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感谢您听到我,我是晓书童,我正在为您转述《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本节目由喜马拉雅出品。
这是黄奇帆教授在2017年5月26日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场讲座。黄奇帆指出了中国房地产存在的10个问题,并给出了5个解药,也就是建立房地产调控5大长效机制。
一、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存在十大失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中,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尤为突出,黄奇帆教授认为,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一)土地供需失衡
从宏观上看,过去几十年,我国平均每年有800万亩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所以我国耕地从20世纪80年代的23亿亩,减少到现在不到20亿亩。
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这是国家的安全所在。所以,我国的土地供应是逐步收紧的。“地少人多”,这是基本国情,城市发展就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结构上看,国家每年批准的供地中,有三分之一用于农村建设性用地,像是水利基础设施、高速公路这些,其余三分之二用于城市,这部分又一分为三:55%左右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30%左右给了工业,实际给房地产开发的建设用地只有15%。相比其他欧美国家,我们工业用地配置显然占比太高,挤占和压缩了住宅用地。
(二)土地价格失衡
过去这十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几乎涨了8倍到10倍,很多人觉得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的确,近十年M2也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0多万亿元涨到100多万亿元,增长了十多倍,房价也差不多涨了十倍,看上去就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可为什么同样的通货膨胀,有的商品涨价了,有的反而还降价了呢?其实还是与供给需求有关。对于供过于求的商品,哪怕货币泛滥,价格也会跌。货币膨胀只是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房子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动产,地价高房价肯定会高,地价是决定房价的根本性因素。控制房价的关键就是要控制住地价。
现在,土地升值有点畸形,原因主要是土地拍卖制度本身就在不断的推高地价。拍卖制度的好处是阳光作业,能够避免腐败和灰色交易。但拍卖制的特点就是价高者得,价格自然越拍越高,房价也就水涨船高了。
另外,通过旧城改造的拍卖用地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比方说拆迁周边的房价是每平米7000元,拆迁后的土地批租楼面地价一般会按照7000元作为拍卖底价。这样的土地建成商品房,价格往往会卖到每平米1.5万元以上。所以旧城改造推动城市开发,房价也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拍卖机制,加上新供土地短缺,旧城改造循环,这三个因素相互叠加,地价就会不断上升。
(三)房地产投资失衡
按经济学的经验逻辑,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每年不应超过25%。十年前,黄奇帆在重庆分管城建时就定了这个原则,很多人不理解,这要说到“六分之一理论”。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用于租房的支出最好不要超过月收入的六分之一。买房也如此,不能超过全部收入的六分之一,如果一生工作40年,“6—7年的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
对一个城市而言,想要健康的发展,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应超过GDP的60%。再按“房地产投资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25%”,也符合“房地产投资不超过GDP六分之一”这一基本逻辑。这就是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的理论出发点,实践证明也是合理的。
目前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房地产投资连续多年占GDP 60%以上的有5个,占40%以上的有16个,显然偏高。现在,一些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绑架了国民经济发展,成为稳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大家都这么抓,比重越抓越高,失衡就会越来越重。
(四)房地产融资比例失衡
2011年,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也就是放出去但是还没收回来的贷款总计有54.8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占比不到20%。这一比例逐年走高,2016年全国106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超过25%。
也就是说,房地产占用了全部金融资金量的25%,而房地产贡献的GDP只有7%左右。而且,去年一些国有大型银行甚至80%的贷款增量都是房地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金融资源,导致众多金融“活水”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
(五)房地产税费占地方财力比重过高
全国10万亿元地方税中,有40%都是房地产关联的,再加上土地出让金3.7万亿元,就有近8万亿元与房地产有关,地方政府离了房地产就要断粮,这当然是失衡的。
(六)房屋销售租赁比失衡
在欧美国家,所有的商业房产,销售和租赁大体各占50%。
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部分居民也是住在政府、集体或者企业的公房体系中,产权归公家,住户承租使用权。近十年,90%以上房产都是进行买卖的,作为租用的10%都不到。
我们的房屋租赁市场有很多的不足。
租赁者作为弱势群体,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业主可以随心所欲调整租金,可以随时收回房屋,让租赁者朝不保夕、居无定所,稳定性不够。
另外,租房者因为没有产权,没有办法享有与房产捆绑的教育、医疗、户籍等公共服务。比如,租房者小孩不能就近入学,只有买了房子才行。户籍也是买房入住几年才能办理,租房是根本不算的。
最后,有恒产才有恒心,由于我们制度上有这些问题,人们在思想上就是把租房作为一种过渡的、临时性的办法。等哪一天我稍有能耐就要买房。
(七)房价收入比失衡
刚才我们说,按照六分之一理论,6—7年家庭收入买套房是合理的。而现实情况差得远了,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房价收入比往往已到40年左右。20多个二线城市都在25年左右,这个比例在世界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了。
有人说,伦敦的房价也比上海还高。但伦敦城市居民的收入要高出上海几倍,伦敦房价收入比还是在10年以内,我们一线城市40年,二线城市25年就高得离谱!
(八)房地产内部结构失衡
一、二线城市由于土地稀缺,房子供不应求,在限买限购的背景下,房屋库存去化周期,也就是销售周期只有三四个月,一旦放开,就会无房可供。而有些城市的房子甚至三四年都卖不掉,这就是资源错配、不均衡。供不应求的城市应多供点土地,多造点房子;供过于求的地方,当然不应该再批地,把错配的资源调控回来。
房地产开发是供给端的概念,不能等到市场需求失衡了才从需求端调控,一定要从供给端发力,政府和企业有比较明确预测信息来进行供给。比如,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大致在40平方米。一个城市只有100万人,造4000万平方米就足够了。如果现在已有2000万,每年再开发1000万,五年后就变成七千万,人均就有70平米,肯定会过剩。
因此,规划时就要以人均40平方米作为底数,不能任由开发商蛮干。政府也绝不能只图短期GDP。一定要强化城市规划的理念,不能胡乱造房。
现在,一些城市的开发商无论是在城市中心地带还是在边缘地带,大量兴建写字楼。一搞大卖场就是5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一搞就是5个、10个,地方政府由着性子就批,结果就是空城、鬼城。
(九)房地产市场秩序失衡
有的开发商买来土地后,在利益驱使下,把原来规划的写字楼改成住宅,工业的改成商业,原定容积率1∶2结果变成了1∶3、1∶4。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有的开发商在销售房屋的时候,卖不掉就把房子“切碎”卖;或者搞售后返租,实际上是高息揽储,但老百姓觉得划算,很容易上当,一旦坏账,就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还有的开发商在融资的时候,向银行借、向信托借,向高利贷借,发债券,再到后来就把手伸向理财资金、小贷公司,在公司内部向员工乱集资,在社会上骗老百姓的钱,种种乱象层出不穷。
还有一些开发商,本应在获批土地后两年内启动、五年内完成开发的,但他们把地一直囤着,十年下来地价倒涨了十倍,什么活不干,坐享其成,转手就赚十倍。这些方面,亟须加强管理。
(十)政府房地产调控失衡
总体上,经济下行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刺激房地产;当泡沫积聚的时候,政府又想稳住或者压一下。如此一来,上上下下,最后南辕北辙。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经济逻辑、经济杠杆的措施。很多时候仅在需求侧调一调,较少在供给端上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调控。
如果相关政策经常变来变去,就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势必对老百姓的带来影响,也会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破坏。
以上房地产存在的十个方面失衡,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一是房产成本高了以后,会恶化实体经济投资环境。
二是搞企业的看到搞房地产那么轻松,卖几套房比一年的利润还多,资金就不再往实体投,都转向房地产,最后各行各业大家一起炒房产,加速泡沫积聚。
三是实体企业的职工因为房价过高,买不起房子,也会逼得实体经济搬离高房价地区。
长期来讲,房地产价格按GDP的增长率、按城市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同步增长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而泡沫性的高房价对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建立房地产调控五大长效机制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黄奇帆教授认为当前要在5个方面建立长效的调控机制。
(一)土地
第一,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一般可按每人100平方米来控制,这应该成为一个法制化原则。100万人口的城市就供应100平方千米。
一个城市有本事把人口集聚到500万,如果以前只给了你350平方千米,今后就逐步增加土地供应,补上这个缺口。不能根据长官意志,计划未来有50万0人口,现在才200万,就要500平方千米,结果最后有了这么多土地但没有这么多人。
所以,土地要后行。规划能否变成现实,不仅仅是土地问题,还涉及产业集聚、基础设施配套和投融资匹配等等因素。所有因素中,土地是殿后的,而不应成为招商引资盲目扩张的领头羊。
总之,土地供应总量应当钉住人口增加,而不是违反经济规律去逆向调控。所以说,土地指标不应该各城市平均分配,而是要看谁的人口多,增长快。
第二,控制用地结构比例。人均100平方米的城市建设用地,该怎么分配呢?大体上,应该有55平方米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这是城市环境塑造的基本需要。对工业用地,应该控制在20平方米以内,要求提升单位面积下的工业产出,每平方千米要做到100亿元产值。现在一些城市,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比太低,浪费太严重。要改变以往为了GDP大手大脚招商搞工业,工业用地占比太高的问题,
这样一来,就会有25平方米用于房地产开发,其中20平方米用于建商品住宅,5平方米用来搞商业开发。这个比例应当作为的规则确定下来。
第三,控制拍卖土地价格。大体上,楼面地价不要超过当期房价的三分之一。如果一地块周边房价1万元/平方米,地价拍到3300元/平方米就要适可而止。政府不在土地上去推高房价,让地价跟着房价慢慢走。如果地价高了,就把政府的储备地多卖几块出来平衡一下。
另外旧城改造,拆迁成本很高,但政府不能为了不亏本而拍高地价,应该在城郊接合部的出让土地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平衡,以此覆盖旧城改造成本。
(二)金融
第二个需要建立长效调控机制的是在金融方面:
首先、坚决守住开发商自有资金拿地这条底线。
一般来说开发商搞房地产,资本金和社会融资比例大体上应该1∶3。现在,全国房地产平均融通量多少?保守估计1∶9,有的开发商可能达1∶50。
1∶9是怎么来的呢?拿地的钱三七开,如果一块地10亿元,自己出3亿元,另外7亿元从金融机构借来,然后把这块地抵押给银行至少贷款六七亿元,造好房子后预售又把按揭贷款拿过来。这个过程中,如果这块地三年后涨到20亿元,开发商就可以拿到15亿元的抵押贷款。最终,整个开发流程中的融资就可以加杠杆到1∶9。
所以说,那些高价“地王”不断出现的背后,不仅是土地短缺、拍卖机制的问题,还和无限透支金融有关,比的是开发商的融资能力。所以,一切买地的钱必须是自己的钱,有了这道防火墙,大量的资金就不能进入到房地产了。所有参加土地拍卖的开发商,一来要核查的是它的资金来源。这么一来,土地的恶性竞争,“地王”现象就一定会消灭掉一大半。
其次,坚决防止开发商多账户借款。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发债券、银行贷款,算比较规范的,但有时候有私募基金,还弄理财资金和高利贷。一个开发商如果有30%的资本金是清晰的,70%的贷款基本上是银行、信托、债券市场来的,那还过得去。如果一个开发商涉及几十上百家金融机构的债务,各种高利贷、中利贷占到全部融资的50%以上,这时就必须提高警惕加强监管,一目了然就是处于危机状态的。
第三,认真管好住房按揭贷款。对房地产信贷市场调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就是合理设定首付与按揭之间的杠杆比。如果这一比例过高,像是零首付,就会造成房地产泡沫,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过低,像是零按揭,会使得老百姓买房困难,宏观上也会导致楼市低迷,制约房地产市场发展。
因此,需要实施差别化按揭制度:比如首套房二八开、三七开,二套房五五开或四六开,三套房必须全款购买,这个比例必须把握好。
做到这一点,就涉及老百姓贷款情况和收入核定问题。
美国的银行大体有3000多家,数倍于我们。但美国并不是每个商业银行都搞按揭贷款,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等房贷金融机构占到全部住房贷款的70%以上,所以老百姓的按揭贷款情况在他们那里一目了然。
而在我国,任何银行都可以搞按揭贷款,一个客户可以在重庆工商银行按揭买房,又跑到上海建设银行按揭,再去到海南招商银行按揭,只要短期还得了账,三个银行都会把他当成优质客户,而不会主动到其他银行核查贷款情况。
总体来看,我们的银行对老百姓按揭贷款的管理是比较粗放的,什么收入证明造价之类的问题就更多了,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三)税收
第三方面,税收:
首先、我们要形成高端有遏制、中端有鼓励、低端有保障的差别化税率体系。
高端有遏制,就是对别墅这样的高档住宅,如果普通商品房的税率1%,那么别墅就要考虑收5%,如果三五年卖掉,交易税可以再升到8%。香港就是不断递增印花税税率,加到没人敢炒房。
中端有鼓励,让老百姓买得起自住房,比如首套房按揭贷款的钱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这是全球通行的房产税政策。
低端有保障,就是不仅不收税,政府还帮助建好公租房,保障老百姓住有所居。
第二,适时征收房产税或物业税。
好处一来是健全税制。在欧美国家,直接税往往占总税收的40%。中国普遍是间接税,物业税是持有环节的直接税,这符合国际经验。二来是有效遏制投机性炒房。持有过程中的房产税,加上买卖过程缴纳的契税、增值税等,投机炒房的动机会大大降低。三来是由于持有环节成本提高,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繁荣房屋租赁市场。四是全社会对于房产的观念会有巨大的调整。
总体上,房产税应包括几个要点:对各种房子存量、增量一网打尽,一起收;越高档的房屋持有成本越高,税率也要相对提高;低端的、中端的房屋要有抵扣项,使得全社会70%—80%的中低端房屋的交税压力不大;房产税实施后,已批租土地70年到期后可不再二次缴纳土地出让金,实现制度的有序接替。这些是房产税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
税收制度优化的第三点是研究征收土地增值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落实这一改革措施,相关的税收政策需跟进。比如,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征地动迁成本后,是拿去修地铁、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而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拍出后,全部归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外,如果土地使用目的不一样,那价格天差地别。这边的地拿来搞金融贸易设施,另一边的拿来搞学校文化设施,结果一个拍出每亩500万,另一个每亩50万。这对于两个地方的农民和集体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都要征收土地增值税,扣除成本后,增值50%以内收40%的税,增值50%—100%收50%的税,增值100%以上收60%的税。现在,我国土地增值税法还未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拍卖后,如何收增值税并未明确。
需要调控的第四方面是租赁市场
住房的租赁体系,可以分为公租房和商品租赁房两大类。
首先,完善政府公租房体系。如果我们能把公租房配置好,必然会带动开发商和业主的商品房租赁的发展,整个住房供给系统就会比较平衡。这几年,全国各地都造了一批公租房。总的来说,公租房建设应把握好这么几点:
总量上,大体按照覆盖20%的城市人口,人均20平方米来配套,100万人口的城市建400万平方米就够了。
服务对象主要是进城农民工、新生代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住房困难户,这些对象特征明显,核定容易。
同步配套医院、学校、派出所、居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
布局合理,公租房与商品房大体形成1∶3搭配,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共享,不能把公租房变成贫民窟。
合理收取物业费,一般定价为同地段商品房的50%—60%,租金占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六分之一左右。比如,一套50平方米的公租房,月租金需750元,一般城市较低收入的群体,一对夫妻月收入有5000多元,就不会有太大的租房压力。
对政府而言,公租房是不动产,商品房价格上涨,公租房租金也会上涨,建设成本是能够平衡好的。通常,公租房60%建设成本是贷款,租金可以把贷款利息平衡掉。像新加坡那样,5年以上的公租房,租户还可以买过去,变成共有产权房。如果这个共有产权房要出售,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售卖给保障房管理部门,政府再出租给新的保障对象。如此循环往复,就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说完政府公租房,接下来就是培育商品房租赁市场。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主要依靠融资的开发模式,就决定了它做不了持有房子的出租者。
试想,1∶9的融资,有些甚至是半高利贷,利息滚上去,开发商就必须尽快把房子卖掉,以回笼资金偿还贷款。
中国商品房租赁太少,很大原因和开发商资本结构有关。所以政府首先应该提高开发商的准入门槛,让融资结构从1:9降到1:3。让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参与拿地,不仅有利于遏制炒地现象,还有助于商品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那么对那些长期搞商品房租赁的开发商,对老百姓二套房出租,都应该有鼓励政策。同时,从法律上保证租房居民与产权房居民在教育、医疗、户籍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只有建立起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我国房屋租赁市场才可能有大的发展。
在5个方面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的最后一条是地票制度
我国人多地少,有两件事要做好:一方面,珍惜国家给的土地指标,集约利用。同时,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后退出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的新机制。
在过去一两百年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全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耕地不但没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在农村,由于居住分散,人均建设用地250—300平方米;在城市,比较集约,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左右。一个农民进城,从理论上讲,可以节约100多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若把它复垦,耕地必然增加。
但中国不一样,农民是“两头占地”,农村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没退出,城市又为其匹配了建设用地,所以全国耕地总量在不断的减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地票制度是一个方法。所谓地票,就是指将闲置的农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等等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而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
在城市里用了多少建设用地,就要到地票交易所买相应的地票。农民进城了,在农村的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就像刚才我们所说的世界上的普遍情况,在城市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小于农村复垦的耕地面积,全国的耕地总面积就增加了。
地票制度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避免了过去占多补少甚至只占不补的现象。而且,打破了土地资源配置的空间局限。地票作为一种虚拟的标准化交易品,很方便的通过土交所实现交易。
再有就是它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重庆每亩地票均价20万元左右,扣除2万多元的复垦成本,净收益大体18万元。除了给集体的部分,农户自己能拿到15万。这是一笔很可观的财产性收入。
地票作为有价证券,可用作融资质押物,解决农民信用不足的问题。
还有,地票制度还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农民手里有了钱,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这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难题都能得到解决。
最后,地票还帮助农业人口融入城市。农民工进城有了“安家费”,相应的养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能很好地解决。
另一方面,地票制度可以相当程度上解决城市房地产用地供给不足的难题。
因为地票形成的土地指标,是市场化指标,可以等效于国家用地指标,专门提供给开发商。
国家要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土地指标当然有限,但是现在地票制度,耕地复垦,面积增加,就能有建设用地给房地产使用。
就拿重庆来讲,近几年,国家下达重庆的建设用地指标在16—17万亩。实际使用中,能够用于房地产的土地也只有10%,近2万亩。不过,由于有了地票制度,每年可市场化供地2万多亩。这就相当多了一倍,房地产调控能力就大大增强。黄奇帆在重庆的这项探索,目前已被纳入国家《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予以推广。
以上,土地、金融、税收、租赁市场和地票制度,就是黄奇帆教授提出的需要建立长效调控机制的5大方面。他认为如果这些优化安排能形成供给侧改革的长效机制,再逐渐形成法律法规固化下来,执行到位,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定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定会越来越强。
好,这期节目我们就说这么多,我是晓书童,我在晓书童频道与您,不见不散。
沒文稿?
喜马财声到 回复 @居呆star: 文稿在每条声音下方~
老先生,深厚,高远! 晓书童,详细,精辟!
思维很先进,但太过理想化。
zkakay 回复 @听友393698990: 给大伙拜年
黄老讲得甚好,但也是一家之言,主播读得如同绝对真理,过分卖力,倒是可笑
老黄,人家就是卖地赚钱的,怎么可能用储备地来平衡拍卖地价呢?你也是老专家,用学者思维来判断?这都不是经济学的事了,让小书童再讲讲马基维利亚的君主论,商鞅策,大家都知道咋回事了
顾子归 回复 @CaptiveMind: 老黄是当过重庆市市长,正部级干部的,也就是有理论加实践!
理想很丰满
1882397rdrp 回复 @尘心未改莫学武陵人: 我的评 怎么突然没了??
有现在的课吗?17年的课,现在是2021年!
喜马财声到 回复 @文新格: 这是黄奇帆教授实体书《分析与思考》的转述版噢
黄老大材小用了,至少应该是金融委主席吧!
看懂了 就是看懂了未来的一半
78课呢
喜马财声到 回复 @叶小宇yu: 已经更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