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之一

7.王维《送**********

00:00
24:58

送别是中国古代文人习用的题材,它依赖于当时相对隔绝、固定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人们之间的情感。今天,人们大幅度、大规模的流动,加之交通的便利,古人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况几乎一去不复返,分别和重见像日常饮食作息一样平常,家人、朋友或同事之间分别的场合,谁要是写一首送别诗,反而会被视为疯子或精神病。然而,唐诗中那些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仍然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吟诵之余,口颊留香,成为我们对曾经存在的人际之间诚挚、纯真感情的幻想和欲望满足。

这一讲我们来聊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提到这个诗名,恐怕有些人还不熟悉或不知道,但如果说起《阳关三叠》,知道的人就多了。《阳关三叠》是琴曲和琴歌,即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为创作素材的。

 

王维这首诗本来是为了送朋友去西北边疆而写的一首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遂成为社会流行的歌辞,别席离筵上的绝唱。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一诗中说:“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唱渭城”指的就是唱王维的这首诗。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中有句:“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曾自注云:“沈有讴者,善唱‘西出阳关无故人’词。”李商隐《赠歌妓》诗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话,说明这首诗被谱成歌曲演唱时也叫作《阳关曲》。唐末诗人陈陶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右丞,说的就是王维,他最后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伊州》,是唐代大曲——一种大型的歌舞乐组曲——的名字。说“《伊州》第三遍”,是说在《伊州》大曲中这首歌被作为第三段。唐人的送别诗中,我们还没有见到过如此红遍整个盛中晚唐的例子。

 

元二,不知是何人,名字也不知道。二,是他在家族中的排行。但是通过诗中的口吻语气,与王维的其他送别诗相比,可知元二的处境恐怕不太好,所以诗中深致的关怀和担忧,也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使安西”的“使”字,是因公务出使之意,与王维另一首《使至塞上》之“使”,意思相同。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出使西域,须途径沙漠瀚海,飞山走石,那是“春风不度”的地方,所以从来都不是一种美差。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

 

渭城朝雨裛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即陕西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改咸阳为新城,汉武帝时又改为渭城。唐人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裛轻尘”的“裛”,沾湿之意。说,早上下了一点小雨,把空气中的浮尘沾湿。“朝雨裛轻尘”,恐怕与“薄雾浓云”仍然有区别,所以这里解作早上空气清新湿润的样子。“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中的“客舍”,指“客亭”、“客馆”,古代送迎使客的地方。有的学者将它解释为旅舍,于是不得不把这首诗理解为王维是“客中送客”,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之感。我以为这样解释拘执于“客舍”一词,本来想要深解,却用力过于尖新,反而嫌胶柱穿凿。那么“客舍”为什么会“青青”呢?原来“客舍”掩映在一片柳色之中,这是饯行的地方,柳荫环抱的环境可知。面对古诗,有一种习惯性的观念和思维,很容易将这两句理解为“缘情布景”,也就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讲的那种“有我之境”,即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所援引例句为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下笔之前,意在笔先,已然是泪眼婆娑,因此看到任何一片飞花,都充满了林黛玉葬花之悲,这就是“有我之境”。因此,有学者解释这二句,说“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又说“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见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当然也有不同的理解,以为这是“风光如画”之景——“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并进而认为,“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刘学锴语,见《唐诗鉴赏辞典》)。

 

我以为这两种解释都嫌用力稍拙、稍猛,于王维此诗的自然朴茂、毫不用力之旨还是隔了一层。宋严沧浪(严羽)认为唐诗“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沧浪诗话·诗辨》),换句话说,就是说唐诗是“天人参半”的,人为的机心和操纵还没有宋代以后那么显著而突出。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人与物、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条清晰的可以分析出来的因果链条。唐诗中的景或境,并非人的情感和意思的附庸,当然更不是承载情感和意思的工具了。它们之间更像是好友邂逅,一朝绾合。钱钟书说得好:“流连光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外,可对而赏观;情已契,故物如同我之衷怀,可与之融会。”又说,唐宋诗中的情与景,其本质具有一种“有我有物”,而又“非我非物”的特征。也就是说,诗歌中那些景物,仍然在人的心思情感之外保留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看《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是诗人即目之所见,刚好与自己的心绪和情思相契合,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好朋友无意间在街头邂逅,令人惊喜异常,遂妙手偶得。至于写诗的当初,并无意于用这些景致来迁就人的情感和意思的。须知文学创作不是写议论文,不是作计划,哪有那么多处心积虑的心机和算计。这两句写景,与后面两句的叙述和抒情,如果说有联系,那也一定是若有似无,脱略畦径的。俞平伯先生谈及词的创作时说:“凡文笔有条理,佳者尤显明,但这种条理只随成熟的心灵自然呈露,不是心灵被纳入某种范畴而成条理的。最好的感兴在心头,若把它捉住,何愁在纸上或口头不成文理呢?‘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文理何尝罕见,可贵者正在自然耳。”(《清真词释·序》)诗歌也是如此,文章天成,妙手偶得而已。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哪里能像当今中考或高考的标准答案一样被简化成确定的因果链。这种标准答案往往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已。

 

现在我们再来看后二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一杯酒”的“尽”字,别本作“进退”的“进”字。所以可以有两解。第一种理解为“请你喝干了这杯酒”,而第二种则可理解为“请再喝一杯酒吧”。各位或许已经注意到,我把“劝”字解作了“请”字,我以为这个“请”字更能显出劝酒人的性情、心绪和口吻。阳关,汉代时设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自古以来与玉门关同为出塞必经之地。因为在玉门关的南面,所以叫“阳关”。

 

送别的古诗词我们见得太多,佳作多了,写法也就多起来。有画一幅图画给我们看的,画给我们看友人走后“我”形单影只、茕茕孑立的样子,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许浑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用巧妙的修辞,夸张或深情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的,如李白的“狂风吹我心,直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王维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还有用赋笔从别前直写到分手;人还没离开,就提前联想到次日清晨自己独自返回的情景,这还不够,还要找补出别后一年的情景。开句玩笑,这真是写得气尽力竭、丧心病狂了。我指的当然是柳永的《雨霖铃》中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直写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遥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自己的悲伤进行审美,最后,又断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根据我们的经验,话说到这么满的地步,其真诚就十分可疑了。各位姑妄听之即可,真要相信这种指天画地的誓言,那还不如像孟子说的那样“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王维也写过别的送别诗,略举数首,用来与这两句作比较:

第一首,我选了《齐州送祖三》,这首诗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人。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相逢一笑之时,就是离别洒泪之际,更何况天寒日暮,城荒河急。朋友已走远了,王维还站在那里眺望,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同样的结尾。

 

第二首我选了《送韦平事》,诗中写他的朋友为博取功名从军边塞,送别之际,王维遥想友人远在边塞,长风孤城边立尽斜阳的情状。诗里说:

 

欲逐将军取右贤,

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

愁见孤城落日边。

 

第三首我选王维的《送别》,这是一位在现实生活中失意的朋友。在这首诗中,王维用了一种对话的方式和口吻,写出对朋友的体贴、宽慰和惺惺相惜之情,这种口吻,就与《送元二使安西》。诗是这样的: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当然,我们没有看到像《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那样,对整个送别的过程大作减法,减到极致,减到只剩下两句话。这两句话放到酒场上,没人会注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酒场上这些话一定会被视为不善言辞、不通世故的、招人讨厌的。我有一位军人朋友,他的籍贯所在省份颇受国人诟病。一天傍晚,我见他和一群久未相见的战友们喝酒,只见他面红耳赤、坐起喧哗、觥筹交错,大声叫道:“我们某省的人做什么事都作假,唯独喝酒不假。”可我知道当时他的酒杯里装的是啤酒,正在冒充啤酒。我又知道北方人酒场上好说:“话都在酒里,干!”“感情深,一口闷”等等。王维此诗的“劝君更进一杯酒”,放在生活中听起来无非也是这类话,可是他却找补了下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只此一句就可颠倒乾坤,深情无限了。你为什么要再喝一杯呢?因为出了阳关以后,就再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陪伴了,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于是这安静、朴实的一句,便道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牵挂、担忧、不舍、体贴等种种复杂的情绪,又浑涵又曲折。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梅尧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指的应该就是这一类诗句的效果了。这是诗歌作减法的例子,就是不要任何修辞,甚至连景物也不描写了,铅华落尽,摒弃一切聪明机巧,就是直陈,直诉心灵。剥肤存液,极简之后,真心、真感情才不加掩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种老成境界。

 

唐诗自测题

一、在下列各句的下划线处填写适当的诗句:

初级: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中级:

寒树依微远天外,            

高级:

一千里色中秋月,            

二、文学史常识

被苏轼讽为“韵高而才短”的诗人是哪一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依工老师

    我也喜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龙应台的散文慢看,赵雷的歌词画,还有一位重庆的年轻父亲,写过一首歌词,红窗台轻轻弹,雨打六月芭蕉扇,蓝雨伞,白布帆,江里船。

  • 依工老师

    俞陛云先生有一本诗境浅说,其中传统的联想、想象和关注的特点与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诗词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 橙小愚

    说的太好了,如今中学讲诗词,硬是把“景”与“情”用某几种公式套用起来,去靠近“参考答案”。教的学生机械化思维,更有甚者,连诗词都先不读,急急忙忙做题。不但答案另人啼笑皆非,更是把美给破坏殆尽了,简直太“丧心病狂”

  • 橙小愚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诗何以数量巨大,又不乏佳句名作,除了交通不便,鱼雁难达,是不是还因为古人似乎比我们更真诚,更珍惜离别的时候,才那么难舍难分,借诗传情?今人怕是很难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这份真情吧!我是不是有点厚古薄今,也喜欢木心先生《从前慢》。朗诵加配乐好感动

  • 橙小愚

    好的,我去学习学习!!不被教学“套路”洗脑,首要的是自己去体验、会鉴赏。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