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61. 东林与阉党

中国历史真相 | 161. 东林与阉党

00:00
28:35

本期内容
1.朱常洛为什么没安葬他爹明神宗?他的死被称为“红丸案”,是怎么回事?

2.朱由校继位引发的移宫案之前因后果?东林党是怎样形成、壮大的?

3.木匠朱由检,奶妈客氏,以及“阉党”魏忠贤的发迹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明神宗朱翊钧死了之后,他儿子朱常洛居然没有安葬他,这事儿的原因相当简单,因为朱常洛自己也蹬腿死了,他都需要别人来埋他了,自然就没办法给老爹尽孝了,这一天是1620年农历九月初一,离他爹神宗皇帝朱翊钧驾崩只有39天。

你要是问,朱常洛年纪也不大,不是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吗?他一当上皇帝,咋还死了呢?这事儿按照《明史》上的说法,他是爽了,只不过爽过头了。


                               一


前面我们说过,朱常洛这个皇帝,是大臣们从朱翊钧和他宠爱的郑贵妃手里硬生生抢下来的。自从他被立为太子,就总是提心吊胆。最诡异的事情,发生在五年前,也就是1615年的五月,有一个叫做张差的家伙,手里提着一根枣木棍子,进入了朱常洛的住所,逢人便打。最后抓住了一审,这个张差说是太监庞保和刘成指使的。这一下就麻烦了,因为这俩太监是郑贵妃宫里的大太监,于是,满朝文武都热血沸腾,觉得这就是郑贵妃这个娘们想害死俺们大明王朝太子的铁证,最后朱翊钧用了和稀泥大法,砍了张差和两个太监的脑袋了结此事,这就是明末三大案的第一案,梃击案。


现在警察办案,经常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是案件的受益人。我们说在梃击案里,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朱常洛这个太子,张差一棒子也没抡到他身上,可是他却获得了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普遍同情和支持,从此之后,万历皇帝朱翊钧也就没好意思再提换太子的事儿,而且,无论是不是郑贵妃指使的,她在朱常洛面前也有点抬不起头来,所以,为了改善关系,在朱翊钧蹬腿归天,朱常洛当上皇帝之后,这个女人就挑选了几名千娇百媚的大美女,给朱常洛送了过去。


朱常洛用这些美女能干点儿啥我们不知道,咱们只知道在他举行登基大典的十天之后,八月初十就病倒了,吃了太监崔文昇等人进献的草药之后,不仅没好,还开始拉肚子,一夜几十次,别说他,就是世界散打冠军,这个频率他也受不了。


到了八月二十九,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了一颗红丸,啥叫红丸?这玩意又叫三元丹,你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道家的,它的制造方法只在野史上有记载,说的是用少女第一次的经血,也就是所谓“先天红铅”,加上半夜的第一滴露水,和其他稀奇古怪的药物炮制而成,估计朱常洛的爹万历皇帝也没少吃。


神奇的是,朱常洛吃了一颗,就感觉精神大好,满血复活了,晚上睡觉之前,就又吃了一颗。这一天晚上,感觉自己已经彻底康复的朱常洛干了点儿啥,我们还是不知道,但第二天他没起来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朱常洛死亡的过程,史称“红丸案”,是明末三大案的第二个案子。


说到这里,你也许想知道明末三大案的第三个案子是啥,这个呢,我们先别忙,因为大明王朝在两个月内,死了两个皇帝,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埋在哪儿?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那个坑是早就刨好了的,这个没问题,问题是他大儿子朱常洛,这家伙死得太快,他的陵墓别说挖,连地方还没选好呢。


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感谢前面说过的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就是哥哥朱祁镇被蒙古人抓走,自己当了皇帝,最后又被哥哥赶下台的那位,他活着的时候,在皇陵那片区域曾经给自己选了一块地方,也挖得差不多了,可是他哥哥重新当上皇帝之后,把他这个弟弟降格为王,那自然是不能埋在皇陵,所以呢,那块地方就空出来了。


我们现在经常说天意,啥是天意?这就是,老天爷在天上看着,老朱家在十三陵那地方多刨了一个坑,北京地皮这么贵,那绝对不能浪费啊,于是,朱常洛就死了,然后,他就被埋进了景泰帝的那个大坑,相当圆满。


                           二


接替朱常洛的,是他14岁的大儿子明熹宗朱由校,年号是天启。


朱由校的娘是一名被称为王才人的女人,可是这个女人命苦,死得早,结果朱由校从小是由号称西李的李选侍抚养长大的,选侍这个后妃的头衔,只有明朝使用,它是太子妻妾的专有称号之一。


本来这位李选侍觉得老公朱常洛当上了皇帝,自己这个称号很快就能变成皇贵妃,甚至皇后,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等来换称号,反而等来了丈夫死亡的噩耗,但这个女人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抚养的那个大儿子朱由校,基本上百分百会被定为下一任的大明天子,于是,她异常果断地带着小女儿搬进了乾清宫里,和朱由校住到了一起。


李选侍本来的意思是以新皇帝养母的身份,弄个皇太后的称呼,顺便地,如果能垂帘听政,那就更好了。


可惜的是,她错误地估计了周围的太监们,以为太监和她是一伙的,当时的司礼监大太监王安本来是朱常洛的伴读,也就是常说的陪太子读书之人,现在朱常洛死了,但改变不了王安对朱家的忠诚,他一看,李选侍这是要把小皇帝藏起来啊,于是,偷偷地把这事告诉了外面的大臣们。


李选侍同时也低估了大臣们的力量,《明史》里用一句话就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外廷汹惧,疑选侍欲听政”,大臣们听到这件事,马上是群情激愤,尤其是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给事中杨涟和御史左光斗这些人,更是义愤填膺,因为他们都隶属于一个政治团体,是什么团体,我们一会儿就会说到。


这几个人先是站在乾清宫外,逼迫李选侍交出了朱由校,把这个太子转移到安全地方,然后这些老家伙又连续去乾清宫外站岗放哨,不时地咳嗽两声,干啥?逼李选侍离开乾清宫,就差没指着李选侍的鼻子问认字不?知道乾是啥意思不?那就是阳,是男人,是雄性动物,你一个娘们住在这里算咋回事?


就这样,李选侍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抱着自己幼小的女儿,徒步离开乾清宫,搬到了专门为死了老公的皇妃们养老居住的哕鸾宫。这幅画面你觉得没什么,但当时很多宫里的宫女太监都觉得太惨了,因为他们就从来没见过一个妃子自己抱着孩子搬家的。


                             三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明末三大案的最后一个案子,移宫案。


如果你仔细听了上面三个案子,你会有三个结论,第一,好像都和那个当了一个月皇帝的朱常洛同志有关系,第二,好像最后都是稀里糊涂地就收场了,没有一个像样的结论;第三,好像也没啥了不起,很难说是情节离奇,过程曲折的大案子,那为啥要把它们定为明末三大案呢?

说实话,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明白。但后来我知道了,原因不复杂,因为这三起案子背后都有一个东西的影子,或者说一个党派的影响,那就是东林党,也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个政治团体。

这样一来,就要问一句,啥是东林党?


今天提起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可谓是大名鼎鼎,但细究其来源,却和宋朝的理学有着极深的渊源。


我们说在程颐程颢这对兄弟极其牛掰的时候,北宋很多人都拜在了他俩的门下,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杨时的,这小伙子不仅勤奋,而且还特别地尊重老师,据说有一次,他去拜访程颐,不巧的是,程颐正在那里闭着眼睛端坐,也不知道是打坐冥想,还是犯了瞌睡,杨时就一言不发,静静地站在一边等着。等程颐睁开眼睛的时候,外面已经下了一尺的雪,史书上说,“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那说明至少一两个小时过去了,而杨时就那么在旁边一直站着,十分恭敬,让程颐很是感动,这至少说明,人家杨时这孩子是真心想求取学问的,这件事就是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出处。


徒弟如此恭敬,师傅自然也不能亏待了徒弟,后来杨时离开京城,南下无锡,建立了自己的东林书院,程颐程颢兄弟就相当捧场,没事在朋友圈转发一下,或者亲自去讲个学,捧个场,弄得东林学院红极一时,杨时十分地有面子。


不过呢,这是北宋时候的事儿,到了明朝,东林书院已经成了历史遗迹,破败不堪,就在大家看着它渐渐地要成为一个文化遗产的时候,1594年,转折点出现了。


这一年,有一个叫顾宪成的官员,得罪了万历皇帝朱翊钧,被罢官撵回了家,《明史》上说“忤帝意,削籍归。”翻译过来就是和皇帝老子顶嘴,你说东我偏偏往西,实际原因是,这哥们一直絮絮叨叨地劝朱翊钧立朱常洛为太子,把朱翊钧念叨烦了,才被赶回老家,第二年,另一个官员高攀龙也被赶回了老家。


凑巧的是,他俩的老家都是无锡,更凑巧的是,这两个人脾气比较相投,没事就一起喝茶吹牛,最凑巧的是,这俩货对于东林书院都有一种膜拜情节。


就这样,顾宪成和高攀龙无所事事之际,就兴起了一个念头,重新修建东林书院。他们和当地官员,富豪们一说,居然大家也都支持,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很快地,这所书院就修缮一新,顾宪成兴高采烈之余,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书院的门口,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他就美滋滋地当起了老师,这一年是公元1604年。


从上面这副对联你都能想到,顾宪成这个老师他要讲啥玩意,绝对不是按照四书五经照本宣科,而是继承了王阳明的思想,提倡“知辅行主”、“崇实黜虚”、“学问不贵空谈,而贵实行”这些实用主义的东西。


可惜的是,中华帝国的传统教育,那时候知识分子的一身学问,除了用在政坛上,其他的,比如说量子力学,他们是既不会,也不懂,所以这些家伙的“知行合一”就变成了一件事,骂政府,《明史》里说,“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如此一来,争议就大了,争议一大,名气也就来了,顾宪成起初未必抱着一颗想当网红的心,但是结果,和今天网红是一模一样的,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粉丝团。《明史》里记载:“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也就是闹得政府官员都知道了他们,称呼他们为东林党。


这些家伙的主张有很多,也很杂,包括开放言路,改良时政,澄清吏治,限制阁权,停止矿税等等,一句话,政府做得啥也不是,必须按照俺们这些人的意见来改。


不过呢,虽然这些家伙批评政府,但政府里很多年轻官员马上就成为了他们的成员,为啥?那答案是简单得不要不要的,一些无靠山,或者靠山不咋地的年轻官员职位都很低,政策又是上面的老头子们制定的,这些年轻人爬不上去,看着上面的大佬,他们心里的怨气,未必比社会上的东林党人少多少。


面对这样的情形,政府里的高官们肯定不干,啥玩意啊,敢情俺们这些人累死累活干了半天,结果还要被你们骂?于是乎,以当时内阁首辅沈一贯为老大,纠合了朝廷里很多浙江籍的官员,成立了一个“浙党”,后来又有了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等等,这些党派自己内部可能也有矛盾,但是对东林党的态度是一致的,反对,俺坚决反对。


我以前讲《美国史话》的时候说过,讲唐朝末年的时候也说过,不同党派之间的关系,核心就是一个字,斗,斗争的斗。清代学者对这种现象有一句总结,“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那么,这个东林党和我们上面说的三大案有啥关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来问一句,为啥这三个案子能成为所谓的三大案?一个拿着枣木棍的疯子闯进东宫一顿乱打,一个生病吃“仙丹”而一命呜呼的皇帝,还有那个抚养了新皇帝的李选侍想晋升为皇太后,这三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最后全都升格,变成了刺客谋杀太子,后宫陷害皇帝,还有小寡妇想垂帘听政,为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有人根本就不在乎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只想引导舆论,偏向对自己所在集团有利的一面。这里的结论就是,明末三大案之所以成为三大案,就是因为有人想让它们成为三大案,最好是三大重案,重重案。这里面的玄妙之处,你懂了,也就懂了,不懂的话,说一百天你还是不懂,我只能说一句,东林党的人,确实是政治高手。


高手自然是可以收获利益的。在最后一个案子移宫案结束之后,由于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英勇地”从李选侍手里抢来了朱由校,功劳自然是大大的,杨涟立即从一个从七品的兵科给事中升任为太常少卿,正四品的大官,这不仅仅是官升三级了,整整七级。


不仅是他,整个东林党集团都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明史》上对这一点毫不讳言,直接说到“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我们说东林党人气势很盛是对的,但他们是不是“正”,那就很难说了。就说杨涟这个升级速度,如果放在他们的对手身上,那绝对是被他们破口大骂,因为这个升官很不符合流程,但是放到这些自诩为正派的知识分子自己身上,那就是量才适用。你说这要不是双标,还有啥是双标?


那时候,有一个不是东林党的,叫做贾继春的御史上奏,说东林党人过多干涉皇宫里面的事务,而且老百姓对于皇帝如此对待自己的养母李选侍,也是议论纷纷,请求皇帝适当地调整一下。可是这时候的天启帝朱由校坚定地相信,没有东林党人的“誓死”保护,自己当不上这个皇帝,所以马上下旨反驳说:“选侍行事,明欲要挟朕躬,垂帘听政……侮慢凌虐,朕昼夜涕泣……选侍因殴崩圣母,自忖有罪。”也就是朱由校用了很长的篇幅,历数李选侍的三大罪状,第一,要挟我,想要垂帘听政;第二啥抚养我啊,就是虐待,我小时候被她虐待得可惨了,日夜不停地哭;第三,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李选侍还打死了我的亲娘王才人。


说完这些,朱由校就把那个御史贾继春削掉官职,赶回了老家。


可是我们现在有理由相信,这个诏书应该不是15岁的少年天子朱由校写的,因为几年之后,朱由校自己亲口说了,李选侍其实很无辜,自己当时是被王安等人教唆。


王安这个人我们前面说了,那是一个和东林党人穿一条裤子的太监,真相如何,可以说呼之欲出。这事儿想想就是,如果李选侍真的那么邪恶,连皇帝他亲娘都被这女人打死了,那为啥不法办呢,至少也要关起来吧?很明显,那份指责李选侍的诏书就是糊弄外面老百姓的。


我们说诏书不是朱由校写的,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就是那时候这哥们是不是会写这样的锦绣文章,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原因是虽然这哥们已经15岁了,但一天学也没上过。


其实这事还真怪不了朱由校,他爹朱常洛就不被他爷爷朱翊钧喜欢,本身太子的位置就不稳,很自然地,在他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没人敢提朱由校入学的问题。因为如果你不按照皇太孙的仪式,那肯定有人说三道四,胡思乱想,但按照皇太孙的仪式入学,那必须由他爷爷亲自提出来,但朱翊钧就是不说,一拖再拖,终于等到老爹朱常洛上台,说好了九月九日,正式册立朱由校为太子,然后正式入学,可惜,他爹九月初一就挂了。


不仅是一天正经的教育也没有,朱由校也没有任何处理政务的经验,在整个大明王朝,朱由校是唯一的一个,甚至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十几岁即位的皇帝没上过学的,也很少见。但这里必须强调这一句,没上过学和文盲是两个概念,尤其是生长在皇家的男孩子,那些说朱由校是文盲的,可以说是没有常识,至少,他肯定识字能读书。


那么,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一天学也不上,他少年时期的富裕时间都干点儿啥玩意?这事儿从今天的史料来看,应该是木匠活。


历史上的皇帝,有喜欢女人的,有喜欢得道成仙的,也有喜欢写诗词的,但喜欢锛凿斧锯当木匠的,朱由校也应该是唯一的一个。《明史》上记载,这哥们的木匠活水平相当地高,据说他设计过一种折叠床,可以随意变化很多形状,并且相当地轻巧。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他都能够做出来,曾经把三大殿做成微缩模型,周围的人都啧啧称奇。史书上说,“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也就是像现在青少年打游戏一样上瘾,玩起来,可以不吃不睡。


由此,就诞生出一个著名的说法,据《明史》上记载,他最宠信的太监,一个叫做魏忠贤,实际上既不忠,也不贤的家伙,经常在他做木匠活做得上瘾的时候,去找朱由校汇报工作,朱由校就会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你们看着办吧,然后,魏忠贤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处理政务。


在评论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魏忠贤是谁。


                            四


魏忠贤本来就姓魏,今天的河北沧州人,和朱由校一样,也是一天学也没上过,不过他这个没上过学是真的不学无术那种,大字不识一个,除了赌博喝酒玩女人,其他一概不会。最后把老婆孩子都卖了,也还不上赌债,走投无路,只好对自己狠一点儿,净身进宫当了太监,开始用的名字叫李进忠,后来才改名魏忠贤。


他进宫之后,被一个叫做魏朝的太监看中了,多次在前面那个叫做王安的大太监面前给他说好话,但就是这样,魏忠贤也只不过混到了一个在厨房管事的小太监头目,一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朱由校的乳妈。


在古代,名门望族家里生了孩子,一般都请乳妈,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比如说那时候很多妇女奶水都不够,还没有奶粉,再比如说孩子亲娘为了争宠,怕喂养孩子身材变形,这些都是我们能想到的,除此之外,皇族请乳妈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那就是不希望孩子和亲生母亲太亲密,长大之后,万一年纪很小就继承皇位,和亲妈太亲近,容易导致母后专政的局面。以孝治国的中原文化,当然不能用北魏那种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用乳妈也算是一种权宜之计。

可是这里面也有变数,那就是万一这孩子和乳妈太亲近可咋整?很不幸的是,这种事发生在了朱由校身上,他的乳妈姓客,客人的那个客,这个女人18岁进宫,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喂养刚出生的朱由校。


野史上说,这个客氏长得是妖媚无比,虽然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但和小女孩毫无差别,并且很会保养,一直到40岁死的时候,都是一副青春靓丽的模样。重点是,大家都说随着朱由校长大,他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客氏,和她超出了单纯的奶水供需关系,有了不可描述的关系。


关于这事呢,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朱由校长到15,6岁时,客氏才33岁左右,一个少年迷恋一个成熟美艳的女人,从心理学上来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况且这事在老朱家也不是第一次发生,想当年明宪宗朱见深和他的保姆万贞儿之间,也差着17岁,照样爱得死去活来。


所以,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莫须有”,啥意思?有没有,根本就不重要,因为无论肉体关系有无,朱由校对客氏的精神依赖以及宠爱,都是客观事实。客氏出行要坐八抬大轿,前面说过,明朝法律,除了皇帝,其他人最多坐4个人抬的轿子,她这个女人就敢公开坐八个人抬的大轿子,身边护卫还有100多人,而且每次过生日,朱由校必定亲自到场,恭恭敬敬地祝贺,这份宠爱,那绝对超过了一个乳妈应该享受的待遇,所以皇宫里当时的人都知道,谁巴结上了客氏,那就意味着飞黄腾达。


那咋样算是巴结上了呢?你若是说那就拍马屁,送礼物,送购物卡呗。说实话,对于客氏来说,这些一点不新鲜,她也不缺,你送了只能让她对你没有坏印象,但绝对不能和她形成联盟。


俺们的魏忠贤魏公公送的东西相当别致,他把自己送给了客氏,成了客氏这个女人的老公。你可能会惊呼一声,一个太监咋成了别人的老公,这里呢,我们要解释一个概念,就是对食。从汉朝开始,皇宫里的宫女们因为实在是太寂寞,就流行一种很现代的关系,是的,同性恋。两个女人同吃同睡,叫做对食。后来皇宫里另外一伙更加寂寞的群体也加入了这个游戏,对于一些说啥也掰不弯的女人,宦官无疑要好过宫女。就这样,太监和宫女同吃同睡也开始流行起来,称为对食。


对于这种事,皇族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它更有利于稳定,毕竟,憋疯了几个,对谁都不好。


到了明代,这种游戏更加平常,客氏开始的对食就是魏朝,也就是魏忠贤巴结的那个大太监,相比于魏忠贤的高大威猛,魏朝的形象可能不咋地,一来二去,这个客氏和魏忠贤就看对眼了。客氏是谁?除了皇帝,没有人放在她眼里,看上了魏忠贤,她是毫不避讳,一转身就甩了魏朝,和魏忠贤住在了一起。


客氏换老公这件事对于明朝,甚至中国历史都很重要,因为接下来,就发生了魏朝被驱逐,魏忠贤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最后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被发配到南海子去当净军,所谓净军,是明朝特有的,由宦官组成的军队,南海子就是南苑,当时皇家子弟打猎的地方,一句话,王安被赶到了皇家猎场,给动物们讲课去了。


但客氏却不想放过王安,这个女人的政治天赋不低,她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朱由校能当上皇帝,当年王安有很大的功劳,天威难测,说不定哪一天皇帝一抽风,王安就立马“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而她客氏能不能永远拉住朱由校的心,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所以,她对准备在这件事上心慈手软的魏忠贤说,“尔我孰若西李,而欲遗患也!”这意思很简单,你和我比起李选侍如何,那可是皇帝的养母啊,当年王安的突然反水,就能让那个女人凄惨地移宫搬家,难道我们要重蹈她的覆辙吗?魏忠贤这才如梦初醒,在一系列的操作之后,王安死在了猎场,据说死了之后,肉还喂了狗。


就这样,因为客氏,魏忠贤被朱由校看中,并且依为心腹,他和客氏两个人形成了一个叫做客魏集团的组织,马上,就有很多大臣来投靠,后世史学家称之为“阉党”,阉割之人的党派。


那么,为什么会有大臣投靠魏忠贤客氏这样没啥学问,来路不正,还心狠手辣的人呢?你说那自然是溜须拍马之后为了升官发财,其实这事儿吧,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下集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04303118

    朱常洛的爹嘉靖皇帝有误。

    Emily_free 回复 @听友104303118: 我也发现了,应该是朱常洛的爷爷嘉靖皇帝,估计是口误。

  • adstory

    老朱家的子孙十有八九都不长寿,作者的推测很有道理。这也许就是遗传病的诅咒吧!

  • 伍56

    党争罢了

  • 听友371727566

    精彩!

  • 卡西莫多李

    按着理论,王宝强夫妻的案子就很明显了,某人坑妻骗粉

  • 一代剑魔

    明朝皇帝两大超级奶妈,一个是万贵妃,一个就是客氏

  • 听友26696540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那么问题来了,横批是什么?

  • 疯神演戏

    沙发沙发沙发大沙发

  • 董大ye

    来了

  • zaze_rm

    感觉廷击案也是东林党借一个疯子的举动,把事件扩大化,我觉得此案既非太子自导自演,更不可能是郑贵妃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