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成长取向动机】如何做到自觉和自律?关键在于培养这种动机

【内在&成长取向动机】如何做到自觉和自律?关键在于培养这种动机

00:00
18:43

第一章第37讲 动机(6):内在动机与成长取向动机

朋友,你好!欢迎来到《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博导,王垒。

这一课,我给大家讲两对特殊的动机。

一、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我在大学的体育馆里,常看到一群小朋友在学篮球。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小学生,其中也有一些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孩子们有胖有瘦,高矮不一,在定点投篮时,姿势都不太标准,大多数也都投不进去,有的连球都扔不到篮筐那么远,但都很拼!教练站在一边,一个劲儿地在喊加油儿,但对于孩子们不正确的姿势并不刻意指点。我就问教练:有些孩子投篮姿势不对,为什么不去纠正他们呢?教练笑着说:

孩子们还小,个子不高,力气不大,自然投不好。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如果你这时候太在意他们的姿势,去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错误,他们会容易有挫折感,就不想学了。这么小的孩子打篮球,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只要他喜欢,开心就好。

教练的话,恰恰是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在孩子学习一个新的活动时,先要注重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喜欢、热爱这项活动,然后他就自然会有动力坚持学下去,并且自己会设法越学越好。如果你一开始太在意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最后反而可能达不成结果。

我看到,一场训练下来,整整两个小时,所有的孩子浑身大汗。虽然他们训练得很辛苦很累,但是很显然,他们所有的人都非常地开心;他们不只是在学篮球,而是在收割快乐。他们打心眼里喜欢这项运动。他们开开心心地来,开开心心地走,家长不用撵着他们来学篮球。这就叫“自觉”。

如果你觉得给这么小的孩子戴一顶“自觉”的高帽子,是不是有点上纲上线了,那么我换一个故事,说的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杨利伟后来出了一本自传体的书,书名叫《天地九重》,我管它叫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书中特别记载了他是如何从小立下决心,并最终成为宇航员的。

他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梦想要当个飞行员了——不是宇航员,因为我国那时候还没有宇航员。为什么要当飞行员呢?很多小孩子都会随便说,我想当飞行员,我想当火车司机,我想当警察,我想当医生……都是一些很朴素、天真的说法。而杨利伟从小要当飞行员,却是很认真的。这最初的起因,是他发现,他们的学校离空军某驻地很近,有不少孩子的父亲是空军飞行员,他们的待遇很好,经常有糖吃,这令他羡慕得不得了。当然,更令他羡慕的是那些飞行员驾驶战鹰翱翔在蓝天,他觉得没有什么会比这个更酷了。

就是这么一个非常直白的理想,驱动了他一辈子,最终真地成了优秀飞行员和我国第一代宇航员。为了实现当飞行员的梦想,杨利伟从小就刻苦学习,认真锻炼,严于律己。因为他知道,要当飞行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必须体格棒棒的,学习响当当的,毅力要很强大。他从小就有意识地去磨练自己,始终不渝地向着他心中的目标迈进。你能想象吗?就是那么一个小学生,从少儿时期开始的这个内心的梦想,驱动着他不断地努力,从未放弃。这,还是“自觉”。

不怕没能耐,就怕不自觉。

上面的两个故事,虽然人物不同,年代不同,事情不同,但反映出的内心动力,是一样的,都是自我驱动,去从事自己做喜爱的活动。心理学里把这种行为的动机叫做“内在动机”,也叫内源性动机或内生性动机。和这种动机相对应的就是“外在动机”(也叫外源性动机或外生性动机)。

内在动机说的是,行为的动机或目的的来源,在于行为本身,人们是因为喜欢这个活动而从事这项活动,所以,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本身就是目的。

而外在动机驱动的行为,其目的则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在行为的结果,或者说,以行为作为工具和手段,来换取其他目的或需要的实现。

比如,孩子们最早开始学习时,往往都是内在动机为主导,他们喜欢学习这种活动本身的形式,有自己的书桌,有自己的书包,有自己五颜六色的文具和书本,开始学会自己掌握知识,让自己懂得越来越多。总之,他们喜欢学习本身的形式和过程,在其中他们能体会到快乐。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机。

但是,渐渐的,有一些孩子会受到外在目标的驱动,比如墙上的小红花,本子上的五角星,卷子上的好成绩,以及父母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奖励给糖果或是炸鸡、汉堡。这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不再是学习行为本身了,而是转变成为了获得这些外在的奖励,这就是学习的外在动机。

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学习的外在动机过强,学习的内在动机就可能会渐渐消退;而一旦学习的外在动机得不到满足,比如,你发现无法总能控制墙上的小红花和五角星,或者你也无法保证总能卷子上得高分儿,你更不能确定父母总能给你糖果或炸鸡吃,那么外在动机也会因得不到满足而消退。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孩子开始厌学的原因,因为学习的内外动机都没了。这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些人喜欢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喜欢工作本身的形式,喜欢工作中的挑战,因完成有难度的任务而获得乐趣,因为他们感到能够成长。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这些人就是有着很强的“内在工作动机”。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讲,工作只不过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们并不喜欢工作,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他们来说,工作是苦差事,但凡有其他方式生存,他们宁愿选择不工作。这种人就是持有很强的“外在工作动机”。

有一个在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流传得很广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工人在砌砖头,一个经理走过来问第一个工人,“请问你在干什么?”工人回答说,“没看见吗?在砌砖头。”经理问第二个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人说,“挣钱呐,养家糊口啊,不然吃什么?!”经理问第三个人同样的问题,第三个人的回答是,“我在盖摩天大楼,你想象不到它有多高!”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第一个工人完全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只看到砌砖头这个现象本身。而第二个员工的工作动机是出于挣钱,是为了养活家人,工作是谋生的手段,他有着很明确的外在工作动机。而第三个人,他看到了工作的意义;盖高楼大厦,这是一个事业,他为从事这样的工作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所以他有着很强的内在工作动机。

幸福不在乎你达到了什么目标,而在于你是否欣赏这个目标并享受实现的过程。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内在动机较强的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会非常自觉。他们喜欢从事这样的活动,热爱这样的活动,从中体会生活的意义;他们会对自己做从事的学习和工作负责任,会认真地去钻研,乐此不疲,并希望把它做得越来越好。这就叫“追求”。

有心立志常进取,不待扬鞭自奋蹄。

研究还表明,内在动机很强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倾向于坚持,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会轻易放弃,他们更有毅力,有更强的耐压能力,而最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绩效也更好。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太刻意强调外在动机,而应该着重培养内在动机,这有利于塑造强大的内心和深邃的境界,是成大事者必要的素质。简单地说,就是要有诗和远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人生事业和学问的三种境界,也可类比于人的动机的三种境界,逐次向高层次内在动机递进: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这里,在意的是外物,在意的是情势。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里,在意的是人,在意的是情感。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在意的是内心,是忘我的境界。

成功的境界是“有心”人的世界;培养成功从“内心”入手。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升内在动机呢?内在动机强的人更看重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精神奖励。物质奖励通常是指金钱、物质条件、待遇等等,更多地对应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精神奖励指的是认可、接纳、赏识、赞扬、鼓舞,更多地对应于马斯洛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培养内在动机要着重提供精神鼓励,而不是物质奖励,否则适得其反。

比如,儿童的阅读对于日后人生和职业的成长意义非常重要,因此,培养儿童阅读的内在动机就非常有意义。2019年发表在《阅读科学研究》杂志(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提供阅读成就动机的满足,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地获得积极的肯定,获得快乐,让他们喜欢阅读本身,并从阅读中不断地获取知识,进而体会成长和能力的增强,就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内在阅读动机。要注意,比精准地背诵更重要的,是他们个人的解读和内心的体会。

在精神上获得营养,这才是阅读的真谛。

在工作中提升内在动机,可以是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赋予更多的职责职权,提供学习成长,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人们获得认可、接纳、赏识。由此,人们就会更加专注于工作本身,因为热爱工作而工作,而不是把工作看成换取物质保障的手段。

《商业周刊》某一期的封面故事,报道了一个员工毕业后在某财富500强企业工作了七年,不断轮岗、学习,掌握各项企业运营技能,拒绝了竞争对手多次薪水翻番的诱惑,没有跳槽。当被问到为什么,回答是:在这里我能成长。这就是培养内在动机的成效。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发现,怀旧可以提升内在工作动机,成果发表在2019年的《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杂志上2。研究中激发志愿者的怀旧情感,方法是,让人们回想过去感到最怀念的事件,把这种怀旧的经历带入脑海,让自己沉浸在这个经历中,体会这个感觉,写下四个描述这一事件的词语。结果发现,相对于写普通事件的对照组,怀旧的人报告了更高的内在动机,即使是在不公平的境遇中,他们也更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因为,回首珍惜的往事,增强了人的生命意义感,降低威胁感,减少防御心态,更能专注于未来的工作。

二、成长取向动机与防御取向动机

另一对和人的成长和成就相关的动机是成长取向动机与防御取向动机。

成长取向动机(promotion focus motivation),也叫促进取向动机或提升取向动机,意思是人们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发展自己,促进自己的成长,为此可能不惜克服一些困难,甚至甘冒一些风险,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显然,这类人也许会因此而经历更多失误和挫折,但他们的成功也更多。

而防御取向动机(prevention focus motivation)则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规避风险、防止不必要的困难和麻烦上,这种动机会引导人们更加谨慎,甚至过于拘泥,其突出的心态特点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两种动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是非常多见的。比如,成长取向动机强的人,在工作中更看重那些有挑战性的工作,看重那些能够使自己获得锻炼和增长才干的工作。相反,防御取向动机强的人则会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对自己的行动过于保守,生怕出错。他们通常选择那些自己有把握肯定能完成的任务,为此他们也不太愿意去尝试新的可能。

人生的答卷,无法比较有多少对错,而是看有多少勇气。

最极端的例子出现在体育运动和军事对抗中。比如,有的球队就喜欢进攻型打法,强调的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而有的球队则采取的是防守型打法,不在乎是否得分,而强调不要丢分。同样,有的军事指挥员强调以攻为守,擅长进攻型打法,而有的指挥员则强调以守为攻,强调不要失去固有的优势,不在乎多得到多少,而在乎少失去多少。

大家应该猜到了:研究表明,成长取向动机的人,更乐于冒险,更富有创业精神,创新活动也更多,而其创新的成就也就更大。2001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上的一篇文章报告了5项研究,证明成长取向动机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这些人更适合做创业者。而防御取向动机的人,更多的是守业者,他们更像是把自己保护在已有的城墙里,有时甚至会固步自封,不愿意踏出半步。

人生在世,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潇洒时就潇洒。大胆前行,不要用心捆住你的脚。

当然,现实中,不同动机类型也有不同的运用策略。比如,在体育比赛中遇到强者,可以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而对于弱者,则可以采取进攻主导的策略。在企业里,从事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管理创新的工作,应更多地鼓励成长取向动机,大胆尝试;而财会、行政、仓储管理等工作,则侧重防御取向动机,稳字当头,不出错为上策。

小结

这一课,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什么是成长取向动机与防御取向动机。我们介绍了这两对不同动机各自的特点、特征,以及运用的方法。我们特别鼓励培养内在动机和成长取向动机,这有利于人们取得生活和事业上更大的成就。

下一课,我们讲职场中激励工作动机的三种方法,介绍激励的双因素理论、认知期望学说、目标设置策略。

我是王垒,感谢收听本期《生活中的心理学》课程,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 Hebbecker, K., Förster, N., & Souvignier, E. (2019). Reciprocal effects between reading achievement and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23(5), 419-436.

[2] Friedman, R. S., & Forster, J. (2001). The effects of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cues on creativ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6), 1001-1013.

[3] van Dijke, M., Leunissen, J. M., Wildschut, T., & Sedikides, C. (2019). Nostalgia promote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ffort in the presence of low interactional justice.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50, 46-6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76812572

    听了这节课,立即去下单了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