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六篇精讲》03.《狂人日记》下

《鲁迅小说六篇精讲》03.《狂人日记》下

00:00
13:39

所以狂人的这个“病”,打引号的“病”继续发展下去,他就越来越觉得身边不对劲了。刚开始还是陌生人,是路人,然后就发展到自己的家人和亲人,跟他息息相关的人。他会觉得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这个是《狂人日记》值得关注的第三点,也就是鲁迅小说里的基本模式,就是个人跟群体的关系。有一位学者刘擎,现在非常火,我原来在电视台的时候请他来做节目,他就讲过一件事,他说我们那个群体往往是非常强大的。

有一次他看一个公益广告,那个老师就站在讲台上问大家,说雪化了等于什么呀?然后大家说等于水,老师说对。然后有一个小孩就站起来说,雪化了等于春天。老师哗打个叉叉,错的。就是刘擎说,等于春天这么诗意,怎么会被这么粗暴地对待呢?对,所以当很多事情有了标准答案,所有人都觉得你错了,那你就会认为我一定是不对的。所以少数人讲得再好没有用,那么群众说这个街上有老虎,你可能一个人说你不信,两个人说你不信,一群人呢?所有人都说呢?几十万的点击量呢?你就会觉得好厉害。

可是偏偏鲁迅他支持的是个人,所以许子东老师就讲说他在有了点年纪,重读鲁迅的时候,你看我们都有共同的经验,就是要重读才会觉得震惊。这个和我小时候学的好像不一样,因为我的老师没讲过说有一个人,是比集体更对的。但鲁迅说,你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时候,有可能你是对的。那你可能就是一个对的人,但别人不这么想,因为你怎么会跟我不一样呢?所以你是一个“狂人”。 那仔细观察一下,身边有没有一些人被我们称为“狂人”,会不会只是因为他们比时代先跑了几步,难以理解,那他们的处境是怎么样呢?所以在《狂人日记》里,好多人都觉得这个主人公肯定是疯了,但实际上鲁迅是在讲,只有这个人他是清醒的。就是在当年那个黑暗的、复杂的、压抑的社会中,只有一个“狂人”才看到了历史的潮流。

《狂人日记》是一个个体向庸众宣战,说我和你们不一样。这是鲁迅早期的思想,我们来读书里的一段话。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你看这里面写了狮子、兔子、狐狸,其实是人精神的三种境界。但是他又进一步,给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疯狂,所以狂人会讲说:“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我要劝转吃人的人,也要先从他下手。”那这就是鲁迅笔下其实更加重要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一个的吃瓜群众。对,是众人。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段情景,就是狂人会觉得吃人是不可以的,而且我看穿了你们,我知道你们是在吃人,所以我要劝你们中间的这些人。他就在路上拦着别人,跟人家讲他的道理,结果人家是不承认的,说没有的事,天气很好,月色很亮。然后狂人就要问,逼问人家说:“对吗?”那他当然说不对。“不对可你为什么要吃人呢?”然后他便变了脸,铁一般的青,睁着眼说:“也许是有的,但是从来如此。”好,接下来这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是狂人的话,可是这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它拿来,在我们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委屈的时候,不公平的时候,把这句话抛出来问一下:“从来如此,便对吗?”这就是如何去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惯性。

比如说被催婚,人家说到什么年纪干什么事,从来如此,那就对吗?舞蹈家杨丽萍被别人催生孩子,说哪怕你再美,你再有成就,不生孩子的女人此生是不完整的,那这就对吗?还有一些人来劝你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忍耐的,都是这样过的,怎么你就不行?那这就对吗?所以狂人是不服气的,他就去跟大家辩论。书里写:“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狂人的大哥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这句很有意思,就常常我们会发现,对一件事胶着到最后人家就说,你是不是有毛病对吧,你有毛病那还有什么好讨论的。所以一个跟别人声音都不同的人,那在众人眼里就是有病的,是癫了。

但狂人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你们要立刻改了,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可是大家听他吗?省略号。就没有人来接他的话。一百年前,教育学家马相伯曾经讲过一句话,说我就是一条狗,我要叫醒那些装睡的人,叫了一百年还在叫。他是在讲教育。狂人也是这样,他是在叫醒那些打着引号的吃人的人,可是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所以这个人物的反转是小说里的基本主题。鲁迅曾经讲过一个寓言,说有一间铁屋子,非常难以毁坏,很结实,然后里面有很多熟睡的人。结果就着火了,那不久这些人睡在里面,他们不知道就会被闷死的,但是他们是从昏睡中死掉的,所以没有感到死的痛苦和悲哀。那这个寓言用来解释《狂人日记》,就是沉默的是大多数的人,可是毁灭就是在这样的沉默中,在你的不知不觉中,在你的麻木不仁中发生的。

那么发出呼喊的呢?那是一个狂人。当他拼命地去踢那个屋子,去救火,去吵醒所有人的时候,大家会觉得他疯了,他那么的聒噪,他的声音那么刺耳,觉得不好听。那么经过这一番折腾,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两顿饭,就是狂人更加病情严重了,哥哥觉得彻底很失望,就把他像关鸡鸭一样的关在屋子里,然后他在屋子里捏着筷子,就想起他的哥哥,也想起他的妹妹。他的妹妹是死掉了,那个时候才五岁,又可爱又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所以狂人就说,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然后他说不能再想了,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而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这一段不要用那个恐怖的和压抑的心情去看,它当然是分化,可是借着这个分化,鲁迅到底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一个打引号的我,其实也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我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也成了吃人的人,我不是那股清流,我早就同流合污了。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败坏了,一件事朝着很糟糕的地方发展,比如说娱乐至死对吧,比如大家越来越没有善意,非常的冷漠,那其实和每一个人都有关,它并不是独特的一小撮人的现象。

鲁迅就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三省吾身,是不是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怎么讲呢?就是不要觉得这个事情非常小,非常小的恶,说一个流浪猫过来,一脚把它踢飞了,反正没有人看见,就不要做这种事,它虽然是个很小的恶事,可是不要做,人就会给自己画一条清晰的边界。那有一个小小的善事,油瓶倒了,你说你都不扶,你就转过去走了,可是有人就会把它扶起来,很怜惜,把它放好,这个就是小小的善举。可是如果能够经常做到,对身边的人和事情保持敏感和善意,人就不会沦落。

所以狂人在讲:“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其实鲁迅在这么发问的时候,也会把自己当成吃过人的那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并不是全新的。所以有一位学者叫竹内好,他就评价说这个就是鲁迅的厉害之处,他非常真诚,因为他承认自己虚伪,他承认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身上也有这个时代难以克服的缺陷。

那这篇小说的最后一句说:“救救孩子……”鲁迅一方面振臂高呼救救孩子,这是一个时代的强音。那另一方面,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没讲,就鲁迅先生写了很多的文章,他非常清醒地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难做的事情,但因为难,更加要做。而且后来他还发现,那有一些孩子们也可以很坏,所以这是他比较悲观的一面。

但是在《狂人日记》的开篇,鲁迅写了一段文言文,这里面就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那么狂人的声音放在那个时代来看,他非常的积极,很彻底,或者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是勇敢的坚定的。但是写这篇文章的鲁迅先生,他深深地陷入困境,他一直在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究竟有没有用,自己弃医从文,其实是要拿起笔来救治人心,那这种行为,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清醒的痛苦也是非常真实的。

所以鲁迅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别人都说自己说的是真话,那只有鲁迅承认,说我未必都说真话。你们都以为我直抒胸臆,其实我讲话有很多顾忌,我不愿意把黑暗的东西太多的影响青年人。这一段话讲得非常的慈悲,这是鲁迅关于立人的想法,他并不回避事实,但是他依然有自己的分寸。

鲁迅研究的专家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概括,说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那文化危机呢?在于人心的危机。亡国先亡人,亡人先亡心。那救国就必然要先救人,救人必先要救心对吧。这个心字才是最重要的,心往一处使,然后心里面是有光明的,人才会有未来。所以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人和民族的精神。 那鲁迅就在做这样的事,他放弃做医生来写文章,就是希望以文学来诊断社会的病,希望能够让他的文章变成像药物一样的东西,让中国强大起来,这是鲁迅在小说里的愿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100年前直到现在,我们的集体愿望。

《狂人日记》就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