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本善

孟子是从什么意义上说人性是善的
1个回答2023-06-25 04:50
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1个回答2024-02-20 05:46
孟子“性善”之“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首先,“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在此意义上,“性”是一个接近于本性、本质的概念;其次,“性”作为人之为人的特性,进一步是指人内在具有的能动主体性。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胜。孟子认为,这种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通过人的心理情感而显现出来.是从人的现实的心理情感展示出人的先在的向善之性,认为只要是人,就内在必然地具有向善的能力,因此说人之性善,即是说善与人的存在内在地合一,善并非是那个与恶相对的善,恶没有独立的来源。在此意义上,孟子把仁义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人之“性善”是指仁义礼智之心是人内在必然具有的性向,这里的“必然”并不是自然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而是价值意义上的必然,即作为人来说,这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肯定.同样,说人之“性善”,也不是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道德完全的人”,而毋宁说,它只是为人的为善提供了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依孟子自己所说,人之“性善”在于人有了为善之“本”,有了为善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足性和方向性:“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隘子进而强调,“性善”不仅在于人先在地向善,而且在于现实地为善——存养自己的良心本心
孟子是如何证明人性本善的
1个回答2024-03-11 19:25
孟子实际上没证明出人性本善。他经典的论证是:
“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心向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
但是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分析,发现它证明不了什么,孟子是用比喻来证明。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善”改成“恶”,也可以说通。
他还有一句话:“你说人心不善,那后果是怎么样呢?”意思是说:“如果人心是恶的,那么坏人做了坏事却心安理得的说这是自己的本性,那就破坏了社会秩序。”但这终究不是证明,只是一种道德激励,这是没用的。
急!求孟子善譬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5:26
这句话选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它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的性善论是怎样说的?
1个回答2024-02-23 06:06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由于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有着“存之”和“去之”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因此,孟子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已失掉的善性。孟子还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减少物质欲望对道德本性的侵害,才能逐步地“求其放心”,达到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孟子的性善论是怎样说的?
1个回答2024-02-18 07:07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由于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有着“存之”和“去之”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因此,孟子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已失掉的善性。孟子还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减少物质欲望对道德本性的侵害,才能逐步地“求其放心”,达到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孟子是如何证明人性本善的?
1个回答2024-04-21 16:34

人性本善是儒学的理论基础。《中庸》说: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只有上天赋于我们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才有“率性谓之道”。如果人的天赋本性是恶的,圣人也不敢教我们率性而为了。正因为如此,证明“人性本善”这一命题为真就非常必要。但是,真正想去证明“人性本善”的先哲并不多,孟子就是最早,恐怕也是唯一的一个。

孟子真正试图证明人性本善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告子》一章中。但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读完此章后都认为孟子的证明并不成立。后想起《离娄》中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句,突然明白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这一论点的立论依据:孟子对于“人”的定义与我们所理解的“人”的含义不同。

我们所理解的“人”都是从生理意义上去理解的。他们都有血有肉,有各种欲求,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说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全面。但孟子所理解的人是从道德角度来定义的。他觉的,人与禽兽的差别是很小的。为什么我们“人”能称之为人而禽兽不能称之为人呢?就是因为我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性”。这些个“人性”,当然都是善的。反过来说,如果你不具备这些“人性”,你压根儿就不能称其为“人”了,而只能算禽兽。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骂一个人坏到极致,往往说,他简直没人味儿了,没人性了,或者说,他是个衣冠禽兽!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和孟子想的是一样的: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人性”的人才能称其“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人性”必然是善的。这便是孟子“人性本善”的立论依据。

简述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
1个回答2024-03-17 11:50

从中国哲学来说,对人性的定义有几种。主要在孟子里有记载。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公都子的人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论等。孟子是一个具有平治天下责任担当的哲学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种善的开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孟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的起始阶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贤。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圣贤呢?孟子解释说,人的四端,只是一种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纯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保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善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主张每个人都要进行反思和道德提升。

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呢?孟子举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说服力。孟子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马上要掉到水井里面去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他。什么原因呢?孟子说,我们既不是要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别人来夸我们,而是那一瞬间人的良知和良能在起作用,这个良知就是良心。而良心就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据和理论基础!

简述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
1个回答2023-01-06 03:10
人皆有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