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罗马史01 | 刘津瑜:我们为什么学罗马史

【试听】罗马史01 | 刘津瑜:我们为什么学罗马史

00:00
15:19



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作为一名罗马史的研究者和从事古代拉丁语文学翻译的译者,非常高兴在这里讲述罗马史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罗马史?原因很多,今后在这个罗马史系列中会慢慢谈到。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罗马历史枝繁叶茂,在巨大的范围内、在长时段中影响非常深远。


可以说不了解罗马史,就无法透彻地了解西方历史,无法吃透地中海世界语言文化、政治思想和法律观念的渊源。我们今天所用的“共和国”这个词,英文中的republic,就来自于拉丁语的res publica,本意是公共的东西、公共的事务。


罗马史远不仅仅是罗马城的历史,也不是哪一个特定国家的早期历史。那么罗马史所覆盖的范围有多广呢?无论从时间或空间来说,都是极广的。


从时间上来说,公元前14世纪帕拉丁山谷,也就是罗马城的发源地,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罗马城的雏形可能是在公元前八世纪行成的。一千年之后,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


至于罗马史的下限,就是说罗马历史到什么时候为止,说法非常多。以前,大家习惯用“衰落和灭亡”这样的框架来看待后期罗马帝国史,但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角度或者预设。


这种角度,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于大家会去努力寻找衰落的踪迹,或者把什么都看成衰落的迹象,而忽视社会的其他方方面面或者其他的解释。所以说,所谓罗马史的下限,要看采用的是什么视角、什么标准。


有学者认为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西部不再有皇帝,那么西罗马的历史就终结了;有的认为下限可以划在6世纪,东罗马帝国失去意大利;


也有人把8世纪西欧的割据和蛮族王国的强大看做罗马消亡的表征;还有学者把1453年看做罗马最后的终结,那一年东罗马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


如果换个角度,用基督教的最终兴起和基督教国家的发展作为后期罗马史的核心,那么我们可能会更多地会关注社会的转型,而不是所谓罗马的衰落与灭亡。


如果从罗马法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罗马法真正的法典化,那都是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事情了,到六世纪达到一个高峰。无论是哪种说法,罗马史都是超越千年的历史。


从空间上来说,古罗马涉及欧洲大部分地区、西亚以及北非。从公元前31年起,地中海就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人把它叫做我们的海。那么我们用的罗马还有罗马人这两个概念,它们到底指什么呢?它们所指的范围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那么罗马在历史上是不是一出场就特别地亮眼呢?应该说并不是的。罗马城最初起源于亚平宁半岛中部拉丁姆地区台伯河边,他们是说拉丁语的,但是起初拉丁语在整个亚平宁半岛覆盖的区域非常有限。


台伯河(来自百度图片)


台伯河地理位置(来自百度图片)


拉丁姆以北有发达的伊达拉里亚人,他们说伊达拉里亚语;再往北有说利古里亚语和凯尔特语的族群;亚平宁中部山区是萨莫奈人的地界,他们说奥斯坎语;公元前8世纪以后,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希腊移民点增多,希腊语和希腊物质文化在南部扩散,那里成为大希腊Magna Graecia)。


而罗马的近邻还有许多规模不算大的族群和语言。


所以,罗马在早期发展史中,面临的是一个语言、文化、族群环境丰富而复杂的亚平宁半岛


然而,随着罗马的扩张与征服,这些语言,除了希腊语之外,逐渐失去了它们的地位和文化意义。原先的伏尔细人、伊达拉里亚人、萨莫奈人等等,残留下来的最终都成了罗马人。被纳入“罗马人”这个大概念的后来还有地中海的许多其他族群。


直到今天,散落各处的罗马废墟还在继续介入我们的视野,提醒我们罗马人当年走了有多远。


比如,在英国的巴斯,我们还能看到罗马时代的浴场;在奥地利,还有很多罗马军营的遗址;在西班牙,有罗马留下的水道(引水渠);在土耳其,有大量罗马时代的马赛克(镶嵌画);甚至在雅典,我们通常只把雅典看做一座希腊城市,但它在罗马帝国时代也很繁荣,现在在雅典城里醒目的位置,我们还能看到罗马皇帝的拱门。


把地中海世界变成罗马帝国,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常常也是血腥残忍的,期间交织着冲突、流血、媾和、吞并、同化、反向影响,等等。


意大利北部的佩鲁贾(Perugia)保留着不少伊达拉里亚遗迹,就在现代城市的地下。我曾经去那里看过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墙、道路、房屋、墓葬、水库,等等,都相当发达,让我感叹以前的罗马人是怎样击败这样的劲敌的


这个问题,在古代就已经提出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更加热衷罗马的兴亡这个命题,纷纷到罗马史上探究历史兴衰的根源、寻找治国之道和德行典范。


我们所熟系的一些人文学者和启蒙思想家,比如彼得拉克、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伏尔泰、爱德华·吉本等等都非常地熟悉罗马历史。


有人强调罗马体制中的制衡因素,觉得这是罗马能够制胜的法宝;有人强调公民精神、对法律的服从;还有人看到的是军纪的严明。不一而足。


那么罗马是如何发展成一个地中海大帝国的?对罗马人有哪些刻板印象我们可以破除?罗马人自己是如何来描述、审视、管理这个帝国的?生活在罗马世界中的人们究竟是何种体验?如此庞大疆域中的人们如何产生对罗马的认同感?这些以及其他许多问题我们会在罗马史这个系列讲座中一起探讨。


我们先从罗马的起源开始追踪。


对于古代城市而言,罗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不错的。罗马城起源的地方有几座山丘,方便防御,那里有水源、河流交通、离入海口也不远。


古代人选择什么地点建立城市是有讲究的,比如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乌斯(Vitruvius)曾经写过一部《建筑十书》,其中的第一卷第四章就总结了设置城市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首要的原则是要选择健康的地点,应当在高处,要避免与沼泽相邻,等等


罗马人自己对罗马城的选址还是很满意的。罗马的史家李维(逝于公元17年)曾经写过一部《自罗马建城以来史》,其中他借着卡米卢斯(Camillus, 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的一位罗马传奇人物,我们以后还会谈到)之口感叹道:


神与人选择这个地址来建设我们的城市不无道理啊,有无比健康的山丘,有河流,方便把内地的物产运过来;大海离我们不远,足够方便,但又没有近到让我们容易受到海上攻击的威胁。我邦地处意大利的中部,天生就特别适合城市的发展和扩张。


那么罗马城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我们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


大家在各类通史书上可能会看到公元前754753年被列为罗马建城元年。但这个年代只是古罗马人对罗马建城的时间众多推算之一。这个年代有没有考古佐证呢?考古现在还不能够提供定论,但是把公元前8世纪作为罗马的起源时间是可以成立的,至少从目前的考古证据看来。


20世纪,在帕拉丁山上陆续发现了茅屋群,这些房屋一般在15平米左右,相对来说比较简陋。早期的茅屋群外围还有围墙,似乎那时帕拉丁山上有不同的村落,而这些村落逐渐聚集,形成城市。公元前6世纪以后建筑风格发生明显变化,那些比较简陋的茅屋被更牢固、规模更大的建筑所取代。



帕拉丁山上(来自百度图片)


所以说公元前8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可以看做早期罗马历史的两个节点,这一段时间差不过能对得上古代罗马叙事传统中的早期罗马,也就是罗马由“王”所统治的时代,我们一般称为王政时代,这个时代是我们在第三讲和第四讲会详细讨论。


在这里我们也有必要提一下古代社会的纪年方法,他们怎么样来表述时间的?这个其实挺重要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公元前、公元后这种表述法。


我们现在惯用的公元纪年或者西元纪年是源自天主教传统,AD公元(民国时期常译为西元)是拉丁文anno Domini,意思是主(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年。


这个纪年是到6世纪以后才逐渐通行,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某某事件发生公元前某年等等,都是后来换算过来的。这里面就有一个隐藏的问题,我们其实都在用后来的时间观念来理解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述。


那么在古代地中海世界,他们是怎么纪年的呢?罗马人又是怎样来构建罗马城的起源的呢?在下一讲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也非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期待您宝贵的意见。我们会争取回复,特别是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建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刘津瑜_Jinyu

    各位听友好!我是刘津瑜(我的喜马名字后面可能没有标出“主播”)。谢谢大家的留言。我们每一期大约是15-30分钟的内容,每一次我都觉得还有很多很多话没有说。今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再来拜访评论区。我自己的课堂也是互动很高的课堂,所以非常欢迎各位的提问。

    格鲁吉亚绿林好汉科巴 回复 @刘津瑜_Jinyu: 读过老师的《罗马史研究入门》,谢谢老师在喜马的音频节目!

  • 毛毛牛bj

    刘津瑜,美国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89年入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选读历史,1993年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至200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和古典系学习,主攻罗马史。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堡大学的古典系任教。(百度百科) 世界历史大师课的唯一女教授。惊艳! 罗马史,虽然久远,但它绝对是世界历史的重头戏之一,不能不学。 本来计划2020年去意大利旅行的,疫情一来泡汤了。英国巴斯我倒是去过,参观过罗马时期的浴池。据说建于两千多年前,是温泉浴室。放张照片在这里。

    11111111_6a 回复 @毛毛牛bj: 这个场景可能很有名。好像在多个纪录片或电影里出现过。谢谢。

  • 周瑟夫同学

    1.老晏的希腊史和刘老师的罗马史一比,讲的什么玩意... 2.老晏虽然讲的水,但发现他翻译了很多古典政治著作 3.刘老师的声音像极了意大利景点讲解器里的中文配音,好听啊

    文和先生_y6 回复 @周瑟夫同学: 我倒是觉得晏老师能够把专业的学术讲座和科普向的讲座区分的很好,毕竟是科普向的,不把门槛降低会导致受众群体过于狭小,不符合这种科普向讲座的基本逻辑。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之见

  • 刘津瑜_Jinyu

    因为有听友提到拉丁语教材问题,这里顺便贴一下,万一有感兴趣的学友。教材很多,英文教材我用过的包括:Learn to Read Latin(这个目前比较通用;最初是沉重的厚本,后来分成了几个薄一些的本子,教材和练习册分开;语法解释很详尽,习题很多,学生很抗拒);Introduction to Latin (Susan Shelmerdine),这本非常不错,节奏和繁简程度正好,适合速学; 今年采用了Eleanor Dickey, Learn Latin from the Romans (Cambridge, 2018),和以前的拉丁教材切入点和方法都非常不同,比如更侧重古罗马的口语风格colloquia;Wheelock's Latin (从语法教学的角度来说,引入虚拟式太晚;但整体的编排很好,阅读材料也能让初学者尽快接触经典)。

    大梨出奇迹_gh 回复 @刘津瑜_Jinyu: 老师这么热心能在评论区回复 真的一点都没架子 对公众友好

  • Ivy深圳

    惊喜 第一个女教授 语音好听 咬字清晰 兼具科普和学术性

    刘津瑜_Jinyu 回复 @Ivy深圳: 谢谢

  • 听友301664718

    刘津瑜老师,您的拉丁文发音是英语发音啊,不是拉丁文的发音。肯定您的拉丁文是不懂拉丁文的美国人教的。

    听友301664718 回复 @听友301664718: 我说的是你把r按照英语的卷舌读了。拉丁文要发大舌颤音,而且c是不送气音哦,有点像g但声带不颤动。我会古典拉丁文classic Latin和教会拉丁文ecclesiastic Latin这两种。我的入门书是Frederic Wheelock编的教材,美国也是用这个教材居多吧。

  • 李小丹1998

    希望老师能更新的快一点,最好能多讲一些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历史,谢谢刘老师了。谢谢

  • 李小丹1998

    讲的真棒👍

    刘津瑜_Jinyu 回复 @李小丹1998: 谢谢!

  • 13761319bqo

    新春安康。

  • 萍水相逢无定居

    老师为什么没有大事年表

    刘津瑜_Jinyu 回复 @萍水相逢无定居: 谢谢这个建议!会争取添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