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60. 万历三大征

中国历史真相 | 160. 万历三大征

00:00
26:07

本期内容:

1. 朱翊钧为什么怠政三十年

2. 利玛窦、徐光启的传奇故事及贡献

3. “万历三大征”的起因、详情和后果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面说公元1586年农历九月十八,明神宗朱翊钧请假一天。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从这一天开始,这哥们上瘾了,经常请假,原因就是有病,你还别不信,人家有医生开的请假条,什么“时作眩晕”,“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五花八门的疾病。更神奇的是,三年之后,万历十七年,朱翊钧彻底休假了,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他死的1620年,整整三十年,此人只上了一天班,也就是在1615年,勉强在金銮殿上露了一小脸,然后就又缩了回去,史称“万历怠政”。


不过必须提前说一句,他不上班并不代表他不办公,和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朋友一样,他是在家办公,靠着批阅奏章和大臣们沟通,只是不出去见人而已。


关于朱翊钧怠政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流行的是两个,第一个是说他身体确实有病,据史书记载,此人特别地胖,具体胖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但联系到他自己说的头晕脚软,应该是有肥胖综合征,比如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另外,此人的陵墓曾经被挖开过,现代科学检验他的尸骨,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左右脸不对称,患有多种牙科疾病,而且还是一个瘸子。按照这些事实想象一下,这就是一个患有多种慢性病,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口歪脸斜,张嘴就是一口黑牙的大胖子,所以,他没心情上朝,坐在大臣面前,实在是可以原谅的一件事。


另外一个他怠政的原因就涉及到刚才说的第一件小事了,也就是郑贵妃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事儿。在这之前,万历皇帝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不过这个长子是他一时兴起,和一个宫女所生,因为不喜欢那个宫女,他也就不喜欢那个叫做朱常洛的儿子。


在郑贵妃生下朱常洵之后,他就决定要立这个小朱为太子,可是无论是大臣们,还是他娘李太后都不干,说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既然你的大老婆王皇后生不出儿子来,那么,按照规矩,你必须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朱翊钧既改变不了他娘和大臣们,那些人也改变不了他,双方就这样杠上了,拖来拖去,把万历皇帝给拖烦了,索性就不去上朝了,就这样,产生了万历怠政,在历史上,让哪个儿子当皇帝这事儿,被称为“国本之争”。


无论是上面的哪一个原因,从那以后,大臣们就看不见皇帝了,甚至有那些当了二十几年高官的公务员,回家之后,老婆一脸期待地问他皇帝长啥样,他却一脸懵逼地回答,sorry,俺也没见过啊。


                         一


这些没见过万历皇帝的大臣里面,就包括了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外国人,他的名字叫利玛窦。

利玛窦不远万里,从意大利来到中国的目的就是两个字,传教,也就是所谓的传福音。此人属于天主教里面耶稣会的成员,在16世纪之后,由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被基督新教打击得够呛,内部诞生了多支强烈呼吁改革的力量,这个耶稣会就是其中的一支。


关于耶稣会,我们这里只需要知道两点就够了,第一,耶稣会的成员必须保持对天主教的绝对忠诚,而且为了传道,要具有献身精神;第二,想要成为耶稣会成员,往往要经过长达10多年的漫长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包括了各种语言、文学、哲学、神学、法学、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


我们的国际友人利玛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在公元1582年,也就是张居正死的那一年,和几个同事来到了中国,在澳门登陆,然后辗转于肇庆,韶州等地传教。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听说佛教在中国的情况不错,就建了一个寺庙,叫做仙花寺,然后穿上佛教徒的衣服,在寺庙里挂上了圣母玛利亚的像。


开始的时候,这一招挂羊头卖狗肉很见效,看着很多中国人进来给圣母磕头,这几个家伙感觉很是欣慰。可是好景不长,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中国人虽然看起来挺虔诚,跪下来咣咣磕头,其实是不咋信的,要是祈祷的事情不灵,一转身还对圣母骂骂咧咧的,把这哥几个郁闷得不行,最后是死的死,离开的离开,只剩下了利玛窦老哥一个还在坚持着。


不过这哥们很会反省,当他认识到靠佛教达不到宣传天主教的目的之后,马上改弦易辙,穿上了中国儒家的传统衣服,开始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甚至熟读了《四书》。当他彻底地明白了儒学在中国的意义之后,他为传扬天主教立下了六字方针,“合儒、趋儒、补儒”,也就是所有天主教的经义都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把基督里的“爱”与儒家的“仁”等同,居然是毫无违和感。以至于他到了南京之后,结交的好朋友之一徐光启感慨地说,“百千万言中,求一语不合忠孝大旨,求一语无益于人心世道者,竟不可得。”意思是,老利啊,你的这个天主教居然和俺们孔夫子说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在我佩服的明朝人里面,这个徐光启绝对是位列前三的。


可以这样说,首先徐光启是一位百科全书一样的人物,在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上都是天才里的天才,编著了《农政全书》和《崇祯历书》等书籍。在《农政全书》里,徐大人不仅仅描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农作物,还就大航海时代引进到中国的红薯、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做了全面的教学,从种植、贮藏到育苗、加工等方法,无所不包,而且玉米这个词也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其次,他是中国基督教的先驱,自身加入了天主教,被后人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之一,当然,这是那些信教之人的说法。


最后,更神奇的是,他还是后来崇祯朝的内阁大臣之一,头衔是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如果你一直在听我的史话,那就知道,这一连串的头衔在明朝意味着什么,六部尚书之一,兼四殿二阁大学士之一,那就是标准的,不打折扣的大明王朝宰相。


不过呢,在我看来,他上面所有成就都比不上他和利玛窦翻译的一本书,那就是来自欧洲的《欧几里得原本》的前六卷,翻译完之后,徐光启觉得这个名字会让中国老百姓懵圈,那也就没人看了,所以改了一个名字,叫做《几何原本》,我们现在上中学学的“几何”这个词,就来自这里。


不仅仅是“几何”这个词,包括“点,线,多边形,平行线,直角,对角线”等一系列数学词汇,都是老徐和老利这一中一外两大牛人一边喝下午茶,一边给我们创造出来的。


除了徐光启,利玛窦在南京又结交了很多达官显贵,无形之中,他自己就成了一个著名人物,最后,就连那个不上朝的万历也听说了他,就让他来北京。


老利这时候对中国文化简直是了解得不要不要的,马上就上书说道,“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献土物于皇帝陛下”,这话说得,简直就是中国官场上的一个老官油子。


为了让朱翊钧喜欢自己,利玛窦精心准备了两件礼物,一个是报时钟,另一个是《万国图志》。所谓的《万国图志》,就是世界地图,是利玛窦根据欧洲大航海之后形成共识的地理知识画出来的,可是这哥们也耍了一个小心眼,原来的欧洲世界地图上,中国肯定不在中间的位置,可是他来到中国之后,发现要是不把中国画在地图中间,人家都说你这玩意是假的,马上,他就调整了一下,大明王朝赫然出现在世界中央,还挺大,这一下,大家都很高兴。


但万历皇帝最喜欢的,还是那个报时钟,也叫自鸣钟,一到整点,就会唱歌报时,比明朝的日晷和沙漏靠谱得多。朱翊钧把利玛窦进献的两个钟都收入了后宫,大的那个,造了一个钟室供起来,小的那个放在自己身边,没事就拿出来把玩一番。


不过万历这时候连大臣都不见,更别说一个歪果仁了。利玛窦也是没见到皇帝,得到的待遇是可以居住在北京城,每四个月领一次薪水,就这样,利玛窦在北京住了下来,一直到1610年逝世,他也没出过北京城一步,死后被葬在今天车公庄附近的滕公栅栏,这地方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中国天主教教徒的墓地。


其实,我们从利玛窦的传教过程和他自己的心路及行为转变,已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从思想和文化上来说,基督教进入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不错,你有耶稣,但俺们有玉皇大帝、佛祖、太上老君等等,你有天堂,我也有凌霄宝殿、西天净土等等,你有爱,我们有孔夫子的仁,不仅是仁爱,俺们还有义、礼、智、信等等,你有吗?这种文化上巨大的自给自足,导致西方文明,想通过文化进入中国,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


一直到利玛窦拿出了自鸣钟这玩意,中国人才承认,啊,这个啊,俺们真没有,随后才导致徐光启等人皈依了天主教。所以,后来稍微有点成就的西方传教士,无一不是用科学,或者说科学这种“宗教”,让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臣服,一直到今天。

                              二


言归正传,虽然从1588年开始,朱翊钧这哥们就不上朝了,但是他和外界的联系并没有中断,而且掌控整个国家的能力,那是一点都没减弱,前面说他废掉了张居正的很多政策,这样一来,收入就减少了,但此人也有自己敛财的办法,那就是派出宦官,全国收矿税和商业税,这在《明史》上称为“矿税之弊”,你听名称就知道了,《明史》的作者们认为这是与民争利,不是啥好事。


但我必须说一句的是,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实际上掩盖了一个事实,而且是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明朝税收体制的不合理,朝廷上一直都以农业税为主要来源,即便是知道工商业极度发达了,也不去收税,为啥?因为满朝之乎者也的大臣们,背后都站着各种商业利益集团,他们打着祖制的幌子,千方百计地阻止皇帝去收商业税。


可朱翊钧说了,你们不去收,我自己派人去。据《明史》记载,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官,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为朱翊钧的小金库增加了白银560万两,金子1万多两。皇帝的小金库叫做内帑,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在京城方圆多少里之内的田税收上来都归内帑,也就是负责皇宫的开支,属于皇帝私房钱。朱翊钧同学明显地把这个范围扩大了,内帑暴富后,他成了大富翁。

你若是说,暴富之后,他朱翊钧是不是开始花天酒地了?实话实说,没有。从1592年开始,史书上多次记载了朱翊钧用这些银子,帮助国家度过难关,不论是救灾,还是边境用钱,这位不上朝的所谓“昏君”都是毫不犹豫地拿出这些额外的商业税,为国做贡献。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万历三大征”,他都贴补了很多。


所谓的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公元1592到1600年,先后在大明王朝的西北、东北和西南边境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是平定蒙古人叛乱的宁夏战争,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朝鲜战争,还有平定贵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


我们这里只说一下和日本之间的朝鲜战争。十六世纪,日本出现了一个叫做丰臣秀吉的军事和政治天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我们早就说过,只要一个人成就太大,就容易飘,丰臣秀吉这家伙也是,他在1587年制定了一个计划,说7年之内,他要占领明朝,把当时日本正亲町天皇的家搬到北京的紫禁城去。


然后他向当时的琉球、吕宋、台湾、暹罗、占城、莫卧儿帝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凡是他知道的地方,都送了书信,说俺叫丰臣秀吉,来自东夷,俺要打明朝,你们谁不跟着俺去,俺就跟你急。一句话,这哥们把自己当成今天的世界老大美利坚帝国了,当然,这些国家也没搭理他,有些国家把他的书信转交给明朝,顺便还对着朱翊钧表了一下忠心。


在丰臣秀吉送给朝鲜李氏王朝的信里,这家伙特别强调了,日本打明朝,需要用你们朝鲜为跳板,你们必须借道给我们大日本军队。朝鲜人看了信之后,认为这位丰臣秀吉就是一个疯子,根本没太在意,只是把信给明朝送了过去,明朝也没当回事。


就这样,1592年,丰臣秀吉准备了五年之后,率领了30万大军渡海攻击朝鲜,朝鲜多少年都不打仗了,一下子就被揍懵圈了,只好向明朝求救。


明朝接到朝鲜的鸡毛信之后,开始觉得是不是朝鲜这帮家伙和日本的倭寇联合起来,挖了一个陷阱,等着明朝军队去上当,等后来搞清楚朝鲜是真的被日本欺负了之后,马上做出了出兵的决定,《明史》上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也”,一句话,抗日援朝,是一件必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保卫朝鲜,就是保卫大明。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明朝的这个判断是相当准确,前面说了,丰臣秀吉的实际目标就是中原。


1592年10月16日,大明王朝任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他的两个弟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调集了全国精锐,准备开赴朝鲜。


你可能会问了,这个老李家是谁,咋这么牛掰?实际上,我们前面讲徐文长的时候,提过一句这个老李家。李如松三兄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老爹,辽东总兵李成梁,这一家子的祖上本来就是朝鲜人,后来归服了明朝,被授予世袭的铁岭卫指挥佥事,和戚继光的祖上差不多,只不过老戚家是山东人,而老李家是东北大城市铁岭人。


到了李成梁这一代,他很有军事天分,靠着军功在1570年升为辽东总兵,然后就被张居正看上了,也和戚继光一样,身上被打上了张居正一系的烙印。


可是说实话,从私德上来说,李成梁比起戚继光,差得那不是一点半点,这哥们不仅仅经常谎报军情,杀老百姓冒充军功,在生活上更是骄奢淫逸,大宅子方圆十几里,里面侍妾歌女几千名,据说每个女人身上的衣带都缀满了珠宝和香囊,香气可以飘出去几十步远,这样的衣带每一条都要几十两银子。


可是神奇的是,他的几个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居然没有被腐蚀成纨绔子弟,反而文韬武略,都有一套。尤其是大儿子李如松,是一个天生的将才,就在日本侵略朝鲜的这一年早些时候,李如松被举荐为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领导了“万历三大征”里面的第一场战役,对蒙古人的宁夏之役,在那场战争里,他一举拿下了宁夏城,逼得造反的蒙古将领哱拜自杀,平定了西北的动乱。


当明朝任命李如松为抗倭援朝的总兵官时,这小子还在宁夏,一直到12月份,他才匆匆赶回,率领43000名大明精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进入朝鲜境内之后,李如松一路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平壤城下,然后一战而拿下平壤,日本小西行长的部队直接被打残,18000多人,损失了三分之二,这一战,让李如松在明、日、朝三国瞬间成为热搜榜的第一。


那时候,明朝并不知道日本在朝鲜的具体兵力是多少,李如松在一连串的胜利之后,以为敌人兵力不多,这就导致了在随后的碧蹄馆战役中,判断错误,只带着1000人,就想去救援被敌人包围的5000明军,到了之后一看,额滴神啊,日本兵黑压压的有四万多人。


但就是这样一场敌众我寡,人数相差悬殊的战斗,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双方打了一个平手,同时撤兵了,李如松的指挥能力和当时明朝军队的强悍,也可见一斑。


此外,由于朝鲜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的卓越指挥,日本海军在海上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到了1593年6月,日本同时向朝鲜和明朝求和。


明朝这边谈判的是兵部尚书石星和一个叫做沈惟敬的官员,日本方面是小西行长和小西如安。本来吧,丰臣秀吉的条件是明日两国可以友好,但朝鲜割让一半的土地给日本,并且要派朝鲜王子去日本当人质;而万历皇帝的条件是日本必须无条件滚回它的小岛上去,以后要接受明朝的册封。


接下来,就发生了人类谈判史上最诡异的一幕。沈惟敬对着丰臣秀吉说你的条件没问题,全都ok,我们回去就敦促朝鲜去办,然后一转身,给朱翊钧发回消息,说陛下,大好事,日本人同意了我们的全部条件;而日本的使者小西如安也对着明朝兵部尚书石星说,你的条件大大滴好,我们全都同意同意的,一转身,回去也对丰臣秀吉说了,明朝那帮人就是一群怂货,同意了我们的全部条件。


很自然地,这样的骗局不可能持久,两边的高层很快就知道了真相,在处理完各自的手下之后,1597年,双方再一次在朝鲜这个大战场上开战。万历皇帝朱翊钧下旨,既然“倭奴狂逞,掠占属国,窥犯内地”,那就必须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任命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和日本开战。


你要是问,李如松哪里去了?很不幸,就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李大公子在抗击蒙古人鞑靼的战役里,以三千人对抗对方几万人,死战之后,壮烈殉国,他的死对明朝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说。


麻贵就是和李如松一起攻打宁夏的那位,也算是一位名将,整个战争的过程不必细说,最后以朝明联军的胜利告终。


日本之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着打着,远在日本本土的丰臣秀吉突然死了,群龙无首,顿时日本大乱,那只能撤军了。就这样,日本的第一次对外扩张最后以失败告终。随后又陷入了内战,丰臣秀吉手下的德川家康笑到了最后,成了日本新的大佬,开启了江户幕府,也称德川幕府的时代。


而大明王朝看起来依旧是很辉煌,至少,1599年5月,当凯旋的明军班师回朝,朱翊钧很少见地升座午门,接受了都督邢玠献上来的日本俘虏六十一人,然后把他们全都砍了脑袋,传送给天下人,让大家都看看,这就是和明王朝作对的下场。

                           三


我们说万历三大征对于明朝来说,都是不得不打的仗,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是对于国家的消耗也是不小,据保守估计,战争开销高达1160万两白银,可以这样说,张居正改革积攒下来的家底,在三大征之后,挥霍一空,就算是朱翊钧自己用内帑填补了很大的一部分,明王朝还是没有了钱。


钱这东西,就是河流,每一天都要花,你要是没有源头,没有活水从上游流下来,那无论多么大的家业,完犊子也是早晚的事情,万历废除的张居正改革措施,恰恰就是那一股新鲜的活水,只是这小子不懂罢了。


不过在当时,财政渐渐枯竭这事儿一点儿都不影响朱翊钧躲在深宫过他的小日子,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悠哉游哉地过去了,公元1620年,远在欧洲的“五月花号”帆船带着几十名清教徒横渡大西洋,到了美洲,从此开始了基督新教向北美殖民的浪潮,最终诞生了美利坚帝国。也就是在这一年,1620年,明万历48年,俺们的大明王朝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农历七月二十一,58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在紫禁城弘德殿。


老皇帝死了,新皇帝是谁呢?前面我们说过的国本之争,也就是储君到底应该选长子朱常洛,还是次子朱常洵的事情,朱翊钧还是没能争过大臣们,后来立了自己大儿子朱常洛为太子。


这时候他魂归天国了,按照组织程序,朱常洛马上就开始行使权力。有一句话叫做旁观者清,用到他身上,是最合适也不过了,38岁的朱常洛已经冷眼旁观他爹几十年了,一旦掌握了权力,马上就做了三件事,每一件都是对他爹所犯错误的修正,第一件,停止派太监到处搜刮矿税的行动,这等于是向朝廷文官集团妥协,你们都是大爷,商业税我不收了还不行吗?第二件,马上从内帑,也就是皇帝私房钱里拿出将近200万两白银,补贴到边关的将士们身上;第三件,赶紧提拔官员,为啥?因为他爹万历怠政,不上朝,导致了明朝官场的一个奇葩现象,六部六科五寺的官员奇缺,甚至六部尚书这样重要的职位,也经常空置,朱常洛想要政府运转起来,只能突击提拔干部。


所有上面的三条,只是为了两个字,稳定。


当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赶紧让他爹朱翊钧入土为安,但相当不幸的是,朱常洛最终却没办成这件事,那为啥作为皇帝,连自己爹都安葬不了呢?这事,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三丫家的丫

    徐光启在利玛窦的教导下,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可以说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上海徐汇区就是因为徐光启在此地从事科研活动而改名。

  • 钟祥_yG

    三百年前就有一批无畏的中国人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战。和三百多年后那一批就是穿的衣服不同,敌人换了人,但结果都是胜利,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啊,这个不单做一集太遗憾了。

  • 钟祥_yG

    "东夷"一词用的不当。这个应该是中国人对日本的贬称,丰臣秀吉再糊涂也不会用骂自己的称呼称自己。我觉得他应该会用"东瀛"

  • 逐草四方01

    改革,痛 快乐

  • 小鱼儿_i7v

  • 1376912zoeo

    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几十个村打来打去

  • 董大ye

    来了

  • 声临其境115

    来了

  • 我家的才宝

    沙发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