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动力:死亡与“性”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生本能与死本能 | 北大钟杰讲精神分析

人格动力:死亡与“性”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生本能与死本能 | 北大钟杰讲精神分析

00:00
11:51

大家好,我是带你进入精神分析世界的钟杰。我们上一节讨论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就是在一个健康或正常的成人心理世界中,他的人格组成和空间结构是怎样的。那么,也许听众朋友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来了:人格是如何发展的?或者,我们需要一个理论去回答人的灵魂——就是不同性格的人,是如何随着时间发展起来的?

通常,我们说人的性格,就是“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稳定出现的行为特征模式、人际关系模式和自我认知的模式。如果我们把人格比喻为一个“城堡”,那么,这个城堡的空间主体结构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所关注的;而这个城堡如何建设起来的,就是人格发展理论所关注的;而人格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格动力部分需要搞清楚的。


一、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假说

了解了人格的界定问题,我们就可以探讨本节涉及到的重要的议题了——人格动力。相信各位听众朋友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就是人活着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存在着“动力”或“动机”性质的原因,无论这些动力性的原因被认为是什么。

在逻辑上,无论是临床治疗还是理论推演,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人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在哪里?弗洛伊德(1894)最早的时候认为,人的心理动力是力比多(Libido),即性驱力。他(1905)认为追求快乐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存动力,先是口欲,接着是肛欲,然后是俄狄浦斯期的性欲,而后潜伏期将性驱力压抑,到了青春期需要寻找性伴侣,这就是弗洛伊德完整的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也想通过他的力比多中心理论来回答人是如何成为男人和女人的。

原欲(力比多,libido)—— 弗洛伊德用“原欲“这个概念来描述人生存的核心动力,认为人基本的生存动力是“寻找快乐与满足”,这是一种“生的本能”,比如:寻求食物满足口欲、通过控制肛门的排遗获得自我控制感的满足,通过性器官的兴奋获得满足性欲等。这些被认为是“原欲”的体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提出“死亡本能”(Thanatos)也是人的一种内在原动力,但对此弗洛伊德对此研究并不多,而其后的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以此为出发点创立了精神分析领域的“客体关系学派”。

弗洛伊德发现他的理论需要修正,他发现人活着并不是单纯为了快乐,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攻击,也就是说攻击是我们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攻击不见得只是去主动攻击别人,也可以表现为反击。比如有人在夜里对你持刀抢劫,这个时候你要开始斗争,不管斗智还是斗勇,你的攻击性都要体现出来。如果你是一个员工,你的老板要你今晚上加班到很晚,你说不行,今天我老妈80大寿,你不能陷于不孝。这个时候,你的攻击性体现出来了。

所以攻击性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有些时候你不觉得是在攻击,但是你需要这种能力。起码我们需要果敢地去做某件事。因此弗洛伊德就提出,人有两种本能:生和死。生就是去发展,去繁殖,去延续你的生命,而死就是去攻击,去破坏,去搞那些非建设性的东西。但是这就变成了“两元论,没有破坏就没有建立,只有建立才能破坏,就好像不拆旧房就没法建新楼一样。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弗洛伊德一直在强调利比多,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把弗洛伊德理论也理解为关于力比多的理论,这个“力比多”也被中文翻译为“性”,但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而不是不是狭义的男女之间的那个“性”,或者我们可以用“爱”、“快乐”、“原欲力”来理解这个词。

由于弗洛伊德后期提出死亡驱力假说,作为了力比多假说的补充,这样弗洛伊德实际上建立了关于人格动力的“二元论”,即人活着的动力包括的两个:力比多(生长和繁衍的力量)和攻击性(破坏和死亡的力量)。但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仅仅是建立在其早期提出的力比多动力的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被称为“性心理发展”理论。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关于一个人性格发展的理论理解,是贯穿或伴随着他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从小到大会经历以下的时期: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又叫做“性蕾期”)、潜伏期、青春期和成人期。

1、口欲期

我们就依次来谈谈这些发展时期。第一个是“口欲期”。口欲期大致是从出生到18或24个月。这一时期非常重要,弗洛伊德(1905)认为人需要口唇的快乐,如果没有吮吸的快乐,就无法吃东西,也就没办法活下来,所以上帝通过人类进食的器官赋予人类快乐,以此帮助人类生存下来。

口欲期的特点就是“嘴巴感觉很快乐”,人在口欲期的特性也(可能)会残留下来。例如,即便成人以后,有些人依旧喜欢吃手指或者吃类似棒棒糖的食物,甚至养成抽烟的习惯,有成人也会喜欢抱个奶瓶……以上都可以理解为口欲期在成人阶段的反应。还有一些更高级的口欲表现,比如有一种说法,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讲师或培训师是需要有“口欲”的特征——你得会用嘴巴“吧啦吧啦”说个不停。

弗洛伊德(1905)认为,通常口欲期阶段的小孩是自私的、只顾自己,因为只发展了本我。他们只懂得吃喝,不舒服就哭;而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更不会说:“对不起,我的出生给你带来好多麻烦”。如果真有这种顾忌他人的想法,那这个小孩很有可能是得病了,一般是严重的抑郁症。正常的小孩就应该只管吃、喝、睡,其他事情让妈妈来解决。

口欲期的小孩是以本我为中心的,所以弗洛伊德又把这一时期称为“本我的时期”。因为大脑前额叶还没发育完善,这个阶段的小孩是不能“延迟满足”的。饿了就马上要吃,大小便也无法忍住,否则就会哭。其实,口欲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安全感、以及与母亲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可是未来人生重要的基础。

2、肛欲期

肛欲期一般是2岁到4岁(1905)。这个阶段的小孩子已经能够自己走动。我们中国小孩的特点是穿开裆裤,尿急了就地解决,家长不用洗尿布——很省事儿。因为大人不想洗尿布,所以中国的育儿习惯是在口欲期就给孩子“掂尿”,一般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提醒小孩小便,有的小孩一听到“嘘—嘘—”声就尿出来了,有的小孩却死活不愿意小便(这部分小孩已经提前进入肛欲期了)。

到了肛欲期,我们就不能再给小孩穿开裆裤了,要教小孩不要随地大小便,而要去卫生间解决。肛欲期的重要任务是让小孩学会找到厕所、并进行“入厕训练”。如果到了肛欲期还穿开裆裤,随地大小便(这一现象在农村很常见),就很容易出问题。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可能与此有关,行人凑够一堆就会闯红灯过马路。这类人往往认为:指定规则的权利在我这里,我的规则就是规则。大家明显会发现,这其实是“目无规则”啊!很有意思的是,“目无规则”也变成中国人的一种“群体现象”,这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孙隆基先生写的大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肛欲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权力的斗争”。父母要通过“入厕训练”来告诉小孩如何来控制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们哪些是他们的权力,哪些规则是由父母决定的,以及哪些权力是由规则决定的。在此过程中,小孩才能学会如何与父母分享权力,这对他们以后很有好处。因此,肛欲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权力分配”的问题。

好了,这一节我们讨论了弗洛伊德对人或者的动力因素——人格动力的理解,之后我们进入了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重要讨论,下一节,我们将进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尤其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节”。我是带你走入精神分析世界的钟杰,我们下节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