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明末农名起义的起因、发展,为什么朝廷无法剿灭?
2. 女真的野心怎样膨胀起来,关宁锦防线如何被突破?
3. 洪承畴投降经过,吴三桂其人
4. 皇太极死后,大清皇权争夺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文说过,陕西这地方,在明朝末年小冰河期的时候,是被冲击最严重的地方。1627年,陕西发生了大旱,可是各地知府知县的老爷们依旧是催缴税赋,客观地说,他们也没办法,因为不这样做,他们头上的帽子,甚至帽子下面的脑袋都可能保不住。
可是老百姓根本就没钱,咋整呢?白水县的一个叫做王二的,穷得叮当作响的农民,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纠集了几百名饥饿的农民,就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谁敢杀了县太爷?下面山呼海啸一样的回答:“我敢!”就此,王二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潮流。这哥们起兵之后,整个陕西马上就站出来无数个响应的人,米脂的张献忠,安塞的高迎祥都是第一时间揭竿而起的。
一
也就在这一年,我们倒霉的崇祯帝朱由检接了他哥的班儿,上岗当了皇帝。
农民造反的消息传到了中央政府,崇祯自然想要平叛,但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平叛那是需要钱的,崇祯这时候和王二一样,穷得叮当作响,咋整呢?给事中刘懋出了一个主意,说咱们朝廷不是没钱吗,有些邮局我看也没啥用,人还那么多,咱们要是关掉一些,再裁员一批,能省出不少银子来。于是,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关门了,剩下的都开始大裁员,结果是银子没省下几个,倒是给自己整出来一个掘墓人,此人叫做李自成。
李自成这家伙也是陕西米脂人,从小就不爱看书,耍枪弄棒倒是很在行,长大之后,在一个驿站当差,本来日子还可以维持,但崇祯要在驿站上省钱,这么一搞,李自成就失业了。失业之后,因为欠同村的一个举人艾诏的钱还不上,被人家告到米脂县衙,县老爷大笔一挥,“械而游于市”,戴上刑具,在市场上游街,不仅丢人,还差点被折磨死,最后是被亲人们凑钱救出来的,一直到年底,才把一身的伤彻底养好。
失业加上在拘留所里的遭遇,完全激发出了李自成身上的兽性,伤好之后,他把那个叫做艾诏的举人一刀送上了西天,还没等想好怎么逃跑,就听说自己媳妇儿和村子里一个叫盖虎的家伙通奸,啥也别说了,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一样,反正自己也没有两条命可赔。于是,李自成又一刀把自己媳妇儿送上了西天,这一下,两条人命在身,只能跑了。
1629年农历二月,李自成在甘肃甘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士兵,你要注意,他这个士兵前面要加上两个字,大明。
我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事,李自成绝对不是像外面说的那样,因为驿站裁撤,没吃的了,才造反的。此人是身负两条人命,搁在现代社会,也要判死刑的人命官司,才吓得跑出来当兵的,而且,开始当的还是大明王朝的兵。
那他是啥时候造反的呢?这事儿还要拜皇太极所赐。1629年年底,皇太极绕过了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带着大辫子女真人从喜峰口第一次打到北京的时候,李自成所属的队伍也收到了崇祯皇帝的鸡毛信,让他们去北京救驾。
可是当他们的队伍走到榆中这地方时,士兵们就不走了,要求发钱,也不知道当时领队的参将王国是真没钱,还是有钱不发,反正最后此人成功地激起了兵变。结果就是,他和当地县令的脑袋都被士兵们砍了下来,估计这群大头兵是想仔细检查一下,这俩货是不是把钱藏脑袋里了。
就这样,李自成的大头兵是当不成了,身不由己地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第二年他投奔了一个外号叫做不沾泥的张存孟造反派队伍,当上了一个小队长,这一年他24岁。
三年之后,陕西的所有造反派都被明朝新任三边总督洪承畴打得七零八落,这时候已经身经百战的李自成率领着一支小部队,东渡黄河,去山西投奔了他的舅舅,“闯王”高迎祥,然后称呼自己为闯将。从此在造反的队伍里,就有了这么一号人物,“闯将”李自成。
二
我们现在再来说崇祯皇帝,这哥们面对祖国西部茫茫多的造反派,开始的时候,倒是也没有慌乱,先是让三边总督杨鹤以安抚为主,剿灭为辅,也就是拿着大喇叭喊话,老乡们,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好日子就快来了,大家都回家种地去吧。可是这一招需要后面有真金白银,实在没有,小米和棉布也可以,但崇祯这时候手里哪有银子?于是,往往是这边刚安抚好,那边又造反了,然后过两天,这边再反。
一看杨鹤不行,崇祯又启用了洪承畴,接着就是曹文诏,陈奇瑜,卢象昇,杨嗣昌,熊文灿等人,朱由检在位的十几年里,负责平复老百姓造反的总指挥像是走马灯一样地换来换去,这里面很多人还不止一次走上这个艰巨的领导岗位,比如说洪承畴和杨嗣昌,就被多次任命,又多次撤职。
客观地说,其中除了熊文灿没啥本事之外,其他人都是一时雄杰,无论是打仗,还是政治手腕,都可以。
那你可能就问了,既然都是有本事的,为啥崇祯还要换来换去?你问我,我也不知道问谁。因为不仅仅是剿匪司令,内阁首辅这个职位他朱由检换得更勤,一共当了十七年皇帝,换了20次内阁首辅,不到一年就是一个。
如果一定要说,这里面恐怕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崇祯这个人的性格问题,这是一个急性子,一旦让你当上大官,马上就要看到成果,说句不客气的话,相当于今天结婚,明天就要抱儿子,那除非隔壁老王很早就帮了忙,否则怎么可能?除了急功近利,他的猜疑心还很重,让你上位的时候,好话说尽,信任感十足,可是只要你有一点点失误,他就受不了。比如说陈奇瑜,此人在1634年6月,以五省总督的身份接任剿匪总司令之后,工作干劲很大,智商也在线,把李自成逼进了陕西的车厢峡,这就是一个死地,就像一个大车厢,进去以后,出来的路只有一条。李自成最后没办法,只能投降,陈奇瑜这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居然让50名官兵压着投降的3万多人回原籍,这简直就是开玩笑。李自成刚走出峡谷,就一声吆喝,把50名官兵全杀了,重新造反。发生这种事,一般来说,你最好让陈奇瑜戴罪立功,毕竟他已经很熟悉李自成的打法和习惯了,只要假以时日,平叛李自成也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崇祯觉得不能忍,他的办法是直接把陈奇瑜扔进了监狱,换另一个人重新来过。
另一个崇祯经常更换剿匪司令的原因就是因为女真人了。我们说崇祯一直都是两面为敌,自从杀了袁崇焕,关外就没了大将,女真人的攻势急一点的时候,他就需要从国内战场抽调大将去救急,这种事在公元1636年,也就是崇祯九年之后,是更加地严重,为啥?因为女真人升级了。
三
这事儿是这样的,公元1635年,皇太极在打蒙古人的过程中,很意外地得到了一样东西,传说中的传国玉玺。
以前我们说过,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做成的皇帝印章,在五代十国之后,就遗失了,那咋还被皇太极得到了呢?很简单,他得到的这个玉玺是假的。但皇太极当时不知道是假的,他以为朱元璋曾经很遗憾地说过“少传国玺”,也就是大明王朝打败蒙古人占领天下之后,并没有得到传国玉玺。那么,真的玉玺就一定还在蒙古人手里。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这块玉玺,是漠南蒙古各部集体投降之后交上来的,那肯定应该是真的了。
所以,这件事可以概括为,女真人以为他们得到了传国玉玺。那这样一来,就不得了了,皇太极是兴奋异常,拿着假玉玺就琢磨开了,这事儿说明啥?说明俺皇太极就是老天爷派下来的亲儿子啊,要是不当天子,那就是违反天上那个爹老天爷的意思,肯定要当,而且要尽快。就这样,公元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自己也升格做了皇帝,年号是崇德,而且顺带着,他还把女真人的族名改为满洲族,简称满族。所以,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我们就要称呼这群东北人为大清,清朝或者满清了。
皇太极的这次改国名,对于他们自己,意义不小,相当于一次升级。以前努尔哈赤叫自己为后金,明显地带着女真族的民族色彩,很多汉人,蒙古人甚至朝鲜人,对后金这两字都有一点神经过敏,让他们不自觉地想起从前那个制造了靖康耻的大金,现在“大清”这两个字比“后金”就好多了,这就好比当年忽必烈用“大元”这个国名之后,一大批汉人就投降得心安理得一样。
大清成立的第二年,皇太极就彻底打垮了朝鲜半岛上所有拥护明朝的势力,让整个朝鲜成为了大清的藩属国。这一下,女真人全体自信心爆棚,觉得俺们就是天命所在,颇有点儿后来美国人开发西部那时候的“显然天命”劲头。
不过客观地说,这时候的天下形势确实是向着有利于满清的方向发展,蒙古人怂了,毛文龙没了,朝鲜也降了,唯一剩下的对手大明,内部还是一个乱摊子,民变如火如荼。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咋办?那当然是上去给对手添一把柴火,让民变烧得旺旺的,最好慢慢烧死你,省得我动手了。
皇太极的办法就是不仅骚扰关宁锦防线,而且还多次绕过防线,杀入明朝内地,他们的策略极其高明,从来不以占地为目的,就是杀人和抢劫,让你们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然后起来,反对你们的政权,我们看热闹。就拿1636年清军第三次入塞来说,清朝大将阿济格的军队一共56战,全都胜利,这样的战绩你说让他占领几个大城市,那绝对没问题。可是,阿济格俘获大量的人畜财物之后,慢悠悠地回大东北去了,史书上说“艳服乘骑,奏乐凯归”,也就是吹吹打打,穿得像新郎官一样往回走,更过分的是,他们还写了无数个“各官免送”的木牌子,用来羞辱明朝。
当时的宣大总督梁廷栋与兵部尚书张凤翼既不敢和清军死战,也不敢向崇祯报告,自己也知道死罪难逃,天天服食中医里的泻药大黄,干啥?以求拉肚子把自己拉死。
所以,崇祯经常调换将领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没办法,清军来了,他必须调集能打的将领和部队去应急,清军走了,农民军就是重点了,将领还要调回来。
那么,他有办法改变这种两面作战的局面吗?在明朝的一些官员看来,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剿匪司令杨嗣昌多次和崇祯皇帝说过一句话,叫做“安内方可攘外”,就是对外妥协,对内斗争,一句话,和女真人议和,拍死国内的农民起义军。
崇祯自己当然也很清楚,这也许是一个没有办法之中的好办法,他也多次想和女真人议和。可是当时明朝士大夫们,尤其是那些信奉东林党人思想的知识分子们,对于议和这件事简直就是深恶痛绝,堂堂大明朝,怎么能向夷狄妥协呢?比如说公元1638年,女真人第四次毁长城入关,进来烧杀抢掠,杨嗣昌又一次建议议和,可是遭到了满朝文武,尤其是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昇的激烈反对,这哥们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其他的命令我一概不服从。结果是卢象昇战死沙场,清兵肆无忌惮在内地抢了一圈,回到了山海关之外,又开始猛烈攻击关宁锦防线,弄得崇祯只好又把孙传庭和洪承畴调到辽东,防范清军。
不过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就算没有满腔“正义”的东林党人阻挠,你内部统一了意见,去和皇太极议和,女真人会答应吗?
我的看法是答应可能会答应,只不过一定会狮子大开口,索要的财物和地盘让崇祯疼死不说,事后能不能遵守都不一定。有一句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女真人想打你了,随时都可以撕毁协议,理由满地都是。所以,对于现在有些人说的,如果那时候和满清议和了,大明就会多存活很长时间的看法,我是不赞同的,因为你没有实力的情况下,你的命运,并不取决于你,而是要看对手的态度。而大清朝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随后的多尔衮,都是绝对的雄才大略之辈,他们不会被一纸协议限制住,该打你绝不会手软。
顺便说一句,这事儿和今天某大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一样的,它绝对不会因为你的态度调整对你的策略,而只会根据双方实力,自身目标和利益制定对你的政策,想当年北京机场还刷写着“打倒美帝国主义”,尼克松同学还不是笑呵呵地走下飞机,和你握手?
四
言归正传,1638年满清的第四次入关,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成功的,为啥?因为正是这次的入关骚扰,让本来已经陷入低谷的农民起义军满血复活,已经投降了的张献忠重新反叛,李自成在前一年被打得只剩下了18个人,逃进了商洛山,这时候也大摇大摆地带着几千名重新招募的山民走出山沟沟,向河南挺进。
随后,趁着1640年河南大旱,李自成到处抢劫富绅大户和政府的粮食,开仓而赈饥民,史书上说“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提出了那句后世著名的口号,“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已经饿得快疯了的老百姓是没有时间思索“不纳粮”这事是不是符合逻辑的,火烧眉毛,只顾眼前了,谁给他们粮食吃,他们就跟谁走,李自成就这样壮大起来。
随后,正在追捕张献忠的杨嗣昌病死,借此机会,张献忠一个华丽转身,攻克襄阳,杀死襄王朱翊铭,李自成也紧跟着打下洛阳,把福王朱常洵杀了,并且把他的肉和鹿肉混合在一起,美其名曰“福禄宴”,和农民军将领美美吃了一顿,吃完了一抹嘴,把自己改名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继续东进。
国内如此,洪承畴和孙传庭镇守的北方应该好一点吧?可惜,更差。
公元1641年,大清和大明这一对冤家在松山和锦州附近爆发了清朝入关之前的最后总决战,“松锦大战”。双方一共投入的总兵力接近50万,明朝20万,大清是全国满、蒙、汉所有军队全部出动,一共24万。
战争的开始,皇太极还是老招数,围点打援,派出了13万人的豪华军团围住了祖大寿镇守的锦州。按照关宁锦防线的构想,在锦州明显抵挡不住的情况下,应该去救,否则,你丢了锦州,整个防线就毫无意义了,于是,洪承畴从山海关出发,也带了13万人去救锦州。
我们说所谓的围点打援,其实就是逼着对方进行战略决战,皇太极等的也是这一刻,他随即带上正黄镶黄两旗最精锐的女真部队,在松山和锦州之间围住了洪承畴。最后大明军队既打不过女真人,也突围不成,全军覆没,洪承畴也成了俘虏,被押到了盛京,也就是沈阳。
一年之后,锦州城里的祖大寿弹尽粮绝,还没有外援,也开城投降了清朝,松锦大战落幕,这一战之后,明朝山海关之外只剩一座孤城宁远,可以说花费了无数金钱的关宁锦防线就此谢幕,关外再无能力和大清做任何战争。
不过呢,这一战之后的三件小事却值得说一说。第一件就是洪承畴被抓到沈阳之后,本来是铁骨铮铮地要绝食而死,可是皇太极极力想招降他,什么黄金、古玩、美女各种东西,应有尽有,甚至还派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女人庄妃,带着她亲手煲好的鸡汤去看洪承畴,庄妃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洪老头儿虽然感动,但还是摇头说俺不降。
皇太极一看异族美女不行,就开始瞎琢磨,难道这家伙喜欢男人?于是又派了一名汉族男人,去和洪承畴聊天,谈天说地,结果没想到,最后还真就行了,这个汉人的名字是范文程。
范文程这个人的祖先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和爱国者范仲淹,你要是说,那咋还给女真人做事呢?这不是辱没祖宗了吗?这事儿吧,要看你怎么看。老范的祖先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就被贬到了大东北,家族在那儿已经两百多年了,范文程更是从小就在沈阳长大,对于汉人和女真人之间的界限,他不是模糊,是根本就没有,都是一家人,还分啥汉人女真?而且他一天明朝的官也没做过,也没领过明朝政府一分钱工资。此人在21岁的时候,就投奔了努尔哈赤,兢兢业业地为大清朝贡献了一辈子,被称为满清“文官之首”,这样一个人,别说能不能定义为汉奸,其实你都很难说他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
无论如何,范文程被皇太极选中,去试探洪承畴。两个人在监狱炕头上对坐闲聊的时候,房子上面啪啦掉下来一块土,砸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赶紧伸手把衣服拍打干净。
老范当时没作声,但回去就对皇太极说了,放心吧,老洪这个人,早晚投降,连一件衣服他都这么爱惜,哪里舍得死呢?果然,皇太极随后召见洪承畴,把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刚给老洪披上,洪承畴就跪倒了,说您太仁义了,俺服了,投降,现在就投。
于是乎,明末相当能打的洪承畴洪大人投降了清朝,据说崇祯皇帝开始以为老洪殉国了,很是伤心了一番,还设好了祭坛,准备好好地超度一下,结果拜祭到一半的时候,听说咋地,投降了?只能心灰意懒地撤了。
松锦大战的第二件可说之事,就是祖大寿在投降之后,给自己的一个外甥写了一封信,劝他跟着自己一起投降。他这个外甥当时带兵镇守在大明关外的最后一座孤城,宁远城,结果是人家没搭理他这个舅舅,表示自己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坚守宁远城,誓死不降。这个立场坚定,个性分明的爱国将领,就是时年29岁的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吴大人。
吴三桂1612年出生在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老爹是当时的锦州总兵吴襄,舅舅就是祖大寿,可谓是妥妥的官二代。这哥们从小就以两件事闻名辽东,“少英挺,善骑射”,也就是小伙子长得特别帅,特别精神,打仗特别勇猛。18岁那年,他老爹吴襄带着500名士兵在锦州城周围巡逻,结果被皇太极的几万大军重重包围,祖大寿说城里兵太少了,救不了了,没啥大不了的,我再给我姐找一个老公好了。但吴三桂觉得,你换一个姐夫无所谓,可是我就要换一个后爹,那咋地他都不如亲爹好。于是,这个小伙子带着20多名家丁,冲出城去,来去如风,居然把吴襄给救了回来。皇太极在外围观战,当时就感慨了一句,“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我要是得到了吴三桂,那天下可都是我的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松锦大战明朝失利,洪承畴、祖大寿这些高级将领全都投降之后,一个人带领剩下的关宁铁骑,坚守在宁远,那时候的吴三桂,也算是英雄了得。
五
第三件发生在松锦大战之后的事情,就是皇太极在这一战里,因为带病指挥,病情加重,拖延了两年之后,1643年,驾崩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
这个沈阳故宫是努尔哈赤1625年把沈阳定为首都之后修的,后来皇太极又大加改造,在1637年才算是建好。皇太极在这个特大的新房子里也没住几天,经常出去打仗,但死在这里面,也算是在家里寿终正寝,还是值得欣慰的。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皇太极是猝死,甚至还有人说是他弟弟多尔衮下的黑手,金庸老先生在《碧血剑》里把这件事演绎到了极致,说的是活灵活现。
实际上,这有一半是瞎扯,皇太极是猝死不假,可是你说他是别人下的黑手,却没有任何证据,而且《清太宗实录》里对于皇太极生命的最后两年,多次使用“圣躬违和”这样的词语,还有陷入昏迷的记录,他的死是意外,但其实也不是意外,五十二岁的人,久病,身体不好,1643年9月21日这天晚上,不知道做了点儿什么运动,10点钟的时候就挂了,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大清事实上的开国皇帝皇太极翘了辫子,而且也和他爹努尔哈赤一样不靠谱,临死之前没有指定自己的继承人。
满清皇位的竞争马上就在两个人中间展开,第一位是皇太极的同父同母弟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亲王这顶帽子我们前面说过,那是女真人里面最高一级的爵位,多尔衮能得到这个爵位说明他军功和实力都很强,事实上就是,他当时手里握着正白、镶白两旗近20000人的八旗兵,占所有八旗兵的三分之一,而且还有他亲弟弟和硕豫亲王多铎的全力支持,实力确实不弱。
比起另一位,多尔衮却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因为那是皇太极的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豪格除了自己手里的正蓝旗,还继承了父亲的正黄、镶黄两旗,军事实力不比多尔衮差,同时他还获得了很多文武大臣的支持,这里面就有手握正红、镶红两旗的和硕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还有掌握镶蓝旗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当作亲生儿子养大的大侄子。
现在你要注意一下了,上面说的这五个人,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再加上一个承泽亲王硕塞,就是大清开国六亲王。这几个家伙还有另一个民间的称呼,叫做铁帽子王。为啥用这个词汇称呼他们,帽子上有没有颜色?这些问题我们下集再聊。
明朝抗金不成功,就是因为不团结。近代抗日成功,就是因为团结
2狗屎 回复 @2狗屎: 李自成人生坎坷啊
皇太极和多尔衮不是同母吧
这脾气和我一样,崇祯。。。
2狗屎 回复 @墨眉无锋似剑非攻: 着急吗?哈哈哈……
相信我,博主和司马南一丘之貉
看来每个皇朝的倒台都是一样的
农民起义军都是屠夫
王莫莉 回复 @seasonsea_7z: ???
多尔衮和皇太极应该是同父异母吧
我们一起加油努力的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努力吧!你们也可以😌!你是什么🤔!你说你不
车厢峡的事,灰熊猫专门花了很长篇幅在伐清的书里证明这件事情完全是陈琦瑜编出来骗鬼的,这样看起来,崇祯把他关起来也很正常
枫落白衣 回复 @绯雨闲丸2000: 是的,不仅是我们,就是日本人也有质疑这件事的(《中国大盗贼──成王败寇的潜规》),但在现在没有最后结论的前提下,我采用了暂时相信它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