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带你进入精神分析世界的钟杰。这一节我们继续讨论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尤其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关于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我想听众朋友们不会陌生。
三、俄狄浦斯期
相传,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命令仆人把婴儿期的俄狄浦斯抛弃到荒野。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之后,俄狄浦斯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 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
之后,忒拜国内瘟疫肆虐,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需要寻找杀害前王拉伊奥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在悲痛中自尽。俄狄浦斯也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
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这个故事来隐喻了儿童在肛欲期之后的人格发育中最核心的特征——爱上自己的异性父母、并攻击自己的同性父母。因此,弗洛伊德(1923)把儿童在4到6岁的时期的心理纠结和矛盾叫做“俄浦斯期情节”(Oedipus complex),并认为: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在俄狄浦斯期是有所分化的。而在4岁前的肛欲期和口欲期都没有清晰的区分,这涉及到人格的发展。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口欲期和肛欲期这两个时期均为“两人的关系”,还没有进入所谓的“三角关系”,而 “俄狄浦斯期” 才进入真正意义的“三角关系”阶段。
正常情况下,小孩在这个时候会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更感兴趣——男孩对妈妈更感兴趣,女孩对爸爸更感兴趣。此时,进入了一种“三角关系”——男孩子和爸爸产生竞争,女孩子和妈妈产生竞争。显而易见,4到6岁的女孩经常粘着爸爸,经常和妈妈闹别扭;男孩会更粘妈妈,提防着爸爸这位强大的“竞争对手”。当孩子从“二元关系”进入到“三角关系”后,他们就进入到一个更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来,并处理三角关系网络中的矛盾。此时,男孩子要学会和爸爸共同分享妈妈的爱,女孩子要学会和妈妈共同分享爸爸的爱。他们都需要学会在竞争、嫉妒、爱和协作当中找到一个“平衡”。
因此,学会分享爱是“俄狄浦斯期”的本质和重要特点。
俄狄浦斯时期的孩子需要向同性父母学习,这一时期的性心理发育也很重要(1910)。因此,无论家里的小孩是男孩还是女孩,爸爸在这一阶段都需要“回归家庭”。幼儿园里也一定要有一些男老师来提高“男性化认同”,来避免出现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的情况。现在经常出现的女孩称霸王、男孩却打不过女孩的现象,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与此有一定的关联。
四、潜伏期
小孩儿从进入小学到青春期之前的阶段,称为潜伏期(latency)。为什么叫“潜伏”?这是指孩子将自己对异性父母的爱压抑下来、潜伏起来,而并非消失。这一阶段,人生有了新的任务——学习。
这里的学习不是指学习书本知识,而是指社会化的学习——他们要学会与小伙伴如何协作以及玩耍。小学阶段和同伴玩得好的孩子,到大学时也往往都是社团的精英,社交能力很强。小学阶段的孩子王,长大后要么就是“黑老大”,要么就是“白老大”。不管是“黑老大”还是“白老大”,共同特点是有“领导力”,而领导力就是在小学阶段培养的。这也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孩子当上学生干部,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并拥有“政治妥协”的能力——能与同辈分享权力并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
潜伏期的儿童需要把性的欲力从异性父母那里收回来,开始关注同伴,这就叫“潜伏”。如果小学生有性心理发育问题,往往就是因为无法把性欲力从异性父母那里“抽回来”,放到同伴身上,而且学习和社交也会出现问题。仔细研究这位小学生的家庭时,就会发现由于某些因素造成这个小孩无法把“性欲力”从异性父母那里抽回来。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些因素就需要你去处理。但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不一定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其实也可以用家庭治疗来干预这样的家庭。比如,一位单亲妈妈抚养着上小学的儿子,这位小学男生还和妈妈睡同一张床,那么他的性心理就没办法“潜伏”,他在小学阶段就会出问题。这个时候,给妈妈必要的建议——“与孩子分开睡”——是非常重要的。
处于潜伏期阶段的孩子,第一,要学会与同伴交往,这样可以具备了重要的社交功能;第二,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勤奋地管理自己。父母需要引导孩子,但是引导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在小学阶段,既要学会社交,又要学会勤奋地学习,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其实是很重要的。
如果小学阶段还是没有把力比多(libido,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能量)潜伏下来,会造成什么问题?如果孩子还把“力比多”投注在异性父母身上(也存在投注于同性父母的现象),就没有能量投注在同伴身上,就不能很好地社交、很好地跟小伙伴玩耍,这会为今后的社交埋下问题。这样的孩子今后无法跟他人协作、不会妥协,也不会通过谈判来决定利益分配,并且缺乏领导力。
妥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它跟潜伏期有关。所以,孩子要通过和小朋友的磨合来练习妥协。另外,孩子要学会勤奋。在某种程度上,勤奋也涉及到对父母的认同,父母要带孩子一起坚持做一件事情,说简单一点儿:就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
怎么养成的?不是父母一边打麻将一边说“你要好好学习”,而是需要父母陪伴孩子:陪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攻克每一道困难的题目。然后,在爱当中学会坚持一件短时间内不太有收益的事情……孩子才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延迟满足”,内化一个勤奋的父母、控制自己的“本我需要”。
因此,小孩子要想学习好,关键在于小学阶段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就能自觉学习,根本不用家长操心。如果孩子到了中学,还要家长天天盯着才会做作业,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问题,家长也会很辛苦,就算请家教也不太管用。以上就是潜伏期要做到的事情。
五、青春期
潜伏期之后就是青春期(Freud,1905)。正常情况下,孩子是12岁左右才进入青春期的。不过现在很多孩子的青春期提前了,有的孩子甚至八、九岁就开始发育,这可能与某些食物(如可乐)造成孩子的性发育提前有关。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就会开始寻求认同感,也容易出现逆反——“我就要跟我父母不一样”;“我就要这种颜色的鞋子”;“我就要把头发染黄”——“我就是要有个性!我就是我,我不是我爹妈!我就要与众不同!”
当然,与众不同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一个人的创造力主要就是在青春期形成的。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会逆反,但青春期结束以后,他们会再次对父母产生认同。所以,青春期对父母是个极大的考验,有很多家长感到很困惑:小时候多么温顺的小孩,怎么到青春期就管不住了呢?
首先,父母要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要接受孩子在这个时候希望“与众不同”,让孩子逐渐成为他(她)“自己”。没有任何小孩会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假设小孩真的成了父母的翻版,父母可能会很高兴,但对这个小孩来说却是个悲剧。父母是教授,就一定逼孩子也成为教授吗?很多父母是教师的家庭就有这样逆反小孩,他们偏偏不想读大学,更不想当教授,他们就想开拖拉机或者去扫地,几年后再去“夜大”上学。青春期最主要是自我认同感——孩子需要获得身份感,初步回答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
我是带你走入精神分析世界的钟杰,我们下节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