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释波罗蜜丨我们对佛教“空”的曲解

031 释波罗蜜丨我们对佛教“空”的曲解

00:00
13:17

直到今天,藏汉两地还有很多人在用“断灭空”的观点破坏佛教。注意,我们必须明白“断灭空”是错的,当然非空实有也是错的。佛教的终极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功能性存在。台湾的一些大学做过一种科学实验,专门测量佛、菩萨和关公的境界,他们确实测出来了,并称之为“信息场”。这一理论证明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出世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人类的肉眼看不到,但并不代表它是没有的。关于这一点,我在长篇小说《无死的金刚心》中专门讲到:空性如朗朗的水晶,可以折射出无量的光明。大手印的智慧,就是这样。


为什么佛教界会存在上面的错误呢?因为很多法师只读一部经,或几部经,他们没有读完所有的《大藏经》。他们只学了几部经典,就用这几部经典的观点来概括整个佛家。他们不明白,佛陀讲不同的经,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群,只有读懂了整部《大藏经》,才不会盲人摸象,佛陀的智慧也才会在你心中融为一体。


比如,有些人执著恒有,佛陀就讲一部破除执著、破有的经典,专门对治这种错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不执著有了,人们执著空,那么佛陀又会讲另一部经,来对治顽空。所以,每部佛经都有它自己的使命,并不是每部佛经都承载了整个佛家的智慧大海的。如果你只读其中一部或几部,就会像盲人摸象,永远看不到真正的真相,见不到那个真正的智慧本体。


过去,一些法师就这样,他们只读一部经或几部经,于是教派之间就出现了争执,各执己见,斗得一塌糊涂,都认为对方不对。这种局面,我也写进了小说《无死的金刚心》。我觉得大家的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但不全面。这一点,就有点像盲人摸象。要是过于偏执,教派之间就会产生分歧。其实,大家如果不争执,而是平等地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就能发现自己在见地上的盲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真理,就会有更加开阔的胸怀和视野。当然,这个问题很敏感,我本来不该讲的,但没有人讲,我就得讲,虽然会得罪一些人,但我希望大家理解我的苦心。


这也是我想深解《金刚经》的原因之一。我必须点明,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理解上,很多人是有偏差的。什么偏差呢?注意,佛说的是一切“有为法”,他没说无为法也如梦幻泡影,他没说涅槃也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没讲涅槃,《金刚经》讲的是世间法层面的超越,是你如何破除你的执著,佛在《金刚经》中,并没有说过你破执解脱之后进入的境界。这种境界,他在另一部经典中说了。不要把《金刚经》理解为断灭空。佛明确地说过,佛的果位必须有涅槃四德,否则很多人修着修着就没意思了。


我为什么说偏空是大难,很可怕呢?因为偏空的人如果一直偏下去,修得好会进入无色界,修得不好就会变成畜生。现在,有些贵妇人养的宠物狗过着很好的生活,特别有福报,但很愚痴,糊糊涂涂的,看起来就是上一世修福不修慧的人,没有智慧。偏空就是这样,顽空,无记,糊糊涂涂地坐在那里,觉得自己在修行,实际上很糊涂,没有杂念,也不痛苦,没有烦恼,还觉得修行很好,很舒服,但这时他是愚痴的。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愚痴,因为智慧昏睡着。一只老狗趴在地上晒太阳,也很舒服,但它没有解脱。明白了吗?

很多人之所以修偏了,就是这个原因。破除了很多执著,却没有立起该立的东西。要知道,立不是执著,因为它是无执著地立,立而不执著。立而无执,才是佛家。释迦牟尼立起的就是寂静涅槃,不能把寂静涅槃也破掉,那是归宿。人有了归宿感,才会有动力,如果一切都空了,人的心也就空了。失去依怙感的人就会厌世,就会消极,就会失去活下去的理由。所以,偏空难非常可怕。为了避免偏空难,释迦牟尼专门讲了《大涅槃经》,但是,现在很多信佛的人都不看。他们不读经典。他们光念佛。为什么?因为有法师说,你读《无量寿经》就行了,不用看《大涅槃经》了。结果,很多人最后连《金刚经》也不看了,《阿含经》《大般若经》都不看了,糊糊涂涂地过日子,糊糊涂涂地念佛,也不知道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一定要记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释迦牟尼的教法不是愚痴的法门,一定要有智慧般若。当你真正地有了般若,你就会知道涅槃的境界,它是非空非有的,般若也是非空非有的,不要有空和有、存在和虚无的概念,不要管这些东西,你证到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波罗蜜有六,布施当先锋,

般若来压阵,贯通五中军。

有舍更有断,方是真解脱。

理智当一如,无生亦无灭。


六法虽是法,般若亦是果。

证得般若者,即是到彼岸。

彼岸实无岸,无岸方是岸。

无岸无水时,方是到彼岸。


“波罗蜜有六,布施当先锋”,你大概也知道什么叫布施波罗蜜,把我的东西分享给你,就叫布施。布施有很多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等等。我的著书立说就是法布施;财布施,就是对他人供钱、供物;当别人危难时,告诉他不要怕,要有智慧和勇气,一切都会过去的,帮助他免除精神上的恐惧和痛苦,叫无畏布施,也是法布施的一种。布施非常重要。


《金刚经》中重点讲布施和般若。比如,“若以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供养三世诸佛”,然后再讲般若如何如何。为什么?因为,般若指导下的布施,本身就是最好的佛家修行。所以,明心见性,成为登地菩萨之后,布施为第一。


所有东西都是布施,分享般若也是布施,忍辱也是布施,教你忍辱之法也是布施,禅定也是布施,无畏布施、智慧布施等都是布施,只要有布施之心,种种行为都是布施,因为布施就是无我利众。六种波罗蜜中的任何一种都是这样,都贯通了其他的五度,都有无我利众之意。这是大乘修行的特点。无生无灭。


般若也是果。当你证得般若之后,就到彼岸了。但真正的到达彼岸,并不是从这里到对岸,而是没有岸。证果也是如此,证果之后也没有果。因为果也罢,岸也罢,都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是一种境界,所以得无所得。认为自己有所得,就是有分别心,岸是分别心,此和彼也是分别心,有分别心便没有涅槃,没有到达彼岸。真正地到了彼岸,心中便再无彼此,再无彼岸,再无此岸,再也没有岸,也没有苦海了。有苦海才有岸,苦海无边的时候,才会回头是岸。解脱之后,便不觉得红尘很苦,既然没有苦海,也便无海无岸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荷_3d4

    感恩老师!🌹🌹🌹

  • 风清月朗_bg

    第一次思考雪漠老师说的道理,非常受益。

  • Cherry_CCp

    那串佛珠老师还藏在心里吗?

    1359152rdpw 回复 @Cherry_CCp: 废话!

  • joy_陈先生

    有无相生,修行应将相对概念破除,要从功能性上下功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达无分别心。空与有本不存在,只是我们这些初修者,习惯有或空是单独存在,无法领悟到其本体是什么,也就是明心见性,故要达到明心见性,唯独一层层剥开心中“迷雾”,方达彼岸了!

    小七道友 回复 @joy_陈先生: 对,《金刚经》是引导众生明心见性的手册,依法修行少走弯路,开悟后就什么都明白了。

  • 彩云之裳

  • 阿弥陀佛般若波罗蜜多

    来听

  • 听友234254570

    更新不了,要怎么操作呀?

  • 宫_羽

    学到较多

  • 海浪的遐想

    没有肉体了,也许就进入量子态

  • A肆玖昌明

    每天都听,受益匪浅!感恩老师和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