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荀子性恶论的主要观点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还有什么观点
1个回答2022-11-22 22:04
老子无性论。
论述孟子、荀子的人性观
1个回答2023-08-13 23:28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荀子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性恶论》
2个回答2022-12-28 07:00
荀子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荀子主张性恶论
认为人本性为恶
和孔子的“人之初
性本善”相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吗?他的哪些话反映了“性恶论”?
1个回答2024-02-27 04:40
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荀子是怎么论证”性恶论“的?
1个回答2022-09-26 12:48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荀子是怎么论证”性恶论“的?
1个回答2023-01-07 23:41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人性本恶的论述
1个回答2024-02-08 19:51
道德经46(通行本02)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这一章描述了人心运作的本质,也描述了人性本恶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追求美。
因此也就有了自我的观点,自我的坚持,于是就有了对抗,有了排斥,有了厌恶。
包括我们的观念,上啊下啊,常啊短啊,前啊后啊,真啊假啊,善啊恶啊,我啊你啊。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后天思维模式”。
至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很明显这是扯淡的,因为有了善就有了恶。善恶本是一体。
人之出性本善就是人之初性本恶。

为什么说是扯淡哪?
因为后天之前还有先天哪,在七岁以前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处于先天思维的。
对好与坏的理解不过是大人传输的名词概念罢了。
没有恶那里来的善?
所以说性本善与性本恶都是没有依据的。人之出连性都没有那来的善恶?
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07 05:04

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由荀子的“”性恶论”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也常说教育是强国之本,立本之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无疑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良好,家风向上,模范作用较为明显,孩子通过模仿和内心崇拜,可以端正自己的行为,身心获得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老师善待学生,知识储备丰富,三观正确学风严谨,学校秩序良好,同学善良有爱,通过教育,学生会培育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好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孩子,又何论懂事与否呢?他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具备成熟的思想观念,独立人格的人。

其实我们所说孩子的懂事是强调在哪些方面呢?无疑是孝顺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尊敬师长,待人接物有尺寸有风度,为人处事圆滑却不世故,这时候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真懂事呀!但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又何尝容易?在无论基因如何优益,在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层面下,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必然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懂事孩子。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吗?
1个回答2024-02-24 21:34

对的,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荀子之所以主张人性本恶,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说人无需开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社会的秩序也就会良好、有序。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人有好坏之分,社会秩序也需要不断去维护才得以有序。因此,人性本恶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荀子画像:

《性恶篇》中,荀子通过采用问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对其主张的人之性恶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之论予以批判,进而引出通过实施何种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恶的属性得以改善。他指出,为了使人性之恶的本性得以改善,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培养。

有贤之士作为国君治国的难能人才,可以帮助国君制定行为标准,并作出表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德行高尚之人作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优能之人,对引领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贤能之士与德行高尚之人可谓是改善人性恶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改善人性本恶上,荀子还特别强调政治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政治对于改善人性本恶,使人趋善,可谓是精华。因此,荀子认为改善人性恶,最本质的方法即是利用道德和政治的手段去改善。

关于孟子荀子的善恶之论
1个回答2022-11-18 18:35
一句话,后天决定一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