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59. 张居正改革

中国历史真相 | 159. 张居正改革

00:00
28:12

本期内容:

1. 张居正改革之考成法、一条鞭法的内容和成果?

2. 戚家军有多牛?

3. 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清算?这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后果?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1572年,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个9岁的小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他26岁的老娘李贵妃随即披上尊号慈圣皇太后,和正牌的陈皇太后并列。这俩女人也许在老公活着的时候争风吃醋,现在老公死了,却是出奇地团结,她们的策略很简单,对内严格教育自己的儿子明神宗朱翊钧,对外就依靠太监冯保和已经成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同时让朱翊钧称呼张居正为老师,开口就是“元辅张先生”。


我们前面就说过,张居正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有抱负的,想为国家和黎民百姓做点儿事情的人。早在五年以前,他就给当时的隆庆皇帝上过一个奏章,叫做《陈六事疏》,明确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概括起来,就是“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每一条,张居正都详详细细地说了为啥要这么做,以及怎么去做,可以说是相当地中肯,可惜的是,当时的隆庆皇帝朱载坖面对这份奏章,只批了三个字,“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我们的张大帅哥掌握了帝国的最高权力,那你猜他要干啥?就是两个字,改革。


                           一


概括一下张居正的《陈六事疏》,核心思想其实是八个字,整饬吏治,富国强民。所以,他改革的第一炮就轰向了整个官僚集团。公元1573年六月,“考成法”公布。所谓考成法,就是六部和都察院把下面各级官员应该办的事情设定好期限,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留在六部,一本送到六科给事中手里,最后一本放到内阁,然后由六部监督下面的官员,六科监督六部,内阁再监督六科,从而形成了一种层层监督的机制。实践证明,这是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案,可以说既打击了官僚集团,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也挖掘了一批干实事的官员,比如说后面要出场的辽东大将李成梁,就是这时候被发现的人才。


在考成法实施几年之后,张居正看准时机,推出了“清丈土地”的措施。我们说历朝历代,到了一定的时候,只要出了一个稍微有点儿常识的君主或者宰相,都会实行类似的政策,针对的,就是民间土地兼并的情况。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只要社会是和平发展的,最终财富必将流向少数人手里,在今天就是人民币,在古代,那就是土地,但历朝历代,能够解决这种财富兼并的却也是很少,为啥?四个字,吏治不严。皇帝老子和宰相大人都不可能自己动手去量土地,下面的官员如果和大地主大乡绅勾结在一起,你量谁去?


但我们刚刚说过,张居正的第一项改革是“考成法”,此时此刻,因为这项吏治改革,官员们正为了头上的乌纱帽,而拼命保业绩,量起土地来就比较卖命。就这样,三年之后,这项任务完成,全国土地新增140余万顷,比起十年前的隆庆时代,更是多出了233万顷,这些都被张居正带人详细地记录在大明王朝的《鱼鳞图册》里,要知道,多出来的这些土地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税收。


                            二


于是,张居正的最后一项政策顺势出炉,那就是在全国推行鼎鼎大名的“一条鞭法”。实际上,这个玩意也不神奇,它很容易就能说清楚。


在古代社会,一般来说,农民交税要交实物,除了交东西,还要服徭役,也就是免费给政府干活。比如唐朝的那个租庸调制,就是每年每个农民交小米2石,叫做“租”;绢2丈和棉3两,为“调”;成年男子服役20天,你要是不去,就每天交粗布3.6尺,这叫做“庸”,合起来称为“租庸调”。这种小米白面烂布头各种物品一起收,同时还要计算服役日期的税收系统相当地复杂,可是历朝历代也没办法,因为古代的货币系统一直都不发达,底层老百姓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物易物,对他们来说,交实物比交钱要容易的多。


现在来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简单了,那就是以后米、面、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用交了,也不需要给政府免费做工了,咱们只交一样东西,那就是银子,也就是白银。


这个方法既不是张居正提出来的,也不是他命名的,早在嘉靖年间,内阁首辅桂萼就提出了这个主张,并且在一些省份实行,效果还相当地不错,御史傅汉臣总结了一下,命名为“一条鞭法”。但从嘉靖到隆庆,再到万历,它实行得很缓慢,因为这个政策依赖三件事,第一就是下面的官吏要比较能干;其次,田地的所属要明确清晰,否则你那个鞭子就算不准,只能乱抽一气;最后一点很重要,要有足够的货币,也就是白银。


前两件事恰恰是张居正前两项改革的目的所在,已经不是问题了。而第三条,要有足够的货币,一直都是困扰中国历朝历代的难题,伟大的唐朝就曾经做过尝试,那时候叫两税法,可是最后却只能不了了之,没有足够的货币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但这件事,在张居正改革的时候,却不是个事儿了,为啥?因为这时候大明王朝民间的白银突然多了起来。


我们说中国的钱币历史其实很简单,商朝是贝壳,周朝是布币,春秋战国啥都有,秦朝开始就是铜钱,一直使用到元朝,纸币正式发行。想当年马可波罗在监狱里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吹嘘最多的,就是大元朝的钞票,一堆纸片子可以娶一个大闺女,那时候欧洲人还真没见过,钞票要在四百年后,才出现在欧洲。


大明王朝开始的时候,朱元璋也是发行大明宝钞,为了捍卫这套纯法币的货币体系,一开始,大明王朝是禁止金银流通的,贵金属一律不好使,必须使用纸币。可是老朱和他的子孙们不太会玩,最后掉了链子,没钱了就印,刹不住车,六十年之后,大明宝钞贬值了1000多倍,那没办法,民间就开始纷纷使用铜钱和银子来代替大明宝钞。


也就在这个时候,欧洲那些家伙在美洲发现了银矿,这些人在和沿海一带中国人走私的时候,就纷纷拿出这玩意,说用这个换你们的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换不换?中国人认识这玩意,这不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吗?于是纷纷点头,换。


随着前面说的“隆庆开关”,大家可以和洋人光明正大地做生意了,大量的白银以极快的速度流入了中国,很快地,大家纷纷抛弃铜钱和大明宝钞,开始使用银子了。流行到什么程度呢?据外国传教士记载,那时候,江南地区的任何一个人,甚至儿童,身上都带着一把大铁剪刀,和一个蜡盒,买什么东西,直接从口袋里拿出一块银子,几钱银子的商品,一剪子下去,基本没啥误差,剪下来的碎末,可以收集到蜡盒里,到一定分量了,融化蜡盒,银子就又回来了。商行里的学徒,只要学上几个月,任何一个银块,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就知道成色好坏,误差可以控制在千分之几。


就在这种白银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张居正以白银为单位的“一条鞭法”得以顺利实施。到了1582年,大明王朝太仓库银达到七八百万两,而存粮可以供政府使用十年以上,对比一下嘉靖时候的“家家干净”,实实在在地发了大财。


可是我们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当政府默认了白银是流通货币之后,实际上等于是创造出了另一个皇帝,也就是白银,此后白银的多少,就可以主宰这个国家了,后来明朝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没办法控制市场上的白银,货币失控,导致整个国家财政崩溃,这是后话了。

                            


除了经济政治,张居正不为人所知的还有军事改革,他的政策是“外示羁縻、内修守备”,啥意思?就是对外开放,积极友好地和所有少数民族往来,同时内部加强武备,让那些野蛮人看到俺们肌肉很厚,大腿很粗。


对他的这一政策执行得最好的,就是镇守北方的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的祖上是跟着明朝创始者朱元璋打天下的,但是命不好,还没等全国解放呢,就牺牲了,老朱也挺惋惜,说你们老戚家从此就世袭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官并不大,一个卫5600人,佥事就是副职,你可以认为是旅长或副师长一级的。


戚继光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长大之后,考中了武举人,1533年,他被任命为山东都指挥佥事,这就相当于副军长或者师长了,比他祖先更有出息了。1555年,他被调往浙江,受到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的赏识,升职为参将。


前面说过,自从明朝砍了最大走私犯王直的脑袋之后,中国沿海一带就开始海盗横行,这些海盗在明朝人的嘴里,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倭寇。1555年,正是倭寇疯狂烧杀抢掠的时候,而浙江也是倭寇折腾得最厉害的地方,戚继光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要面对这些极其凶残的海陆两栖强盗。


很快地,戚继光就发现,靠着现有的明朝士兵对付倭寇就是扯淡,这些老爷兵平时根本也不训练,倭寇来了就跑,打敌人不行,祸害老百姓一个顶三个。于是,他跑到义乌乡下,招募了很多小伙子,并且创造了一种叫做“鸳鸯阵”的战术,这是一个以12人为一组作战小分队的阵法,小队里结合了不同的兵种,长短兵器都有,甚至在这12人中,还有一个人是不打仗的,扛着一口大黑锅,专门负责大家饮食的头兵。以这三千名义乌农村的男孩子为班底,戚继光创建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戚家军。


戚家军牛掰到什么程度呢?这支军队成立之后,转战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一次败仗也没打过,到了1567年,彻底肃清了福建沿海的倭寇,可谓是战功赫赫。


1568年,戚继光被调到北方,担任蓟州总兵,负责北方的防务。开始的时候,戚继光是想打出去的,也就是向北进攻蒙古,但在张居正的劝说之下,他接受了张居正的军事和外交政策,并且是坚决执行,也就是训练一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但是不主动出击,核心是为对外贸保驾护航。


这期间蒙古人曾经试图攻打过明朝一次,让戚大将军一顿胖揍,撵了回去,从此之后,只要戚继光在蓟州总兵的位置上坐着,蒙古人就没再来过,大明王朝在他镇守北方的14年里,风平浪静,边境无事,此人的功劳很大。


戚继光最后职位是明王朝军队的最高官衔,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但这哥们的结局并不美好,为啥?要解释他的结局,必须先把张居正的故事讲完。

                        四


在各种改革措施得到成功之后,张居正又提出了“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这是一句农商并举的口号,也就是张居正的下一个目标是让帝国的商业更加发达,至少,要达到和农业一样的地位。


不过可惜得很,老天爷觉得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人间不值得,老张啊,你还是早点回来和我聊天吧。公元1582年7月9日,大明王朝的太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享年58岁。


我们比较一下北宋王安石的改革和张居正的改革,就不难看出,差异就在于“循序渐进,顺势而为”这八个字。首先张居正是在得到了两宫皇太后,小皇帝,满朝文武大臣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成为内阁首辅之后,进行的官吏考成法改革。随后,又是在考成法相当成熟之后,开始了丈量田亩,最后是在前面两项都成功之后,才开始大力推广一条鞭法为政府创收,这还是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积累之下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每一步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而想想当年的王安石王老爷子,那确实是太猴急了一点儿。


就在张居正去世的六个月之后,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司礼监太监冯保十二大罪状,万历皇帝朱翊钧马上动手,把冯保抄家之后,赶到南京孝陵去种菜了。随后,这位叫做李植的御史再接再厉,联合了很多御史和宦官,一起弹劾刚死了的张居正,罪名有“贪滥僭奢,招权树党”“交结恣横”等等,朱翊钧的批示是,“姑贷不究,以全终始”,啥意思?这八个字非常明显,等于是朱翊钧抛弃了他的老师张居正,说那家伙就是一个大坏蛋,只不过俺宽宏大量,不追究了。

可是,这事儿还没完,一年多之后,1583年正月,又有大臣弹劾张居正,这一次的罪名是当年老张的两个儿子都在科举考试里面金榜题名,他有走后门的嫌疑。并且说,张居正曾经诬陷辽王朱宪㸅,朱宪㸅的老婆还千里迢迢地赶到了京城,在皇帝面前哭诉说,以前俺们辽王府里可有钱了,但是现在就是穷光蛋了,都被张居正这个贪污犯拿走了。


实际上,张居正的孩子能中进士,还真不一定是考官开了绿灯,接任张居正的内阁首辅就上书说“士论所嫉,谤议失实”,也就是那些家伙就是妒忌人家老张家孩子学习好,纯属污蔑。再说辽王朱宪㸅被抄家,废为庶人,这事儿虽然是张居正弹劾所致,但那是14年前朱翊钧的爹朱载坖刚刚上台的事情,别说辽王府有没有钱,即便有,当时在内阁排名垫底的,正在夹着尾巴做人的张居正有没有胆子贪污,那绝对是一个问题,更别说抢夺整个家产了。


可是万历皇帝仿佛等的就是这一刻,他先是把张居正的儿子们“都教革了职为民”,然后命令“籍其家”,把张大政治家的家给抄了。想当年抄严嵩严老爷子家的时候,嘉靖皇帝可是得到了白银200多万两,那时候的大明王朝可远远没有现在富足,现在抄张居正的家,怎么地还不弄个几百万两,可是事实差距挺大,在张居正家里,只抄出了10多万两白银,加上两个儿子家里的,合在一起是27万多两,差得有点儿多。那咋办?严刑逼供,加上封门不让出门,不给吃的,就是逼问一句话,银子都藏哪里了?结果是张家17口人活活饿死,其中三个还是婴儿,大儿子张敬修写下了“活阎王”三个字之后,上吊自杀,二儿子张嗣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也没死,最后被发配边疆。


那么,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张居正为何死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或者说幕后黑手是谁?其实,答案一点儿都不像是今天很多人讨论的那样复杂,就是一个人,明神宗朱翊钧。


这事儿从极力弹劾张居正的三个人后来的发展轨迹就知道了,江西道御史李植事后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山东道御史江东之左迁为光禄寺少卿,云南道御史羊可立升任为尚宝司少卿,全都从巡查地方的小官摇身一变成了九卿一样的人物,这当然是论功行赏。那么,为什么朱翊钧要这样对待张居正?


首先我们就要来问一句,朱翊钧最讨厌的,最恨的,最忌惮的人是谁?在我来看,都是一个人,那就是司礼监太监冯保。为啥?我们先来看一件事,说在朱翊钧十七岁的时候,晚上和太监一同游玩,喝醉了调戏宫女,并且拔出剑来要砍死一名小太监。这个行为被冯保汇报给了皇帝他妈李老太太。李太后当即把张居正叫了进来,两个人当面叱责朱翊钧,“天下大器岂独尔可承耶”,你以为你是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然后又是让朱翊钧在慈宁宫之外跪了几个小时,又是让他起草‘罪己诏’,向全天下承认,俺昨晚喝多了,违反了治安处罚条例,调戏小宫女了,俺错了。


我们说十几岁的朱翊钧对他妈可能没招,对张居正当时也只是有点儿恨,可是对冯保,这个告密的,绝对是苦大仇深地恨。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冯保在后宫里一直都是太后和皇帝老师张居正的眼线,朱翊钧的一举一动都被他汇报给那两位,所以,当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看到有人状告冯保,乐得大叫了一句,“吾待此疏久矣”,终于等到这一天。


可是这时候的朱翊钧还没想到要清算张居正,所以才有上面的“姑贷不究”的批语,那么,是什么让他两年之后又决定整张居正呢?我个人觉得,是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偶像的逐渐坍塌,张居正无疑是少年时期朱翊钧的老师和偶像,《明史》里有很多处都记录了小时候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崇拜和言听计从,而张居正每次出现在朱翊钧面前,都是一副道德模范的模样,教育少年天子要节俭,要勤政,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甚至为了节约,把小皇帝晚上的课程改到了白天,就为了节省几个灯火钱。


可是张居正老先生自己却是一个生活奢靡的家伙,上面我们说他被抄家抄出来的钱不是特别多,但是那完全没算他的无数房产,别墅,还有姬妾成群,酒池肉林的生活。他老爹死了之后,回家埋葬父亲的时候,坐的轿子是32个人抬着的,里面有卧室会客室厨房和厕所。轿子这玩意属于古时候的‘政府公车’,朱元璋有明确规定,官员最多可以乘坐4个人抬的轿子,超过了,都察院这个明朝纪委就要介入了,可是张居正当年权威赫赫,谁敢查他?


那么,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朱翊钧不知道他老师生活腐败,私生活糜烂吗?实事求是地讲,还真不一定知道,为啥?一是张居正权势很大,在大多数人都是贪官的情况下,用生活奢靡这个罪名告不倒他,反而可能受打击报复;第二个就是张的盟友冯保在宫中权势熏天,皇帝自然听不到张居正的负面新闻。那为什么现在皇帝就听到了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张居正生前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


他得罪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反对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的大地主和大官绅们,这些家伙可都是在朝廷里有代理人的,毕竟家里有钱当官就比较容易,这些因为张居正改革而利益受损的家伙,时刻都想着反攻倒算,替自己家族把利益挣回来;


第二类痛恨张居正的人,就是朝廷里的那些“正直”的士大夫们,除了生活奢华,他们对张居正的痛恨还来自于一件很特殊的事情,那就是“夺情”事件。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规矩,他应该回家守孝,但当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张大官人完全知道,这倒霉老爹死的不是时候,只要他一离京,改革肯定是完犊子了,而且2年多之后他再回来,首辅的位置肯定也没了。所以,万历皇帝下了一道夺情诏书,就是夺去张居正的父子之情,让他留在京城戴孝办公。


当时很多大臣都认为,这其实就是老张自编自导的一场戏,你别看张居正贪污受贿没人弹劾,但涉及到儒家根本的礼仪大事,爹死了居然不回家服丧,知识分子们马上就来了精神,于是乎,那一年,就有无数官员争先恐后弹劾张居正,万历皇帝和老张也没客气,打的打,贬的贬,最惨的就是一个叫做邹元标的新科进士,被打断了一条腿,终身残疾,永不录用。


这个“夺情”事件让张居正从此之后被彻底孤立了,大多数大臣虽然按照他改革的指挥棒去做事,但心里面对他充满了愤恨。


现在张居正死了,冯保也倒台了,这些人憋在心里的怨气自然就要发泄出来,可以这样说,张居正死后这两年,万历皇帝收到张居正品行不好的上书,用车载斗量来形容,都不过分。朱翊钧是越看越气愤,你个老张,忽悠我要如何如何,自己却那样那样,简直是白脸大奸臣。


而且,宫中还时不时有流言说,张居正和李太后,也就是万历的亲娘有一腿,生活腐败不说,你还要那个啥我妈?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对张居正进行清算,可以说是早晚的事儿,有了辽王这件事作为引子,那这把火一点就着,也就不奇怪了。


就这样,张居正死后两年,一切荣誉头衔都被剥夺,诺大的一个张家,转瞬之间土崩瓦解,落得一个和霍光差不多的下场,不同的只是,张居正死后,他的家人可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更可惜的是,万历皇帝在清算了冯保和张居正的同时,在保守派和利益集团的忽悠下,还废除了考成法,张大改革家的很多政策也都停止了,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一条鞭法,因为朱翊钧认为一条鞭法给他弄来了大量的银子。可是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没有了考成法等一系列措施的保驾护航,一条鞭法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摆设,政府收不上来钱,老百姓的日子也更加贫困。


据说,那个被张居正赶回了家,当时还吃糠咽菜的海瑞,听到张居正被清算,深思良久,说了这样一句话,“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海青天的意思是张居正对国家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是有大功的,只是不善于修身和齐家。


其实,几百年以来,大多数人对于张居正的改革是认可的,梁启超和柏杨都提出过中国六大政治家的概念,梁启超的版本是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而柏杨的版本是把李德裕换成五胡十六国的王猛,但无论谁的版本,张居正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大政治家,愿他安息。


现在可以说说戚继光的结局了,他最大的靠山就是张居正,现在老张完了,老戚自然也不能幸免,最后以向张居正行贿的罪名被革职。我们说也许戚继光给张居正送过钱是真的,但他自己一贫如洗,也是真的,晚年的戚继光连医药费都付不起,最后贫病交加而死,终年60岁。


就在老张家被抄家之后的第三年,1586年,发生了两件小事,第一件是这一年的正月初五,朱翊钧最喜欢的女人郑贵妃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做朱常洵。第二件事发生在同年的九月十八,这一天朱翊钧忽然说自己“头昏眼黑,力乏不兴”,身体不好,要请假,然后取消了早朝。

你若是问,就这么两件小事,还值得说吗?实话告诉你,它们可太值得一说了,为啥?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82900249

    所有专辑都喜欢

  • 听友90968700

    为何没听到老师讲唐顺之?

    枫落白衣 回复 @听友90968700: 很牛,很正,但我个人认为对历史没有大的影响,或者说历史节点上看不到他,就省略了

  • 119807927

    棒棒哒,好像缺151~153集

  • 王俊檀艺风尚

    严师出高徒,对于张居正这个老师来说,学生万历却是个例外。张居正生前或许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呕心沥血培养出来的学生,竟是自己的掘墓人…天理未必公道啊!

    捕鱼翁 回复 @王俊檀艺风尚: 張居正對萬曆皇帝太不近人情,太苛刻。張居正自己也沒有以身作則。

  • 三丫家的丫

    张居正被梁启超称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 BOOMinG

    万历是真的惨,被某些人刨坟掘尸一把火烧成灰

  • 董大ye

    来了

  • Callme二宝

    老师加油

  • AI牛翠山

    主播讲的太好了,久远的历史常常听不下去,这样讲谁都听得懂

  • 路过喧哗

    神一样的万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