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19丨刘津瑜:早期罗马帝国:低成本帝国?

罗马史19丨刘津瑜:早期罗马帝国:低成本帝国?

00:00
27:37




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欢迎大家继续收听罗马史。上一讲我们讲到从奥古斯都开始,罗马进入了一个有皇帝的时代。

 

那个时候,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地区都已经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和许多其他的大帝国一样,这是一个多族群、多语言、各地历史丰富、疆域广大的国家。那么罗马是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管理这样一个大帝国的呢?这一讲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舆论表述非常重要。我们在前面两讲都提到过奥古斯都非常擅长引导舆论,他很能抓得住大家想看到的点。在他还没成为奥古斯都的时候,他就开始为“和平”造势了,把自己的名字和“和平”挂钩。

 

有一大批银币(见下图),背面是和平女神的形象,一只手拿着橄榄枝,象征和平,另一只手拿着所谓的“丰裕之角”,象征富饶繁荣;女神周围刻着“恺撒·神子”,这指的是屋大维或者奥古斯都,而钱币的正面是他自己的头像。



罗马银币,公元前32-29年。图片来源:美国钱币学会数据库编号1944.100.39141


在他成为奥古斯都之后,和平主题广泛地出现在视觉艺术当中,而且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主题,它和很多其他的重要主题比如秩序、丰饶、虔敬打包出现。奥古斯都时代最著名的一个建筑就叫做“和平祭坛”,这是公元前13年由元老院奉献给奥古斯都的,用来举办宗教活动。祭坛不大,整体大约120平方米,但是大理石外墙上的浮雕非常能够体现那个时代的宣传方向。

 

其中有一版浮雕特别值得一提,画面的中间坐着一位女神,她可能象征的是大地母亲、或者是罗马、或者意大利、或者是农业女神,她双手各抱着一个孩子,象征人丁兴旺、丰产;她的两侧是两位风神,表示风调雨顺;画面的下方还有庄稼和牛羊。整个浮雕是一派丰收富裕、欣欣向荣、非常祥和的景象,和战争时期的那种残忍、生命的损失、流离失所形成非常鲜明的对照,勾画出了一个黄金时代的气象。

“和平祭坛”浮雕之一


现在大家去罗马,还可以看得到这个祭坛。(这个祭坛的残片是墨索里尼时代从河床里捞出来的。但是正式展出是比较晚的事情。意大利人请了理查德·迈耶这位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美国设计师专门为这个祭坛设计了一个博物馆,2006年开馆。不过地点不在原来祭坛所在的位置。罗马市民对这个博物馆的设计似乎也不太满意。这是题外话了,如果将来有机会还可以再来谈。)

 

那么早期的罗马帝国实际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和浮雕画面一样欣欣向荣、祥和富裕呢?大部分的罗马史学家会给出一个比较肯定的回答,也就是说公元后的头两个世纪罗马世界确实处于和平发展的状态。

 

战争并不是完全消失了,但已经不是常规状态,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帝国的边缘。奥古斯都本来是有计划征服日耳曼尼亚(也就是现在的德国)的,但是在公元9年,罗马人在今天德国条顿堡森林遭到伏击,损失了三个军团,这个对奥古斯都的打击非常之大,之后他就放弃了军事扩张计划,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天然边界。所以今天如果大家去德国参观罗马遗址,基本都在莱茵河以西,以东属于“自由日耳曼尼亚”,是没有被罗马征服的地区。

 

奥古斯都并且有可能留下了遗训,希望后继者不要再扩大帝国的范围,也就是说罗马帝国应该进入守成阶段。不过后来还是有一些征服性的战争,主要有一世纪中叶的不列颠战争,还有公元2世纪初的达奇亚战争(达奇亚相当于现在的罗马尼亚,我们今后还会有一讲专门来讨论达奇亚战争)。

 

在奥古斯都之后的两个世纪中,大规模的内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公元69年,一次是公元193年,相隔比较远,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60到70年代的还有罗马和犹太人的战争。但总的来说,战争的密度和共和时代比起来小太多了,并且大部份是区域性的。

 

所以我们在奥古斯都之后的两个世纪可以看到城市的建设、人口的增长、贸易的频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硬件支持是早期罗马帝国交通的发达和通畅(见下图):罗马帝国的道路网四通八达,不止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从水上运输来说,地中海已经是罗马帝国的内湖、没有海盗(这个还得归功当年的庞培),海上、河流和陆地的交通相对来说都比较安全,方便物流。

罗马帝国的交通网络,图源:斯坦福罗马世界地理空间网络模型


流通的货物绝不仅仅只是高级染料、高级布料这样的奢侈品,而是包括了不少的日用品,比如西班牙的橄榄油、高卢北部、意大利北部和南部的羊毛、从意大利北部一直延伸到西班牙那一片地中海沿海生产的鱼酱等等,这个鱼酱或者叫鱼露(garum)是罗马世界重要的调味品,是用鱼发酵制作成的。但交通的便利更重要的一点是为粮食的运输和调配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这种条件下,罗马城本身发展成了一个超级大城,我们并不知道当时罗马城确切的人口数,现在的估算一般在75万到100万之间。对于一个前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来说,支撑这么多人口挑战巨大。

 

在世界历史上,下一个100人口的城市是差不多800年后唐朝的长安;在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伦敦才达到100万人口。罗马帝国之后,运输网切断或割裂,运输区域化,地中海世界也就无法维持特别大型的城市。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罗马帝国绝大部分的城市规模都很小,几千人的规模也很正常;更重要的是,罗马帝国本质上是个农业社会,城市在帝国的管理链条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点我们在这一讲的后面还会再讲,但是农业是罗马帝国最基本的产业和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毋庸置疑的。

 

运作一个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障农业进而对农业生产多余出来的部分进行再分配,而这个杠杆就是税收。对于罗马国家来说,它最关心的几件事情是“收多少税?”“怎么收税?”“能不能维持稳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事情“能不能吃上饭?”“税重不重?”

 

那么关于税收,罗马早期帝国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原则是什么?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几位不太受这个古代作家待见的皇帝,比如说第二位皇帝提比略、第四位皇帝克劳狄,如果我们看他们对行省的态度的话,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其实是比较开明而且很清醒的。(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在这个课程中所用的罗马皇帝的名字是中文的习惯用法。他们的本名当然要比这个长得多。)

 

就拿提笔略来说。苏维托尼乌斯在他的传记中提到一个细节,有些行省的总督向他建议增加税收,但是提笔略给他们批示说:“好的牧羊人剃羊毛而不是给羊扒皮”。意思就是说不要做杀鸡取卵的事情。

 

罗马的皇帝对增加税收总的来说是比较谨慎的。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最初两个世纪,各个城市有交到国家的税,也有地方上自留的税收,用来维护城市的运作,包括建造和维护基础设施。但是假如城市要征收新的税,那他们需要和行省总督商议,皇帝一般不会轻易批准增税。

 

二世纪的时候有一位元老叫做小普林尼,他大约是公元109年的时候被当时的皇帝图拉真委派去担任小亚细亚比提尼亚行省总督的(这是个说希腊语的行省),他书信集的第十卷包括了116封和图拉真皇帝关于行省事务的来往信件,是我们了解罗马帝国时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重要的资料。

 

在通信中,他们多次谈到财政和税收问题。其中有两封信说了这么一件事:小普林尼跟皇帝汇报有个城市普路萨(Prusa)的浴场肮脏陈旧,城市自己想修新浴场。

 

小普林尼保证说,资金来源已经有了:一个是从私人募款;另一个是地方上把原来用于分发橄榄油的开支现在转来用于修建浴场(这里说的橄榄油不是吃的那种油,而是古代浴室里用来涂在身上的油,然后用一个刮子连油带垢一起刮掉,有清洁的作用。有的罗马城市有免费发放这种油的福利)。


图拉真皇帝的复信给小普林尼总结了一些基本原则。他说可以同意普路萨的建议,前提是修新的浴场不能给当地的财政造成负担,具体的说来,不能因为这个而去征收新的税,也不能影响他们今后的财政支出能力。这里顺便说一下,皇帝的复信不是普通的回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综合起来看,在罗马帝国的最初两个世纪,在税收问题上相对来说似乎是比较开明的,统治阶层总的指导思想不是想着去盘剥行省地方。他们当然把这个行省当做资源基地,但也明白,假如过度掠夺,重压百姓,那就好比杀死产羊毛的羊。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皇帝对行省的基本管理理念。然而理念和现实未必是一回事。那么这些理念是不是只是漂亮话,它们有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呢?

 

罗马帝国的税收不是一刀切的,因地而异。罗马行省的数量在奥古斯都之后有一些变化,但基本在30--40个之间,直到三世纪行省的划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个我们今后讲到三世纪的时候还会再谈)。

 

有的行省以货币形式缴纳税收,有的行省以实物比如粮食这样的形式缴纳税收,这主要是西西里行省、北非的几个行省包括毛里塔尼亚行省、阿非利加行省、埃及行省等等。但有的地方缴纳的是本地特产,比如蜂蜡、牛皮,不一而足。

 

但是就税率而言,很少有行省是低于10%的,这个税率对于前工业化时代来说,不算高,但是和我国汉初的“三十税一”比起来,那当然还是偏高。但是罗马帝国有少数几个地区税率可以算的上是略重的税,比如,在恺撒以后,叙利亚犹地亚的税收达到20%左右,这是种惩罚性的税率。

 

当地觉得赋税沉重,在提笔略的时代请皇帝减轻租税。其他减免税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皇帝对于地方上发生的自然灾害,比如地震,赈灾的一个做法就是减免几年的税收。

 

罗马帝国最主要的税收种类是人头税和财产税这两种直接税。但是其他还有一些林林总总的税,比如,释放奴隶的5%税,5%遗产税,1%的(拍卖)销售税,不过这些主要影响的比较富裕的人,而遗产税只适用罗马公民。

 

另外还有2%-5%的关税,有的地方的关税会更高些,还有些地方进出口都要征税。至于徭役,我们知道得不是很清楚,似乎并不广泛,但是至少在罗马时代的埃及,有一些必须要承担的差事,比如修堤坝等等。


总的来说,早期罗马的综合税率不算太高,达不到压榨的程度,但也不是低税帝国。当然税率不等于能收上来的税。那么罗马帝国负责收税的是什么机构?税收又主要用到哪里去了呢?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罗马帝国负责收税的人并不是国家财政负担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去收税,却没有薪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从罗马帝国最主要的一个管理特点,也就是“地方自治”说起。地方议会是地方上最重要的决策机构,它是本地富人组成的,因为有财产资格的限制,穷人进不去,至于规模,这个按城市的规模而定,中等大小的一般50-60人左右。

 

上个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出土了一个公元一世纪的市政法,那个城市的议会规定的席位是63个,重要的事情需要四分之三的议会议员参加表决才能够生效。就是这些人承担着收税的任务。这个和共和时代有所不同,大家记得原来是骑士等级的包税人从元老院那里竞拍收税权的,这个我们在第十四讲和第十六讲中都谈到过。

 

罗马帝国管理城市的官员都是从地方上产生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富人。至于他们到底是城市公民选举出来的,还是在本地的议会中推举产生的,这个我们其实不完全清楚。庞贝城的墙上还保留着很多颜色鲜艳的助选宣传,内容比较公式化,一般写着“某某请你选某某为某某官”,不过这些助选标语到底只是刷给候选人看的,表个忠心,还是真的对官员的产生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依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但有一点比较清楚,那就是这些地方长官一般是没有薪水的,而且任期比较短,通常一年一任。也就是说,罗马国家不需要用财政来养着从中央派下去的县令或者知府来管理地方,罗马也并没有郡县这样的垂直管理体系。

 

罗马城市的等级当然也有不一样,分成很多种,但它们之间不是垂直管辖的关系,主要的区别是本市成年男性自由民有没有罗马公民权,是不是用罗马法等等,比如说所谓的“殖民地”(colonia),其实更好的翻译可能是“公民市”,像庞贝,市民拥有罗马公民权;还有的城市拥有拉丁权,官员卸任后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外邦”城市(civitates peregrinae),“自由市”, “和罗马签立了盟约的城市”等等。

 

也就是说,在罗马帝国之内,有各种类型的城市,拥有罗马公民权的城市理论上地位比较高,然而未必财政上就更占便宜,比如有些所谓的外邦市镇享有豁免权。

 

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城市,它们的上层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就待在本地,进入罗马元老院的那毕竟是极少数。他们关注的事情比较集中在本地本省,大部分的时候是和同城的富人竞争,而且还要助力自己的的城市和其他的城市比美,比谁的公共设施更好、建筑更美、举办的庆典表演更炫,等等。很明显,有些城市非常热衷于“某地第一城”比如“亚细亚第一城”之类的称号。

 

这些地方上的上层人物热衷于这些竞争,当然这些都得花钱。他们会自掏腰包捐资,建图书馆、柱廊、剧院、健身馆、修公共浴场,举办表演等等,然后获得一些公共荣誉,比如城市为他修个雕像,刻上铭文感谢他的慷慨之类。古代罗马世界的城市中,雕像碑铭林立。有一个城市甚至到了有些公共空间特别是市政广场上因为雕像太多太凌乱,都没法走路了。

 

您可以要问,这些地方富人干嘛没薪水还这么热衷城市里这些事?难道就为了些名声吗?或者是被这种竞争文化所裹挟?

 

理论上来说,其实这些人这么做,也是因为他们是帝国和平发展、城市繁荣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在帝国的政治制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通过公共活动、公共建筑、雕像这些来展示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的奖赏也包括获得罗马公民权,成为帝国的共谋者。他们也是推动“罗马化”(这个“化”是“西化”的“化”)最积极的人。对于罗马帝国来说,他们是有利的政治力量。

 

然而“地方自治”,并不是说罗马中央完全不管它们。管理的方式有好几种,一个是通过所谓的市政法,也就是说城市有一整套的法规,规范城市的运行。这个所谓市政法有基本的模板,但是具体内容因地而异。罗马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另一个方式是通过派往行省的总督。我们刚才提到,地方长官来自地方,但总督是空降的。

 

奥古斯都时代把行省划分成了元老院行省元首的行省,但这并不代表元老院和皇帝分别管理这里行省,互不干涉。正相反,这个区别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上的,而且随着时间发展,区别越来越模糊。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但凡军事上战略上比较重要的行省,一开始就是皇帝的。

 

而且无论是所谓皇帝的行省还是元老院的行省,派去行省的总督大部分是元老等级的,但也有几个行省,完全由皇帝直接控制,派的是骑士等级的总督,骑士等级在罗马帝国时代仍然是比元老等级低一级的,财产资格是40万铜币,比元老的100万铜币低了不少。但是骑士等级在帝国的管理体系当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第十七讲(下)提到了埃及行省,这个行省就是由骑士等级的总督来管理的,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不让元老染指埃及,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奥古斯都以后,及成了罗马城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以前我们提过西西里是主要的粮仓),每年运往罗马的粮食估算在15万-23万吨。苏维托尼乌斯在奥古斯都的传记中提到,他为了提高埃及的农业产量,命令士兵们清理尼罗河边淤积的灌溉渠道。 

 

皇帝通过总督控制行省,但是因为总督是空降来的,所以虽然名义上有很大的权力,比如军事、行政、司法,甚至对非公民的生杀大权,仍然避免不了要和地方上进行博弈,在小普林尼和图拉真的通信中我们能看得出他的小心翼翼,很怕踩雷。莽撞的总督是会惹事的,比如会导致60到70年代罗马和犹太人战争那样的大事件,这个在今后还会再谈。

 

在整个帝国,有人估算过,协助总督管理行省的人员可能也就1万人左右。所以总的来说,罗马帝国花在行政体系上的开支相对来说比较少,这降低了帝国总的管理成本。那么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罗马帝国的税率没有更低一些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沿革等等,但是军费开支注定罗马帝国需要保持一定水准的财政收入。

 

我们前面提过帝国早期不再连年作战,但这不意味着罗马国家没有军费开支,因为帝国时期的罗马军队和共和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罗马军是常备军,领军饷,而且军饷不低,军团普通士兵年薪900铜币。

 

不过这个军饷的发放方式比较奇特,罗马世界留下来不少当时士兵的工资单,服装、鞋履、参加宗教仪式的费用,乃至马匹、骡子的饲料等等都事先扣除了,所以士兵能拿到进入自己账户的所剩无几,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些物资国家还是要开支的。而且大家也不要为这些士兵叹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收入,比如来自皇帝的赏赐,军团士兵退役时还有1万多铜币的安置费,等等。

 

那么罗马常备军的规模大约是怎样的呢?奥古斯都时代的常备军大约是25万人,主要分布在帝国的边缘地带。这个数字会逐渐增长,到公元三世纪初军队总人数约480,000,基本构成是30个 军团(这是由罗马公民组成的)、驻罗马约12,000兵力、约483个 辅助军连队 (辅助军主要是由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士兵构成的),还有30,000左右的海军。

 

罗马帝国的总人口那时可能是在5500--6500万人这个区间,军队达到人口总数的7%-9%,每年仅仅是口粮就需要大约15万吨以上,这还不算其他食物、马匹的饲料等等。确实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负担。

 

在结束这一讲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主要内容:由奥古斯都所开创的头两个世纪,罗马进入了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罗马的统治者很明白不要杀鸡取卵这个道理,所以会回避对行省进行重税盘剥这种做法。

 

罗马帝国没有一个“吃皇粮”的庞大官僚体系,而采用了“地方自治”的原则,这对降低帝国运作的成本是有利的,但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又让罗马帝国无法进一步降低综合税率。不过,税收、财政开支、帝国管理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集中在几个重点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和角度没有提到,所以也欢迎您留言讨论或者提问。

 

谢谢您的收听,期待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白胖掌门狗

    老师好,能否介绍一下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国的原因!

    刘津瑜_Jinyu 回复 @大白胖掌门狗: 谢谢留言!前面第16讲和第17讲讨论了罗马从共和到帝制的过渡,当时人的想法,现代学者的一些解释等等,希望那两讲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 laoax

    贴图片 地图好评!越听越喜欢,谢谢!

  • 一生何求_xb

    10%税率不算低,这个结论没有说服力,对比中国汉朝的税率是不恰当的;

    刘津瑜_Jinyu 回复 @一生何求_xb: 谢谢留言!很希望听您再详细谈谈。10%的税率其实真的不算高,但罗马帝国有很多地区做不到低于10%。这一讲中跟汉初的比较非常简短,汉初三十税一这种非常低的税率真的很难得,但是它也没持续下去。

  • 毛毛牛bj

    罗马这样的超级帝国,经济发展一定是在和平时期,而且还得有一套从上到下的管理系统。1,税收系统。帝国皇帝对税收的原则是,不要杀死产羊毛的羊。税收部门是不吃皇粮的,减轻了财政负担。2,地方自治。对减轻财政负担也有好处。但是,重要的行省皇帝是要派总督的。3,军费开支是大头。靠战争起家的罗马帝国,这笔钱是不能省的。不得不说,屋大维—奥古斯都真是个能力很强的皇帝,不仅能打仗,管理上有一套,打舆论仗也不含糊,把自己塑造成和平、秩序、繁荣的象征,民心归顺,权力巩固,还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

  • 11111111_6a

    谢谢。

  • zhangning266

    请问刘教授,皇帝行省的税收是归皇帝本人,还是罗马国家呢?

  • 喜欢发呆的斯基

    鱼露,罗马蚝油?

  • 深圳老李

    刘老师说的真好

  • Qiang_da

    👍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