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清初的六个亲王为什么称为铁帽子王?
2. 豪格作为长子为什么没有继位,多尔衮为什么扶持福临?
3. 李自成进京,崇祯自杀的详情?
4. 怎么样评价明朝和它的最后一位君主朱由检?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清朝初年的六个亲王,民间又称为铁帽子王,为啥叫这么一个名字,这里面呢,涉及到清朝爵位的一些规定。
我们说中国古代的爵位,有时候可以不打折地传给后代,比如说光武帝刘秀的大侄子刘章,被封为齐王,他死之后,儿子刘石继承齐王的位置,传了六七代,最后被曹操给灭了的时候,人家的身份还是齐王。
这样做有一个坏处,就是大家都是只升不降,后来有爵位的贵族就越来越多,很自然地,政府的补贴就要跟上,你总不能让一个王爷骑着一头驴出门吧,那政府的脸往哪里放?所以,宋代就规定,爵位传给大儿子可以,但是必须要降一等,你原来是某某王,儿子拿到手也许就变成了某某公。几代之后,你就和平民老百姓一样了,除非子孙自己再立大功,重新封了一个什么王。
不过呢,到了大明朝,老朱是一个家族观念特别强的农民,他把儿子们都封了王之后,觉得孙子们也不能饿着啊,就规定一代代传承的时候不用降级,这叫做世袭罔替。这样一来就麻烦了,因为老朱的后代是几何级数增长的,200多年后,都没到明朝末年,在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1850万两,其中给老朱那些有爵位的子孙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比例将近30%。可以这样说,明朝到了最后穷得叮当响,和这群不降级的子孙有很大关系。
起自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大清在这一点上很清醒,它一方面采取宋朝的传承降爵的办法,另一方面,对于有着特殊贡献的亲王,允许他们世袭罔替,儿子可以不打折地继承老爹的爵位,该是什么亲王,还是什么亲王,就好像那顶代表了爵位的帽子像铁铸的一样,俗称铁帽子王,政府赐给他们的王府,就被称为铁帽子王府。整个大清朝276年的历史,一共就封了12位这样的王爷,不过你要是犯了罪,或者说卷入了不死不休的政治斗争,那这个铁帽子还在不在,就不一定了。
一
言归正传,皇太极死后,两个戴着铁帽子的家伙对着皇位虎视眈眈,一不留神,大清就有内讧的危险,那样的话,别说去打天下,最后搞不好就被明朝咸鱼翻身。那咋整?史书上说,代善作为老大哥,就召集大家来开会,这个会议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制度,国家大事争论不决的时候,由这个会议作出最终裁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常委会。
代善在会议上开头第一句就是“豪格是先帝长子,理应继位”,就这一句话,下面马上是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因为当时那个刚死了的皇太极威望极高,大家都觉得,立他的儿子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这么关键的时刻,豪格自己却掉了链子,也许是这哥们中原儒家文化学多了,脑袋里嗖嗖嗖地蹦出无数个诸如王莽、曹丕、杨坚这些大篡位者,人家都是接受九锡之后,别人劝了很多很多次,才一脸不情愿地走上皇帝这个领导岗位的,自己哪能别人一提议,就接受皇位,那显得太猴急了,太low了。所以,这哥们红着脸来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我不行,真的不行。言下之意,要不你们再劝劝?
可是这家伙忘了一件事,你这是在大东北,一群没读过书的糙老爷们,怎么会理解汉民族那么高深的虚虚实实的文化?满屋子亲王贝勒一听豪格自己说不行,都愣住了,一个老爷们,咋还能说自己不行呢?
这个时候,旁边的多尔衮尴尬地意识到了一件事,看大家的意思,自己这个皇太极的弟弟是无论如何当不上这个皇帝的,必须由哥哥的某一个儿子来当。于是,在经过大脑飞速运转之后,他和他这一派的人马上提议说,坚决支持由皇子即位,既然豪格大侄子说他自己不行,我看就由皇子福临即位,年纪小一点,可以设立辅政大臣。
大伙一听,也对啊,俺们支持的是皇太极,只要是他老人家的后代即位就行,既然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反对立豪格,而豪格自己也不坚持,何必为了这事内部打得头破血流?就这样,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最后结果是,公元1643年,年仅五岁的,皇太极的第六子福临正式成为大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定年号为顺治,辅政大臣是两位,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尘埃虽然落定,不过有两个问题却不得不回答一下,第一个就是为啥是福临,咋不是皇太极其他的儿子呢?这个问题好回答,一点都不复杂,因为除了那个假谦虚的豪格,其他皇太极儿子们的娘,地位都相当地低下。福临的妈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是来自蒙古大草原上的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孩子,这个氏族有另一个称呼,孛儿只斤氏,又称黄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正宗后代。娘家有人,自己还精明能干,那儿子自然就显贵。当时唯一能和福临拼娘的,就是皇太极最小的儿子博穆博果尔,可是那时候这小孩才一岁,至少,福临可以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吃棒棒糖,博穆博果尔只能躺着喝奶,那自然是拼不过。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啥豪格不能再争取一下,甚至连辅政大臣这样的职位都没混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复杂,我们前面说过,大清是一夫多妻多妾制,他们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个概念。那些功勋权贵们之所以支持豪格,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可是当豪格很装13地谦虚了一下,多尔衮提出福临之后,豪格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按照满洲族人的性格,你自己说了不行,别人提出一个行的,你又说你行了,想爬起来再试试,这种行为大家也看不起。
至于说辅政大臣,多尔衮是必须上的,且不说福临就是他提出来的,有拥戴之功,就凭着他和他兄弟多铎手里的兵力,那他也必须是辅政大臣。
可是你上了多尔衮,再上豪格,那你的意思是让俩辅政大臣天天打架玩?这事就算是这帮东北人再缺心眼,也能想明白,况且,郑亲王济尔哈朗并不属于多尔衮一派,有他制衡,就足够了,这就是当时其他亲王的真实想法。
可惜的是,实际一运作,完全不是那回儿事,我们并不知道济尔哈朗是单纯地对繁琐政务没有兴趣,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日常工作的重要性,这哥们把更多精力放到军事上,居然对外宣布了这样一条命令,凡是应该呈给辅政大臣处理的事务,“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也就是先给那个多尔衮看,让他看着办就行了,别烦我,我有更重要的事情。
这样一来,多尔衮很快地就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紧接着,豪格就倒霉了,1644年5月,豪格的下属何洛会,告发豪格图谋不轨,马上,他的所有亲信被处死,本人被剥夺了亲王的头衔,降为郡王,后来在1648年,又以一堆乱七八糟的罪名被幽禁起来,三个月后,自杀身亡。
这件事说明了,东北人多尔衮其实一点都不朴实,也不善良,可以说是阴险狡猾大大地。这样一个危险的人物,在掌握了权力之后,把目光投向了南边的大明王朝,很快地,老朱的子孙们就要倒霉了。
二
实话实说,这时候崇祯皇帝的日子相当地难过。大明王朝最后两名能打的大将,平贼将军左良玉屡吃败仗,远远地逃到了安徽,另一个督师孙传庭倒是奋勇杀敌,奈何在天下皆反的大形势下,根本没有回天之力。
在李自成打破潼关之后,1643年农历十月初,孙传庭战死在渭南,《明史》上说“传庭死而明亡矣”,是的,因为到了这步田地,朱由检手里的牌全都打光了。他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要不要向南逃窜,去南京再支撑几天。
从内心里来说,这哥们当然希望去南京,可是这事儿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却不能由他说出来,大多数祖宗的陵寝都在北京,你说你们都好好地在坑里躺着,我自己撒丫子南逃?这话无论如何是说不出口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明史》里记载,“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也就是李自成认了一个祖宗,叫李继迁。这个人是谁,可能你不记得了,但你应该知道,前面我们说过的和大宋并列的西夏国,这个李继迁我们当时也提过,他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爷爷。
可是这事儿其实很奇怪,李继迁这些人本来是党项人,他们姓拓跋,也就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那个拓跋,李自成再没有学问,他手下也应该有人知道这件事,至少,他的那个智囊李岩应该是读过书的,那为啥李自成一个土生土长的汉人,要认一个少数民族做祖宗?况且,就算是姓李的,难道李唐皇族,李渊李世民这些家伙,不是很明显地要比西夏高出一个档次吗?为啥他不去给李世民跪下磕头叫祖宗?这实在是一件很费解的事情。
左思右想之后,这里面可能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明史》里面是瞎白话的,人家李自成虽然建立了“大顺”,称了皇帝,却没有认李继迁为祖宗。另一个原因就是李自成不知道听信了谁的瞎忽悠,真的认为自己就是党项人的后代。这两个原因,你可以挑一个相信。
无论如何,李自成称帝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是更加郁闷,正月初三这一天,也就是李自成称帝的两天之后,崇祯身边的一个小顾问李明睿站了出来,私下里劝说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
朱由检一听,那叫一个高兴,马上说道:“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你说的这事儿,我早就想做了,可是没人提议啊,今儿你总算是说出来了。
可是转过天上朝的时候,在大殿上一讨论,很多人都反对。当时的内阁首辅陈演不仅自己反对,还鼓动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上了一篇相当严厉的奏章,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这一下,朱由检的心是彻底凉了。你要是说,他就坚持去南京,谁又能拦住他,你说的没错,可是朱由检的性格根本就不是那种人,一个人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那么极大的可能性,他也是一个十分爱惜面子的人,如果逃跑会被千夫所指,那他宁愿不跑,当然,这种人你让他认错和投降,他更是不干的。
三月初一,李自成攻破了大同,初八,宣府总兵王承胤献城投降,这两个城市一丢,离北京那简直就可以说是咫尺之间了。
崇祯皇帝这时候下定了决心,任命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辽东的宁远城,马上带兵返回北京,同时启用在京城的吴三桂老爹吴襄为提督,希望父子俩共同保卫北京。同时命令,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也赶紧向北京靠拢,来保卫我朱由检。为了让这些大兵们能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崇祯又在北京城里号召官员们捐钱,准备用来犒赏保卫京师的士兵们。
他坐在上面一说捐款,下面大臣们马上就是一片哭穷之声,都说自己家穷得叮当响,今天来上班,早饭都还没吃呢,结果是崇祯最后不得不放下身段,求爷爷告奶奶地哀求,才收到了20万两银子。
最有意思的就是他老丈人周奎,女婿希望他捐10万,给大家做一个表率,他只捐1万,然后入宫向自己女儿哭穷,她女儿周皇后把自己私房钱拿出5000两给老爹,说您必须支持您姑爷啊,多少要再捐一些。周老爷子回去之后倒也是又捐了一些,捐多少呢?3000两,也就是她女儿给他的5000两,居然还被他截留了2000两。就这么个老丈人,后来家里的53万两银子的现金和所有家产都归了李自成和他的属下,而且老婆儿子儿媳妇等人几乎死绝,《甲申传信录》里说,周奎“悔不从徐司礼之言,至今已晚矣”,后悔了,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当时朝廷上的大臣几乎都和周奎一个德行,周奎的13000两还是多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500两。
可以这样说,崇祯这时候,估计已经是心如死灰了,但是客观地说,大臣们不捐款这事儿他崇祯绝对也有责任,为啥?我这里先卖个关子,等这哥们上吊死了,我们再来分析。
文官不捐钱,那武官是不是回来拼死呢?很遗憾,这些家伙的表现和文官差不多。比如说吴三桂,他这时候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他和其他被要求勤王的武将们,肯定是阻止不了李自成占领北京的,他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以手里的关宁铁骑为资本,以山海关为依托,和李自成,甚至多尔衮,进行讨价还价,给自己留一个存身之地。
于是乎,吴三桂这家伙走得特别慢,史书上说“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一边走一边阅兵,结果是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哥们一转身,就进入了山海关,闭上两边关门,静观其变。
除了文武官这个德行,老天爷也是不帮忙,前面我们说明末天灾的时候,提到过鼠疫,实际上,这场鼠疫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京师大瘟疫”。就在几个月前,也就是1643年的冬天,北京城内的鼠疫至少造成20万人死亡,最保守的估计,占了城内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军营尤其悲惨,一半的士兵染疫身亡,剩下的人不到5万,基本丧失战斗力了。
可以这样讲,当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李自成来到北京复兴门外的时候,北京城根本就不需要打了,老李只要上去踹一脚,门就开了,对于大明来说,只能哀叹一声,“完犊子了”。
其实,这一天还有一个小插曲,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李自成当时是准备和崇祯和谈的,他开出的条件是,“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这意思很直白,就是你给我一百万两白银,我占据宁夏,陕西,甘肃这些宋代时西夏国的地盘,做皇帝,不向你称臣,但我可以帮你打国内的起义军,和国外的女真人。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条件,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万个人里,9999个人都会同意,很不幸的是,崇祯就是那剩下的万分之一,他不同意。
可是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应该是记录有误。李自成当时已经占据了比宁、陕、甘大得多的地方,已经当了皇帝,而且占据着绝对优势,北京城唾手可得,为啥要开出几乎是失败者才会开出来的条件?这不合情理。
所以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李自成派去和崇祯谈判的宦官杜勋,只带了一条指示,就是敦促崇祯无条件投降,换句话说,禅让。这两个字对于李自成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自古以来,能得到前朝皇帝的禅让,等于是天命所归,会让下面的弟兄诚心诚意地跪倒一大片。
杜勋这家伙本来就是伺候过崇祯的,他完全明白,要是直接和崇祯说,您投降吧,那他杜勋不一定能活着走出紫禁城。于是,杜勋只好编造了一个谎言,开出了上面说的,看起来无比优厚的条件。可是让杜勋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条件,崇祯还是要问大臣们的意见,潜台词就是,我朱由检这么牛掰的人物,即便是和反贼妥协,也不能我自己说出来,你们这些大臣必须苦苦相劝,我可能最后才勉为其难,但包括内阁首辅魏藻德在内的朝廷大员们只是在下面磕头,一个字都不说,最后气得崇祯是一脚踢飞龙椅,大怒而去,这事只能不了了之。
至于说大臣们为啥不说话,我们还是等崇祯上吊之后再总结。
那么,如果杜勋当时直说,让崇祯投降,禅让皇位,他会被朱由检杀了吗?我们说大概率会的,因为就在同一天的晚上,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崇祯皇帝在宫里喝下了最后一顿小酒,陪着他喝酒的是一名叫做张殷的太监,他在崇祯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规劝说“直须投降便无事矣”,把皇位禅让出去,有啥大不了的?李自成会留您一条命的。崇祯对于张殷这句话的回答就是当头一剑,砍死了这位多嘴的太监。
你要知道,这个时候还能陪在他身边的太监,那绝对是忠心的,稍微有点二心的,早就跑了,有那些不讲究的,顺便带走宫里很多珠宝钱财的,也不在少数。可是这位忠心耿耿的张殷,却身首异处,更何况杜勋这个早在宣府就投降了李自成的家伙,那基本百分百确定,只要他说出“禅让”两字,脑袋瓜子必然滚落到地上。
砍死了张殷之后,崇祯让人把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炤和定王朱慈炯送到了他老婆周皇后的娘家,也就是那个周奎的家里。随后逼迫周皇后上吊自杀,接着拿着一把长剑,指着自己的两个女儿,14岁的长平公主和5岁的昭仁公主,大哭说道:“汝何故生我家!”孩子啊,你们投胎投错了啊,然后开始乱砍。
昭仁公主是当场毙命,但长平公主确实相当地命大,被砍断了左臂,昏迷五天之后居然醒了过来,后来清朝入关,她请求出家,顺治皇帝说不行,赏赐了很多财宝,把她嫁给了一个叫做周显的汉人,两口子婚后感情还相当不错,只是一年之后,长平公主还是因为抑郁而去世了,死前还怀了孩子,相当于一尸两命。
民间关于这个长平公主的传说,却有无数个,最流行的,就是这个女孩子出家做了小尼姑,然后学了超凡的武艺,一直学到变成了老尼姑,在江湖上有了极大的名气,绰号独臂神尼,最后还把清朝搞得天翻地覆,连康熙都差点儿死在她的剑下。这些事在金庸老先生的《碧血剑》《鹿鼎记》里面都有描写,没看过的可以去看看。
喝了酒,杀了亲人的朱由检最后在三月十九的凌晨,来到紫禁城前殿,发疯一样敲了很长时间上朝的大钟,那自然是没有一个人会来。他最后长叹一声,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俺一点儿毛病没有,都是大臣们害的我,狂怼手下的大臣们。随后,他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之下,登上了紫禁城的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一棵老槐树上,享年33岁。接着,王承恩也吊死在旁边的一棵树上。
到此,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就算是寿终正寝了,后来的南明、明郑等小政权我们并不算在大明里面,那么,要怎么样评价明朝和它的最后一位君主朱由检呢?
三
我们说明朝是一个当过和尚乞丐的农民,按照小农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朝代。它上承的,就是从周朝开始的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这就决定了一点,它想走出农耕文明,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我们今天看西方社会,觉得整个社会好像都被自由派的政治正确四个字绑架了,其实吧,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不太对,但绝对不可能改变的事情,因为它的土壤和根基就是那一套。
明朝也是,实际上,明朝后期面临的困境就是整个社会都向着商业社会转化了,可是政府的制度、法令、政策还在围绕着农民和土地打转转。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一个尝试,让政府税收转向商品化的白银,但前面我们说过,就在张居正试图进一步走商业和农业并举的路子时,他死了。最大的问题是,他死之后,大明王朝就没人懂这套玩意了,结果是一条鞭法收税收银子继续存在,可是却没有任何配套的货币改革和商业改革。
明朝后来白银的数量跟不上商业发展速度,市场上的白银大量减少,这相当于货币没有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明王朝根本收不上来税,国家财政迅速枯竭,崇祯自己穿得破破烂烂的,那才能省几个钱?如果张居正还活着,如果他后来改革的思路得到贯彻,即便崇祯穿金带银,天天大鱼大肉,但政府的库房里充盈着以千万两计算的财富,哪一个对国家更有利,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明朝的存在实际上是告诉后来者,农耕文明到此已基本到头了,无论是谁,接了我大明的接力棒之后,我都要说一声,大哥,请调整政策,向商业文明,海洋文明迈进,可惜的是,清朝这群大老粗根本就没听懂历史老爷爷在说啥,也根本就没搞明白为啥明朝会灭亡,这些我们后面会讲到。
今天提起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大多数史学家都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就连把他逼死的李自成都是这样评价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也就是说朱由检这个皇帝其实还不错,只是孤立无援,受到下面奸臣的蒙蔽,满朝文武大臣都是私心满满,忙活着党争,不顾国家,这和崇祯临死之前的“诸臣误朕也”可以说是遥相呼应。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我是白衣铁粉
捐钱?谁敢多捐啊?!钱拿出来的多了岂不是给政敌递把柄,说他贪墨。
崇祯自杀之前只有一个太监跟着的话,“诸臣误朕”的话是怎么给记录下来的呢?
黑客帝国65Y 回复 @佩奇baby1: 难不成你就是那个太……
崇祯不算昏庸!奈何志大才疏,这运气也不算太好!悲哀
明朝再不济也比宋朝强多了
应该承诺谁出钱,以后双倍还,估计能有人捐
李自成出生在米脂县李继迁寨
我本来想着买纸质书就行,现在觉得博主的音频也要一同购买才行。
白衣哥有点情绪激动
请问一下先生,罗振宇说崇桢死后,内帑里有上千万两银子崇桢没舍得用被李自成搜走,这个有历史依据吗?
枫落白衣 回复 @钟祥_yG: 没!他应该是跟着《甲申三百年祭》的思路,但是这篇文章现在已经被证实,是老郭读书不仔细,搞错了《明季北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