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法国妈妈育儿经》(下)法国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04《法国妈妈育儿经》(下)法国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00:00
13:50

每个孩子都是思想家,有着自己的成长节拍。


你好,我是包妈。



今天,我们继续来品读这本有趣的育儿读物——《法国妈妈育儿经》。

 

在上一期,我们简单介绍了法国妈妈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法国人对培养孩子们“延迟满足”能力的重视,以及他们在培养孩子睡觉、吃饭习惯时的一些具体做法,今天,我们来重点看一看,法国妈妈们是如何教会孩子尊重他人、规范他们的个人行为、并发掘他们的潜能的。


学会尊重:通过语言 让孩子将“尊重”视作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

 

作者在巴黎生活了9年,作为一个美国人,她认为巴黎是一座很容易让人感到冷漠的城市,在这里,人与人的之间的距离感很强,陌生人之间一般不会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好像人情味很淡,可是另一方面,巴黎人对礼貌又非常重视,尤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礼貌问题特别上心。

 

比如,法国家长和中国家长一样,要求孩子见到其他人时一定要问好,很多外国人都知道,法语日常交际用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bonjour ,通常用于表示“你好”,但对于法国人来说,它的意义又不止于打招呼那么简单。法国妈妈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对这个词极为重视,她们会要求孩子:不管有没有父母在场、不管见到的是什么人,谈话前都一定要先说这个词,因为这即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也表示对自己的尊重。

 

起初,作者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认为这只是一般的礼貌用语,和美国的Say hello没区别。但是随着接触的法国家庭越来越多,她开始感到了一些不同,因为法国孩子在用bonjour这个词向人问好的时候,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小大人儿”的气质,会显得比同龄的美国孩子自信、从容很多。

 

她觉得这很有意思,就和身边法国朋友讨论起来,一问才明白,原来法国妈妈在教孩子问好的时候,会努力让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说一声“bonjour”,不止是打招呼,而是在尝试和他人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交流语境,即便对方是成人、是老师、是医生、警察或是服务员,你只要说出这个词,就表示:我现在和你是完全平等的个体,你可以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和我交流,因为我有教养、有独立的人格,我能够理解并遵守各种礼节和规则,请信任我、不必因为我是小孩就对我有什么太特殊关照,接下来,如果对方也同样用“bonjour”回复你的时候,就表示他也尊重你、并且接受了你的善意,愿意和你平等交流。

 

通过一句简单的问好,法国妈妈可以让孩子理解如此重要的人际交往规则,这令作者感到很不可思议,她反观美国孩子问好的方式,就感觉其中没有什么表达尊重、建立平等关系的意味,似乎只是单纯的打招呼。

 

看到这儿,我也想到中国孩子的问好,发现这里面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一般来说,中国孩子见到成人,问好的方式就是尊称对方,叫一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而大人的回应,大多是“哎”、“你好”,更亲昵一点的,会说“真乖”。这种“长幼有别”的细节,大概也反映出了我们与西方育儿理念的不同之处吧。

 

讲到这里,书中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者的一个法国朋友,她家的小女儿有一天早上莫名其妙的犯起了小脾气,就是不肯向爷爷说“早上好”,妈妈觉得这样很没礼貌,把她严肃的教育一番,小女孩最后没办法,硬着头皮来到爷爷面前,倔强的说了一声“早上不好!”,爷爷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还笑着对小女孩说:你的这个问候很棒,谢谢你如此坦诚的和我分享你今天早上的真实感受,相信你今天会好起来的。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法国家长在培养孩子教养方面的独特之处:虽然同样是注重礼貌,但法国家长们更加看重让孩子通过礼仪,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内核,那就是:尊重。

 

法国式的尊重,不是对他人表现出谦恭、顺服,甚至未必要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与友善。每个人在保持自我的同时,承认彼此的独立和完整,并发自内心的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就是尊重。其实,只要理解了这种尊重,我们就相当于找到了法国育儿理念的精髓。

 

不过,在重视平等与尊重的法国家庭中,也不是没有权力结构的,作者在深入了解了一些法国朋友的家庭生活之后,惊讶的发现:不少法国家长对孩子的管束其实非常严格,而且在处理许多问题的时候,家长就是独断专行的“老大”,几乎不给孩子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这种现象,与前面所讲的法国妈妈们的各种自由、潇洒,是不是有点矛盾呢?要把这点讲清楚,还要稍微说一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的儿童教育理论。


适应规范:教会孩子在规则与界限中放飞自我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化的育儿理念的人,他的思想对法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孩子的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之内的,要有着严格的界限和父母的权威来约束。对孩子百依百顺的父母,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痛苦。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法国的父母与其它西方国家的父母相比,是比较注重保持权威性的,不过在法国,家长是极少训诫、惩罚孩子的,父母行使权威的主要形式,是给孩子设置界限。

 

提到法国家长的权威,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法国家长教育孩子,是通过批准孩子做某事来实现的,而不是靠阻拦他们。

 

“批准”与“阻拦”,一个是对可以做的事情说 YES,一个是对不能做的事情说 NO,虽然目的一样,但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却有很大不同。

 

家长如果经常通过YES去允许、鼓励孩子做他们可以做且愿意做的事情,孩子会感觉受到了尊重,会更加信服家长的权威,但是如果总被家长的NO禁止,孩子就容易产生挫败感,虽然在法式的育儿理念中,专家普遍建议家长少说NO,但是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NO一旦说出来,就要坚定果断、不容商量,要像铜墙铁壁一样,经得起孩子的无理取闹的试探与反抗。

 

说到这一点,作者讲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一天她带着女儿和一位法国妈妈在街边散步,女儿不停的在马路两边跑来跑去,非常危险,她怕孩子出意外,就不停的追着孩子跑,一旁的法国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她说:你这样和孩子一起折腾下去是没有用的,你应该把她叫过来,看着她的眼睛,以最严肃认真的态度告诉她:我不能允许你这样在马路上跑来跑去,因为这非常危险。作者照着做了之后,女儿果然停了下来,没有再继续疯跑。作者当时感觉很不可思议,后来向法国妈妈们取经,梳理出了法国妈妈们行使权威时的若干种做法


我总结了一下,摘出了最重要的三点

 

第一:坚决而果断,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一定要给孩子划定清晰的规则与界线,在告诫孩子这些规则与界线的时候,无论是说话的语气,还是面部的表情,都要足够的严肃、专注,必要时还可以瞪大眼睛,在法国,这种做法甚至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大眼睛”警告,因为只有这样,年幼的孩子才能实实在在的感受某件事的“确定性”。

 

第二:平静而和顺,法国妈妈们认为大吼大叫式的训诫,对孩子是无效的,在告诉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时候,只有温和、细腻、准确的词句,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自己的意思,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妈妈们认为不妨多用“请”字,而且应该多使用“权力”、“允许”一类比较郑重的词汇,比如,孩子如果欺负了另一个小孩,法国妈妈会说:你没有权力欺负其他的孩子,我不能允许你这样做,请你不要再做出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

 

第三:有弹性的严厉,这一点就是要给孩子设定限制的同时,在其它地方留出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在这方面,法国妈妈的做法可以说是尺度很大的,比如,她们甚至可以允许小孩子出于淘气和好奇讲一些脏话,但前提条件是:只能在自己的房间和厕所里讲,而且还要确定没有人能听到的时候再讲。

 

看到这么多限制,你可能要问了:之前不是说法国孩子们都特别有创造性吗?如果他们的家长这么严厉、给他们这么多条条框框,他们怎么发挥创造力呢?

 

作者其实也有这样的困惑,在美国,家长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被严格的管教扼杀,所以在很多教育问题上经常表现得犹豫不决,但是法国的家长很少有这种担忧,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先找到行为的边界,才能打开心智、放飞自我。

 

法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启蒙,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认为:让一个孩子对某件事物感兴趣,远比让他迅速的学会这件事重要,因此,在法国的儿童游泳课上,教练不会去教孩子用具体的泳姿游泳,而是让他们在水中尽情嬉戏、感受沉浸在水中的乐趣,在钢琴课上,老师也不会马上教孩子识谱练琴,而是会先让他们坐在钢琴前弹着玩、熟悉音符自由的跃动;甚至在吃饭的事情上,法国妈妈都会通过各种不同的烹饪方法,让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食材、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探索美食的兴趣。

 

显然,法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他们不认为孩子的童年是他们参与未来竞争前的“备战期”,他们甚至没有把人生当做比赛或者战斗,在法国妈妈眼中,生命应该是一次浪漫、愉悦而充满惊喜的旅行。


当作者问身边法国妈妈,你们对孩子最大的期许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希望孩子们生活的轻松自信,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路,拥有自己的品味与观念。

 

或许,正是这份潇洒、乐观的心态,使法国妈妈们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法国的宝宝们拥有那么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

 

讲到这里,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就分享得差不多了,作为中国妈妈的你,有没有从这本书中找到可以借鉴的育儿妙招、获得到不一样的教育启示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课程下方留言,我们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德名轩命名馆王老师

    感谢分享 学习啦

  • 一只企鹅宝宝

    太喜欢这本书的讲解了

  • 听友232653413

    感谢包妈!因为疫情在家辅导陪娃,总是鸡飞狗跳。“听书”的前奏音乐🎶,突然让我的心情就平静下来了。一口气听了完了,再反复去听。

  • 钮钴禄waiting

    每个孩子都是思想家,有着自己的成长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