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正面管教》(上):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03《正面管教》(上):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00:00
11:39

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这次我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书是:《正面管教》。


这本书出版于1981年,在美国卖出了400多万册,先后被翻译成了16种语言,畅销全球,它的作者简·尼尔森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同时也是“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


我身边许多做教育工作的朋友都说过,想要深入了解育儿知识,《正面管教》应该是必读书目中的第一本,因为这本书太重要了,别看它只有300多页,但里面所讲的“正面管教理论”,被誉为现代育儿领域中的“黄金法则”,是目前常见的许多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石,现在国际通用的“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资质认证”,就是由这套理论发展出来的。


这么重要的一本书,它的经典之处到底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



“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


关于什么是“正面管教”,书中的开篇部分,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是这样写的: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骄纵的方法,这种方法以成人和孩子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各项人生能力。


读这段话时,最吸引我的关键词,就是“和善而坚定”,看完整本书,我发现这五个字,其实就是“正面管教”的理论精髓。


作为家长,如果运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管教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简单来说,必须要包含两点:


第一,态度要和善,不能情绪化、不能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

第二,原则要坚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分得清清楚楚,该坚持的底线一定要守住,不能随随便便的向孩子妥协、退让。


这两点,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父母们想要在平时的教育中真正做到,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对孩子真正的成长需求存在很多误解。


比如,大量儿童心理研究实验表明:处于心智发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第一心理需求,就是获得安全感,但是以前的许多父母却偏偏以为,孩子要适应未来各种激烈的竞争,从小最需要的是“危机感”和“敬畏心”,于是,一部分家长整天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家孩子”间的差距、如何害怕父母的权威。我见过太多的家长,特别是一些父亲,一说到孩子在自己发怒时,眼皮都不敢抬的样子,就很得意,这类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就完全没有“和善”可言,因为他们觉得“和善”会让孩子“没的怕”、会把孩子宠坏。


缺乏“和善”的管教方式,被称为“严厉型管教”,它是通过权威与惩罚制造压力,用恐惧、焦虑情绪迫使孩子服从家长意志的管教方式,它最吸引广大家长的地方,就在于操作简单、见效快,特别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严厉型管教”会显得特别管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一旦获得某些“自由”空间,这种管教方式的副作用就会开始显现了,其中常见的显性问题,就是亲子情感裂痕和叛逆。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从小就特别痴迷于制作模型,房间里放的满满的都是自己制作的各种飞机、军舰模型。这个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到了初二分班考试的时候,发挥得不太好,后来成绩一直有些下滑,爸爸就着急了,觉得孩子这个时候就应该放弃一切课余时间,一门心思的学习,把落后的成绩补上来,其它的什么都不该做。这位爸爸平时对孩子的管教就属于“严厉型”,脾气也不大好,他和儿子谈了两回,觉得儿子没有把自己的话往心里去,就大发雷霆,一气之下把儿子正做着一半的一个军舰模型砸了个粉碎,以此作为警告,并且立了个“规矩”:以后凡是重要的考试,只要有一门课成绩不理想,就砸毁一件模型。


后来,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制作模型了,他每天坐在写字台前学习的时间是比以前多了,可成绩也没出现多大的提高,中考勉强考上了理想的高中之后,父母想让孩子放松一下,就决定带他去大连旅游,爸爸还特别安排要去海军博物馆参观,以为儿子一定会喜欢,却没想到儿子根本不领情,说什么也不肯去,还和爸爸吵了起来,后来等儿子冷静下来,妈妈单独和他谈了一番,本想让他去和爸爸道个歉,却没想到儿子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你们想让我考你们选中的学校,我考上了,现在你们也满足我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在安排我、不要带我去什么海军博物馆,因为我一看见那些军舰,就会想起我爸砸模型时那副恶狠狠的样子,当时我看着那一地的模型碎片,觉得那就是我过去快乐记忆的碎片,以前那个会陪我一起做模型的爸爸消失了,现在这个人不拿我当儿子,他只在乎我的成绩,既然这样,我给他成绩,除此之外我不想跟他有什么过多的交情。


听了妈妈转述的这些话后,爸爸又吃惊又生气,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儿子会对自己有这么大怨气,还这样记仇,接着就觉得很委屈:自己心里明明是爱孩子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孩子为什么那么不懂事、不能体谅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实际上,孩子们的这种“不懂事”,是有原因的。


通过《正面管教》这本书,我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强的,成人的各种行为,哪怕是一些很微小的细节,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孩子们对成人行为动机的解读能力很弱,也就是说,家长在孩子面前因为“爱之深恨之切”做出的许多过激的事情,孩子只会记住那些表面行为传递出来的“恨之切”,并且被深深刺痛,至于其中蕴含的“爱之深”,他们往往感受不到。


严厉管教的模式中,由于时常感受到家长的“恨”,孩子会觉得恐惧、无助,甚至是绝望。父母在气头上,脱口而出的话经常就是:“别叫我妈妈,我不是你妈妈”、“我不听解释、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你再如何如何,以后就别进这个家门”,听到这类威胁,孩子会很认真,然后就感觉自己陷入了绝境, 除了压制内心的情绪、屈从于家长,没有任何选择。这样的情感经历,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多隐性问题,比如,他们的自尊水平会降低,感到自己是个不被需要、不值得被爱的人,心里特别缺乏安全感,长期受自卑心态困扰,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很难信任、包容别人,难以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这正是现在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恋爱、结婚的深层原因。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严厉管教”对于孩子的影响,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自尊、自信中成长,就应该抛掉对“严厉管教”的迷信,把“爱恨交织”中的“恨”彻底的根除,带着纯粹的爱,去和孩子坦诚相见,不要把爱埋藏起来、不要附加那么多的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和善的家长。


说到这儿,肯定很多家长有疑问了:没有附加条件的爱?那不就是溺爱吗?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以后遇到的麻烦不是会更多吗?提到这点,我们接下来就要说“正面管教”的第二个要素:坚定。


在许多“正面管教理论”教材中,“和善而坚定”,也被称作“和善而有边界”,这个“边界”,指的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提出的种种限制条件,但是,这些条件限制的是行为,而不是情感。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让他们明白,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我们都会爱他们、和他们在一起,这种超越一切的爱,不会因任何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种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个逻辑很简单,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允许孩子去摸燃气灶上的火苗,火会烧伤孩子,这是常识、也是安全的边界,在守卫这种边界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坚定,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初来乍到的“新手”,他们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必须要通过观察父母的各种“坚定”表现。


火苗对孩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肉眼可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事情,没有火苗这样明显,这就让很多家长放松了警惕、忽视了边界,在不知不觉中骄纵了孩子。


“骄纵型管教”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质?如何通过“正面管教”进行修正呢?除了“温和而坚定”的黄金法则,正面管教还会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启示呢?下期我们接着讲。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课程下方留言,我们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田怡_65

    什么时候更新呀

    一只企鹅宝宝 回复 @田怡_65: 每周三、五更新

  • 乂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非常重要,听了包妈的分享如醍醐灌顶!感谢包妈!

  • 喜欢寿喜锅

    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 听友232658604

    也建议同一本书,至少放在同一期或者别间隔久,这样一起听完效果会更好😊

  • 小宝的Dream

    一般多久更新啊

    一只企鹅宝宝 回复 @小宝的Dream: 一周更新两节噢

  • 小宝的Dream

    都听完了

  • 花花大魔王95

    这本书买了一直没好好看过,现在可以一边陪孩子玩一边听包妈的课!包妈讲的真好谢谢包妈

  • 3u3g9tov4t8ikrusvvmk

    感觉一本书太厚了,精髓在哪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干货!

  • Mandy宋盼盼

    感受,赢得合作,感受、共情、引导孩子的说出感受、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先从自己试用起

  • 听友232701550

    包妈的语速慢下来了,感觉好很多了!继续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