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还有什么观点
1个回答2022-11-22 22:04
老子无性论。
关于孟子荀子的善恶之论
1个回答2022-11-18 18:35
一句话,后天决定一切。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你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呢?
4个回答2022-11-17 06:40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我觉得人性本身是善良的,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平凡且善良,就算后来变成了恶人,也是后来的后天学习造成的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你认为人性是善是恶?
2个回答2023-05-19 18:32
人性是善良的,因为人出生的时候对待事物都非常陌生,所以心灵非常纯洁。
孟荀的人性论比较
3个回答2022-06-28 16:40
孟子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有些人没有保持住,就变坏了。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有些人经过后来的学习修养,才变好的。
25.4 《荀子》性恶论:一切的善都是伪善
1个回答2023-12-18 05:50

《庄子》却针锋相对:

如果不学习、上进,就会一坏到底,从小坏蛋变成大坏蛋

《荀子.性恶》

很多人私底下相信荀子的观点,但公开场合被批判、冷落。
表面宣扬仁爱,暗地里以“人性本恶”为执政基础。

直来直去,毫不掩饰,不在意别人感受,不考虑后果
没有公德意识,贪财好色、不择手段、毫无节制
活得本真,缺乏教养,更像动物

反之,就是恶

天性状态下的人类(自然状态),是 一切人对一切的战争,众暴寡、强陵弱
圣人为了改变这种恶劣局面:

圣人与坏蛋天性本一样
通过后天努力,变恶为善
王阳明的“心学”和高尔顿的“优生学”,都不会赞成荀况的观点

程朱理学将人的天性分为:

荀子是怎么论证”性恶论“的?
1个回答2022-09-26 12:48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荀子是怎么论证”性恶论“的?
1个回答2023-01-07 23:41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1个回答2024-02-20 05:46
孟子“性善”之“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首先,“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在此意义上,“性”是一个接近于本性、本质的概念;其次,“性”作为人之为人的特性,进一步是指人内在具有的能动主体性。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胜。孟子认为,这种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通过人的心理情感而显现出来.是从人的现实的心理情感展示出人的先在的向善之性,认为只要是人,就内在必然地具有向善的能力,因此说人之性善,即是说善与人的存在内在地合一,善并非是那个与恶相对的善,恶没有独立的来源。在此意义上,孟子把仁义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人之“性善”是指仁义礼智之心是人内在必然具有的性向,这里的“必然”并不是自然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而是价值意义上的必然,即作为人来说,这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肯定.同样,说人之“性善”,也不是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道德完全的人”,而毋宁说,它只是为人的为善提供了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依孟子自己所说,人之“性善”在于人有了为善之“本”,有了为善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足性和方向性:“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隘子进而强调,“性善”不仅在于人先在地向善,而且在于现实地为善——存养自己的良心本心
孟子的性善论是怎样说的?
1个回答2024-02-23 06:06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由于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有着“存之”和“去之”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因此,孟子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已失掉的善性。孟子还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减少物质欲望对道德本性的侵害,才能逐步地“求其放心”,达到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