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准吗?

64 “八月******************

00:00
13:33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准吗?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其实除了24节气之外,中国古代的很多节日,比如说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甚至数九数伏,也被人们用于观测和占卜天气,所以这些节日,往往也被统称为杂节气


那为什么要在讲24节气过程中穿插讲解一些杂节气呢?是因为很多“杂节气”,它们的气候节点意义、民俗的丰富程度,以及天气谚语的产量,丝毫不亚于24节气当中的多数节气。


在这些杂节气的天气谚语当中,流传最广的,就是那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也叫做:云掩中秋月,雪打上元灯。


我小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谚语特别神奇。您想想,现在天气预报,预报下个星期的天气还经常不准呢。可是在古代,人们从八月十五的云遮月,居然就能想到150天之后的正月十五雪打灯,或者说正月十五雪打灯了,人们居然就能回忆起,就能联想到这可能跟150天之前的云遮月有点关系。这是多么发散和跳跃的思维啊,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那么,从统计规律,或者预报价值的角度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话,真的准吗?


我们来选几个城市,比如说北京,然后郑州作为黄河流域的代表,杭州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再选一个冬天特别容易下雪的代表乌鲁木齐,统计一下1951年到2015年的元宵节情况。



在这六十五年当中,看起来应验比例最高的,就是杭州。9次元宵节降雪,其中有7次,前一年的中秋节都出现了云遮月。杭州的应验比例最高,所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则谚语自宋代逐渐流行起来,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咱们不能事后诸葛亮,正月十五都下雪了,再去说前一年云遮月的事儿。从预报价值的角度,是八月十五云遮月了之后,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概率有多高。


 

这么一看,如果“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准的,那么北京根据云遮月,预报第二年元宵节雪打灯,预报了20次,预报对了几次呢,只有4次。相比之下,还是杭州的准确率最高,预报了29次,预报准了7次。


既然杭州的准确率最高,我们就以杭州作为预报标本。


按照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咱们就以天气预报预报员的标准。


咱们分三种情况,第一,根据云遮月,您预报雪打灯,也真雪打灯了,这就叫报对了。


第二,看到云遮月,您预报了雪打灯,但结果没有雪,这就叫报空了。


第三种情况,中秋没有云遮月,您预报元宵没有雪打灯,结果元宵节下雪了,这就叫报漏了。



结果怎么样呢?杭州元宵节的9次降雪,有7次正确做出了预报,正确率是78%。漏报率是22%。乍一看,预报准确率很高。但我们再看看空报率,预报降雪29次,但高达22次并没有下雪,空报率76%。换句话说,预报四次降雪,事后才能有一次真的下雪了。大约4次云遮月才能换来一次雪打灯。而北京的概率更低,是五次云遮月,才能换来一次雪打灯。所以气候的真实情况是:八月十五经常云遮月,正月十五偶尔雪打灯。喊四到五次狼来了,其中有一次才是真的狼来了。


虽然78%的雪打灯都成功地做出了预报,但问题是空报率太高。这就像狼来了的故事,您第一次预报狼来了,大家信了但是被骗了。您第二次预报狼来了,大家又信了但又被骗了。那么等您第三次预报狼来了,大家就已经不再相信了,尽管关于狼来了的第三次预报是正确的。


当然,在灾害预警方面,空报和漏报,大家更崇尚宁空勿漏,就是宁可空报也不要漏报。比如在美国,龙卷风预警,几乎也是预报四次、能够报对一次这样的水平。但人命关天,报对一次,便胜过虚惊三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还是有预报价值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在古代能从中秋的云遮月,联想到元宵的雪打灯呢?


首先,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大家要自己去观察现象,去勾连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第二,中秋和元宵都有天气依赖型的户外活动,中秋赏月云遮月,元宵闹花灯雪打灯,人们会留下异乎寻常的深刻记忆,也就很容易把这两件事勾连在一起。有的人只是觉得我想赏月的时候云遮月,想赏灯的时候雪打灯,够倒霉的,想法到此为止。但有的人更敏锐,就觉得这两件事之间好像有点儿什么关系。于是就每年做记录,觉得准确率还行,就编成一则谚语。更多的人读到这则谚语的时候,唤醒了记忆,引发了共鸣。当然,大家的记忆,也是选择性记忆,因为对中秋节和元宵节的天气记忆更深刻。就像很多人觉得,学校开运动会就容易下雨是一样的选择性记忆。


于是问题又来了,中秋云遮月和元宵雪打灯之间在气候规律上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


答案是,还真有关系。冷空气的活动具有30天的准周期。这就像我们一日三餐,具有周期性一样。但吃每顿饭的具体时间又不是那么严格精确,分秒不差,所以叫做准周期。从八月十五,到正月十五,150天,正好踩在30天准周期的这个点儿上。所以八月十五有冷空气,正月十五也就容易遇到冷空气。所以这则谚语,不是瞎猜的,是建立在不太稳固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但是为什么四五次云遮月,才能换来一次雪打灯呢?


第一,准周期只是个大概,不是必然。第二,有云相对容易,但要有雪,还需要有暖湿气流跟冷空气约会。不然冷空气一个巴掌也拍不响。可是这个约会,它们两位只要有一位没有来,或者没有按时来,或者约会地点临时变更,就等于取消了一次雪打灯。可见,在限定时间、地点的前提下,冷暖空气的成功约会,是多么不容易。基本上是约了五次,见上一次。



但是,刚才说到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可不一样,冷空气不需要特地约暖湿气流,它跟天山约会就能下场雪。天山呢,是天天在原地等着它,所以冬天下场雪就太容易了。乌鲁木齐是八月十五云遮不遮月,正月十五都有可能雪打灯。用狼来了的故事来比喻,就是:喊一次狼来了,其实狼已经来了五次了。所以乌鲁木齐是一个特例,完全不能用八月十五云遮月作为正月十五雪打灯的预报依据。


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中秋云遮月很容易,元宵雪打灯却很难。而且随着气候变化,雪打灯会越来越难。


比如北京的正月十五雪打灯,3/4发生在70年代以前;郑州的正月十五雪打灯,全都发生在1985年以前。杭州的正月十五雪打灯,2/3发生在1985年以前。别说正月十五雪打灯,就连冬天下场雪,都正在变成越来越稀有的现象。



还是以杭州为例,进入10年代,平均每年的降雪日数只有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半儿左右。由于暖冬盛行,即使冷暖空气成功约会,您盼雪,最后等来的,可能却是雨。



北京也是如此,不仅下雪越来越晚,还越来越难。2017-2018年这个冬天,直到3月17日才迎来2.7毫米的一场降雪,连续145天无有效降水的历史纪录才就此终结。



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下雪应该是家常便饭。但其实,漠河的降雪日数也在减少。60年代最多的时候,一个冬天降雪日数100天,2016-2017年冬天只有38天。



在《天气预报》节目当中,我们经常说到,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雪。


即使在新疆北部降雪首当其冲的阿勒泰,50年代最多的时候一年降雪日数87天;00年代最少的时候,一年29天。



即使在几乎是整个中国最能下雪的地方,西藏聂拉木,半个世纪当中降雪日数也锐减了一半儿。60年代最多时候的一年130天,00年代最少的时候一年只有36天。


说到这些年的所谓贫雪现象,说得有点远,咱们书归正传。


直到清代,人们依然信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但在南方,是这样解读的:


“邑人以中秋夜晴雨,占次年元宵晴雨,良验”。这段话有三层含义:一、这只是民间说法,二、是以八月十五的晴雨来预报正月十五的晴雨,是雨还是雪都可以。三、预报准确率很高。


对于农民来说,中秋云遮月没关系,能够换来元宵节的一场春雨或者瑞雪才更实惠。


“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这也体现了老百姓的天气价值观。


好,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是用气候统计的方式,对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则谚语进行了一番验算。结论是,四五次中秋云遮月,才能换来一次元宵雪打灯。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窦你唯爱

    多好听的声音,多好的节目啊,太喜欢了

  • 曾宝俊

    谢谢英杰,我是一位科学特级老师,我将把您这一讲,转化为一节科学思维课!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向您求索一些相关的资料,我的邮箱是yzzbj@126.com,盼您的回复!

    任洪昌 回复 @曾宝俊: 苏州评弹

  • 喜洋洋_ghl

    喜欢宋老师对乌鲁木齐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比喻,太幽默了:喊了一次狼来了,其实狼已经来了五次啦

    听友419592466 回复 @喜洋洋_ghl: zvrttggttvaqaqqqq

  • anndamy_ej

    宋老师博学多才,各方面的知识都能信手拈来。

  • 悦声悦己

    明代张岱在其著《夜航船》中述:“俗云‘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二者皆煞风景之事,故对举言之,非连属语,以卜上元之灯也。今人多误”。所以古人也有独立看法

  • 老鼠Jerry

    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这是人们期盼中的风调雨顺。

  • 老鼠Jerry

    深夜来打卡

  • 张麦m

    第一次听到这句彦语,涨常识啦

  • 悦读悦赞

    宋老师讲得有理有据、十分透彻,又幽默风趣,听后解开了我心中长久以来存在的疑团!谢谢宋老师!

  • 清风初犊

    云掩中秋月,雪打上元灯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