是简朴的生活、本真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二,颜回的优点是沉默不语,因为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听老师讲道,他有些时候终日不语,为什么不语?颜回在思考如何把老师的雄才大略、伟大思想运用到具体社会实践中去。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而颜回是一个实践家、践行家。孔子有颜回所不及的地方,而颜回也有孔子所不及的地方,那就是颜回终日去修行、践行中庸之道。正是因为这种教学相长的做法,使得颜回成为了孔子所说的“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这样一位实践家的形象。


第三,颜回学问很深,却从来不张扬。他谦虚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可惜颜回用功太过,身体不好,二十九岁头发全白,而四十岁英年早逝。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按照孔子仁和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所以孔子称赞颜回的中庸具有君子的四个德性,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这四句话典出于《孔子家语·颜回》什么意思呢?


“强于行义”,施行德义的时候坚定无比;“弱于受谏”,接受劝谏的时候柔顺、安详、虚心;“怵于待禄”,得到官禄的时候很戒惧、很谨慎;“慎于治身”修养自身的时候非常勤恳、谨慎。


这四德很不容易,因为颜回最终向往的和孔子心里边想的是一样的。孔子想的是”大同”世界,而颜回想的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但是,这个社会红尘滚滚,皆为利来皆为利去,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战争、斗争和残忍之处。所以有一次孔子感慨自己大道不行,来听听颜回怎样劝慰老师。


颜回说:“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什么意思呢?如果是我们的道(包括中庸之道),如果不努力去修为、去践行,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好,我们自己有重大的过失。“丑”,就是不光彩。但是我们坚守的正确的大道(就是中庸大道)已经修好,而不为这个社会所用,是掌权者之丑也,是他们的过失和丑陋。


你看看,孔子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说,我们的观点如果被社会所运用,我们就践行我们的大道。如果我们的光明大道(中庸大道)不被这个世界所采用,我们就藏之在自己身中,只有我和你达到这种境界呵。评价很高!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和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是同一高度的生命境界。


由于在孔子的弟子当中,颜回差不多是最小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才智不外露,所以有些人就称之为他有点愚。孔子却这样评价道:“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就是说,我和颜回说了一整天的话,他都好像不怎么回应我,似乎有点愚钝。而回去以后,他反复的反省自己,并且以一举三,颜回很聪明啊。


那么,颜回聪明到什么程度?我们知道子贡是一个能言善辩、很有理财思想的这么一个学生,他却说他不敢和颜回相比。你看看子贡怎么说,《论语》里边记载: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问子贡,你和回相比,谁更厉害?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回相比,他可真了不起,“闻一”——听见了一个善端,就可以知道十,举一反十。我只是知道一以后知道二而已。孔子感慨地说,是的,你比不上,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


这一方面说明了颜回的境界之高,二也说明了孔子和子贡多么谦虚。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颜回深深地了解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和光照万载的重大魅力。因为在《论语·子罕》里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就是说,颜回感慨孔夫子的道,仰头看它多么的高明,用力钻研才感觉它深奥无比。看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寻求的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后面。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师的道这样高深和不易琢磨,可是老师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坚实地丰富提升我们,又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了我全部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工作,但想再往前迈进一步,又有点迷茫不知怎么着手。


所以,《论衡》评价颜回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独”,就是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孔子多么伟大,而颜回了然于心,知道孔子的伟大将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以上所说,可见中庸之道在颜回身上的体现,一方面是“回也不改其乐”,当然孔子也不改其乐。我们知道“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美好音乐的向往和深入体验,使他三个月都忘掉了食欲、味觉,可见他对音乐的喜悦是多么的大快乐,那是一种充沛于心灵智慧的快乐和生命审美的愉悦。


“不贰过”,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原因在于颜回不断去思考、揣摩,不断地把中庸理论放到实践当中去。听到一件善事以后,总是去模仿学习善端,对于“过分”这种不好的事情,他绝不会再去触犯第二次,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说易也易,就在于不走极端,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思维;说不易也确实很难,因为中庸之道往往是那些偏激的人做不到的。中庸有的时候不专门去分辨好坏是非,甚至在苦中也能感觉到乐,因为他能从好的东西看到它部分的坏,从坏的地方也看到部分还可以拯救的好;在快乐当中能认识到危险的临近和忧郁的到来。正是因为他处于不区别或不刻意区别的状态,才能够立下天地之心,坚持中庸大道。


正是因为颜回木讷、不贰过而仔细遵道,并且把这个道放在心中。“拳拳服膺”,就是完全地佩服备至,“而弗失之矣”,绝不让它丢掉。不再丢弃中庸之道,所以颜回成功了。


颜回之所以能够践行中庸之道,是因为他把中庸之道当作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不断思考、不断改错、修正方向。所以孔子把颜回看做是自己唯一的同道。他评价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最高评价。


而我们一般人在“期月”即一个月之内,就已经违背了初衷、违背了初心、违背了中庸之道。而颜回时时刻刻不放弃中庸之道,永远坚守中庸之道。二者区别在于:很多人把规律当作一种外在的强迫,总是要不断地警告自己才能去勉强而被动地接受道,把道当做外在的强迫性。而颜回却深刻地领悟了道和规律,把这种外在的强迫性变成一种乐不可言的内在自觉性。他去实行道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痛苦,相反,会充满了本真的快乐。


可以说,《中庸》第八章针对前一章所提及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举例孔门高足颜回来说明:颜回对中庸之道的坚定不移的实行,符合孔子”吾道以一以贯之”的风范。同时也说明,只有将外化在外的强迫性,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自觉性,才能够长久坚守中庸的品格。虽然孔子盛赞颜回能够实行中庸之道,但是孔子也曾经说过“中庸其难哉!”连他自己一生也没能几次能够做到彻底的中庸,因为实行中庸的难度确乎是很高的。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向颜回学习!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

  • RAINYMASTER

    “强于行义”,施行德义的时候坚定无比;“弱于受谏”,接受劝谏的时候柔顺、安详、虚心;“怵于待禄”,得到官禄的时候很戒惧、很谨慎;“慎于治身”修养自身的时候非常勤恳、谨慎。

  • 1886759qrsz

    没法向颜回学习,过得太苦了,死的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