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中庸】中庸难在人或不知规避风险或不能坚持中庸一月

062.【中庸】中庸难在人或不知规避风险或不能坚持中庸一月

00:00
12:50

各位同仁,大家好!


上一讲我们讲了“隐恶扬善,执两用中”。但是,毕竟大智大仁的舜帝只有一个人,他不是千千万万人,所以孔子叹息“中庸行之难”。


接下来我们讲第七章。第七章主要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很容易走偏锋不知道适可而止,往往不合中庸之道,而且不知道规避风险而自投罗网;而走上正确道路的人,却又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常常处于迷茫当中而不觉醒。


这一章采用了一种比兴的手法,阐述历朝历代的人由于受物欲的蒙蔽,难以实行光明正大的中庸之道: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然而在利欲的驱使之下,他们都像禽兽那样落入布的网、木笼子和陷阱之中,却连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但是他选择了中庸之道以后,却半途而废,甚至连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能坚持实行下去,终于功亏一篑。


第七章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了中庸之道的难。


人们都说“予知”,就是说自己很智慧、很聪明,能够懂得道。但是当他进入“罟”——“罟”就是网,“擭” 就是带机关的捕兽的木笼子时,就是把他搁到这些网、笼子、陷阱当中,他却不知道怎么逃避。也就是说,较明显的危险人都知道逃避,而遇到一些罟擭陷阱——巨大的危险却浑然不觉,不知道怎么躲避。这就叫做飞蛾扑火。


遭遇身家性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丧失理智,还有一些觉得法不责众,从众心理,不知不觉自己也深陷陷阱之中。往往在这些危险面前,那些自认为自己很智慧的人离开了清澈的理性和中庸之道,蒙蔽了自己的本性。这是一种人,不知道规避风险,飞蛾扑火,离开了中庸,偏颇了。


还有一种人,终于找到了正道,但是却坚持不下去。什么意思呢?“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已经找到了“中”和“庸”,但是不能“期月守也”。我们来解释一下,前面说的是负面的不知规避风险,现正面说的是有些人走上了正道却不坚持。换言之,有些人自己已经有比较高的智慧,能够正确地选择中庸之道,但是不能“期月守也”。


“ 期月” 的“期”不能读“qi”,要读“ji”。它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一整月,就是“择乎中庸”不能够坚守一个月;还有一个含义是一整年。《论语·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就是有用我来为他们做国家事情的,一年就可以收到成效,三年就见到巨大的成效了。


孔子批评了那种尽管找到正确的路线,但是不能坚持到底;尽管可以一时做到了不偏不倚的中庸,却坚持不下去的人。


我们往深里看,孔子在这里其实提出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在理论上可能知道了中庸之道的重要,但是在行动上却不能够运用。第二,在实践上可以运用的人,已经可以说成功了一半的人,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惜不能坚持,而只能在短时期之内做到,时间稍微一长就不能坚守,终于虎头蛇尾。这两种都说明了施行中庸之道是多么艰难。


我们知道,有了好的开端需要长期坚持。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有一本书叫做《一万小时理论》。就是你要在某个领域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人才,而不是一种业余状态、或者说是泡沫状态、甚至是不学无术状态,那就必须下苦功。坚持一万小时历练,才成为本专业之内比较有作为的人。


隋朝,有一位李密做学问非常专心,一分一秒都不愿意浪费。有一次他要外出,担心途中耽误的时间太多,所以出发之前他编了一个草篮子放在牛背上,把要读的书搁到篮中。有些书放不下,他居然挂在牛角上,那些书叫《汉书》。于是他一边骑着牛往前行,一边读书,非常专注,连当时的大臣杨素经过,他都丝毫没有觉察。这种勤学专注之功令人佩服。后来他学有所成,成为一个大文豪。


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唐伯虎学画。很多人都认为他画画是天才,是自然而成,非也。他小时候确实在绘画方面显示出了一些才华,他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很快他的技艺提升,受到了老师的称赞。唐伯虎不由开始骄傲自满起来。


沈周看在眼中,于是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沈周说屋里太闷热了,你去把窗子打开吧。唐伯虎过去推窗子,发现推不动,原来自己手下的窗子竟是沈周老师画的一幅画,非常逼真。唐伯虎看到自己的画和老师的境界差了十万八千里,才知道走上正确开端的道路拜了师,但最终要靠自己坚定不移的走十万里路,才能够最后成功。从此收敛了那种张狂之心,潜心学画,终于成为大画家。


可以说,《中庸》第七章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阐释了人们难以实行中庸之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被物质的私欲所笼罩,另一方面就是人心的惰性而不能坚持到底。《中庸》通过引用孔子的话,从各个角度阐释了中庸之道的难度,它的思维方式,圣人、贤人和不肖者在面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做法和区别,以及一般人在理论上懂得中庸之道而在实践上为什么做不到、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以及实践上开始做为何不能坚持到最后等等重大的问题。回应并且深化了“中庸其难哉”的说法。


中庸确实很难,但是孔子对中庸之道的实行仍持乐观态度。中庸首先难在人们不想去中庸,不想去做小事,不想回到本心,不想回到道的常识上。但是,正因为难才值得做,值得去发扬。


孔子认为:人应该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然后才可以做大事,才可以行远。因为“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想登高要从低处踏踏实实的开始走,想走万里之远必须从第一步迈起。只有这样,中庸之道才可能施行,如果不迈出这一步,中庸之道永远难以企及之道;如果不从卑的、低的地方一步步攀登,中庸之道永远就是理论上的道,而不会成为实践上的道。


孔子盛赞中庸之道是一种极高的美德,但是中庸之道施行起来难度太大,而不能施行的原因在于“智者和贤者过之,愚者和不肖则不及”,而且人人往往不知道规避风险,在负面上铤而走险,而终于找到了正道,却又不能“期月守也”——坚持不了一个月。


《中庸》终于指出:要提高对大道的自觉性,才是能否推动中庸之道的最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我们先要艰难的去避险而找到正道,而找到正道以后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


这样,我们终于明白了前面所讲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操”——苏格拉底的学生何止上百上千,而最终传其衣钵者就是坚持到底的柏拉图。只有将中庸坚持到底,才会成长为哲人、圣人、贤人或者君子。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忧乐堂

    学而时习之,持之以恒乃有成!

  • 德佑众团房产赵华

    早上好

  • 德佑众团房产赵华

    早上好

  • 仙境兔灵

    迈出第一步~才会有后面的脚印👣~

  • 战略投资者

    讲得很好!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啦

  • RAINYMASTER

    人应该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然后才可以做大事,才可以行远。因为“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想登高要从低处踏踏实实的开始走,想走万里之远必须从第一步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