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六篇精讲》11.《伤逝》下

《鲁迅小说六篇精讲》11.《伤逝》下

00:00
15:03

两个从前一直都被庇护在家长的羽翼下的年轻人,都心怀着浪漫梦想的人,忽然被拽到现实里,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琐碎。尤其两个人并没有跟别人相处的恋爱经验,所以磨合起来自然会有一点吃力,但是子君还不认为这是大的问题。凭着爱,即使不擅长洗衣做饭,也还是非常的专注和努力。   

那涓生呢?涓生看到自己的爱人如此辛苦,也自然还是会搭把手。这个时候,有没有爱已经不知道了,但总之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存了那么多爱出去,一旦遇到事情,就把存款拿出来花嘛。那到底是存钱存得多呢,还是花钱花得快呢?就有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那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子君和涓生在自己的生活里都有一些难以应付的时候,他们又遭受到了压力,就是因为跟子君私奔同居被人告发,大家觉得这个人作风不好,他丢了工作。这是两个人唯一的经济来源,现在断掉了,那没有了工作怎么办呢?涓生只好在家里继续接一点活,做艰苦的翻译工作。

那这个时候,事事不如意,人就过得比较艰难了。涓生就开始嫌弃子君,说你不如以前那么幽静和体贴了,说你看你做那些家务,丁零哐啷的,你养的那些小鸡小狗,都打扰到了我工作,我现在是在家里头疼。

那子君呢?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大约是很不高兴的,她为什么要陷入到这些事里呢?不过女人是这样,行动上还是支持着涓生,让他高效地完成翻译的工作。可是涓生还是不满意,他不满意子君你一直操持家务,你还让我吃不饱,关键是吃得不好。

那后来,经过好多次的这种争吵、抗争,然后子君变得越来越颓唐,可能婚姻生活在她的眼中光环褪净,她会觉得凄苦、无聊,甚至于不大愿意开口。也许很多在家里面做全职太太的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或者说即便是在职场中,多年没有改变的人,也会觉得怎么那么的无望。所以让人幸福的不是那些物质的东西,甚至不是房子突然之间换了,境遇改变了,而是希望。如果没有了希望,好像即便有一点钱,也没那么快乐。那么希望去哪了呢?人是那么容易的改变,对,改变的不仅仅是子君为了柴米油盐天天发愁,所以没有精力再去跟涓生探讨新知识新思想,然后她似乎变成了一个庸俗的女人。那更重要的是,涓生对子君的爱改变了,是的,他不再爱子君了。爱的时候是说不出理由的,可是不爱了,总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每一条都很具体。

子君是敏感的,她能感受到涓生的爱意在逐渐消失,但她并不说出口,也不抗议,她也无力去改变什么。但就在这个,越来越冷的环境里,她显然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不想说话,就是人变得没有了生气。

就是张爱玲当时被胡兰成折磨的时候说,我这一朵花将只是萎谢了,就我也不能去寻死。然后我也不得不跟你分开吗,我也不能再爱别人,那我就是萎谢了。就一个女人,在她最美好的年龄为爱情盛开,然后在婚姻中凋零,那应该怎么办呢?都不知道,也没有人敢提出来解决方案。

所以涓生开始不回家,他不回家去哪呢?大路上,公园里,到处都是冰冷的神情,还刮着冷风,所以他就跑去在图书馆里寻找天堂。因为图书馆不用买票,那又有两个铁的火炉,即便煤烧得半死不活,但总是觉得有点温暖吧。他到那里去也没有什么书看,因为旧的陈腐,新的几乎没有。可这个男人就宁愿在图书馆里面待着也不回家。

像不像有一些男人,就是回家以后先把车停在车库,然后不上楼,就在楼下打会游戏,或者抽根烟,然后这个时候他在想什么呢?他就是想自个儿待一会,他没有想过子君一个人待在家里会不会寒冷、害怕、寂寞,就这个时候他只想远离那个家,远离那些人,远离那些压力。他不能忍受外面的冷,不能忍受社会上的一些冰冷的面孔,可是他也不愿意回到家里,好像家里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温暖,他就躲到了图书馆。

这个时候涓生开始反思,他觉得大半年来,自己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把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那别的人生要义是什么呢?他说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膀的扇动,虽然比以前已经唐突得多…… 这个时候,他已经把爱和生活分得很开了。在之前,他不顾一切地要爱。可得到爱之后,他又说这个爱毁了他的生活,涓生就开始了深深地思考,思考的结果很残忍,他觉得应该跟子君分手,他也想好了分手的理由。因为子君现在完全沦陷在琐碎的生活中,不看书,不思考,已经成为他走向更好生活的累赘,他甚至有时候会想到说子君突然死掉了会怎样?这当然非常恶毒,他也很软弱,不可能起了什么杀心,但他就是这么想的。

那涓生的这种变化,子君都看在眼里,她感受得到,毕竟她是一个聪明的人,是女孩子率先问出口的。“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你老实告诉我。”摊牌。那男人怎么样呢?“似乎给了我当头一棒,可是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他当然觉得自己卑鄙,不负责任,逃跑,辜负,可是他也终于长出一口气,终于把这个负担摘下来了。他说:“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 所以临了,他用了十分的决心再加上几句话,说:“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无需顾虑,勇往直前了。不爱就不爱,说那么多干什么?你把她扔在了这里,然后你说我这样是为你好,她想要的好,就是被你扔在这吗?所以小知识分子身上的软弱、不负责任和狡猾,在这里是看得到的。

但你说,涓生是一个多么大奸大恶的人吗?也未见得。他多次犹豫说不出的话,是在子君的主动提问下一股脑直白地说了出来,事情怎样呢?这就是谈判呀。那子君不是一个胡搅蛮缠的人,涓生把话说得这么明白,子君怎么做?她只好走了。她是怎么走的?非常的干净、利落。 当涓生回到家发现没有人,才得知子君的父亲把她接走了,是别人告诉他,说今天子君的父亲来这里,把她接回去了。这似乎是意料之中,可是还是难以承受。涓生觉得脑后受了一击,然后他就问说:“她说什么了吗?”“没说什么,但是托我见你回来的时候告诉你,说她走了。” 子君应该是死了心的,走的时候没有告别,也没有多余的牵绊。她转身离开了涓生,也离开了他们的生活,不留下过多的念想。那子君回家以后怎么样呢?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失败了,抑郁而终,她就为此死去。

那涓生呢?刚开始他的心情是轻松和落寞相互交织,但终于得知子君竟然因为他死掉了,内心也无限地悔恨,然后他就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也是为自己辩护,也是一种解释。他会讲:“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如同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这段话有忏悔的意味。的确是这样,一个女子跟他私奔,其实是付了很大的代价,把所有能够付出的东西都投入进去,可是沉默了,而且沉默的原因是因为不再爱了。他为什么不再爱了呢?只是因为涓生这样的小知识分子,没有能力再爱下去了,所以就很虚伪地说你不符合我的爱的标准和爱的期待了。那这就是一副真实的重担,所以子君是在严威和冷眼中失望。

然后作为鲁迅笔下出走的娜拉,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失败的原因也很明显,就是她只完成了思想上的突破,她想要成为一个新女性,但事实上还是因循守旧的。她跟涓生同居,可是依然要依赖这个男人来生存,她没有经济来源,要靠男人赚钱养活。她认为男人主外,女人主内,那么我相夫教子,就可以把日子过好。

在涓生看来,这个女人是没有可以真正独立的能力的,她也没有独立生存的技能,所以子君是用灵魂打动了涓生,但用实际行动吓退了涓生。那爱不应该是勇敢的吗?为什么有人会被吓退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这就让我们知道,人性就是会变的,感情是深刻的,我们才能够淡然接受所有的一切。

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提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在那个时代告诫女性说自由固然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其实到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很新鲜,能够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的。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位可靠。

鲁迅写这篇文章,发表这个演讲的时候,正是有千千万万的青年们决定主宰自己的命运,其中有一个女子叫萧红,她也是为爱不断地出离。我讲过《呼兰河传》,但萧红始终没有放弃握在自己手中的那支笔,她写出了文学上永不凋零的花——《呼兰河传》,这也让她迄今为止都能够被我们记住。

《伤逝》是鲁迅笔下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在20世纪60到70年代,《伤逝》几乎是中国唯一的恋爱教科书。许子东老师在他的书里写过说,它不仅影响着青年人的文学趣味,影响青年人的三观,还直接影响到青年人谈恋爱的具体言行方式。所以他会收录在这样一个集子中,叫作《彷徨》,这也是青年人在面临爱情的选择、事业的选择和未来选择的时候,最容易体验到的一种普遍的心情。

所以鲁迅真的是敏感,他总是能踩在时代最准确的那个点上,他的脚步就跟我们的心跳是同频的,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那《伤逝》里面的模式,就是子君和涓生的模式,后来成为许多近代作家写作的参考,一句话可以说清楚,叫作恋爱像启蒙,目的是拯救对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乔治安

    爱情小说也是教科书级的深刻!先生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