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下)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

12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下)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

00:00
09:11

本课金句:

1、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

2、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从哭当中得到拥抱与安慰,或是特别的待遇,眼泪就不会只是伤心时的表达,最后能收放自如地成为沟通的方法之一。

3、“我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意味着付出与欣赏。


你好,我是包妈

上一期,我们解读了什么是“好好生活”的教育理念,通过如何破除孩子的自我中心、二胎时代什么是真正的公平、亲子沟通中的具体问题等,告诉大家怎么从行为和语言上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能力。

 

今天,我继续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一起来看一看家长们更为关注的学校教育以及学习兴趣问题。


温暖的家是最好的学区房


近几年,各大城市的楼市神经一再被学区房挑动。作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动辄卖出天价的老破小学区房,已经成为家长之间“起跑线之争”的导火索。有家庭不惜掏空六个钱包、甚至背负债务也要为孩子买上一张进入好学校的门票。


除了天价学区房,还有天价幼儿园、天价辅导班、天价夏令营以及种种鸡娃、牛校,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教育资源投入已经毫无疑问的成为大多数中国城市家庭中最大的支出。

家长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活,过多地把宝压在了学校教育上,殊不知,这就像车子的两轮,如果不能平衡的话,就无法前进。 而学校教育是不是真的能像炼金炉一样,把形形色色的孩子都锻炼成一样的金子呢?


在本书第三部分——“亲师的沟通与合作”中,作者指出:生活必须与教育一致,否则起不了教育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

 

如果一家人为了买学区房,节衣缩食、负债累累,就算孩子上了牛校,但是生活在破旧窄小的住宅里,面对大人对于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必然会感到难以平衡的巨大压力。

 

而学校也同样如此,现在,不少幼儿园打着“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旗号,买一些时髦精致的教具,但对于这位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的教育观——比如: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不要过多干涉儿童的自由行动等理念,其实从来没有深入的理解。理念与实践脱节,还是用“听话、守规矩”来训练孩子,那也绝不是真正好的教育。


学校家庭如车之两轮


大家都知道,现阶段的教育中,超前学习、“抢跑”的现象十分严重。


幼儿园毕业,如果不上幼小衔接班,那么家长多半担心孩子在小学入学考试中会落后;小学毕业,如果不重视小升初的课外辅导,那么孩子简直一定会在课业负担骤增的初中阶段掉队……

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另外由于教育资源稀缺,择校现象也严重,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似乎不超前学习,就不可能进入好学校。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强推到了人生的赛车道,没有喘息的机会。

 

作者认为:一定要超前或慢学的极端主张,都不够自然。如果孩子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大人就硬逼他学,是一种教育上的急功近利,这种学习不但完全没有效果、浪费时间和财力,还会破坏孩子学习的胃口,可能使他早早的开始“厌学”。

 

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习惯用考试成绩为学生贴标签,优等生和差生的泾渭是如此分明,孩子成长中的其他因素完全退居二线。而大人对孩子的期待,会改变孩子对自己的期待,进而会改变孩子的行为。孩子是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眼睛,来知道自己是谁。


比如书中说:“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从哭当中得到拥抱与安慰,或是特别的待遇,眼泪就不会只是伤心时的表达,最后能收放自如地成为沟通的方法之一。”

 

一个经常被贴上某类标签的人,慢慢被动地内化了这个标签,可能会真的变成这样的人。

 

教师在教育系统中拥有绝对优势的位置,所以,老师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引导学生,直接关系着孩子的人格发展,如果老师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同时施教于学生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建立坦诚地沟通,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重,而不是以自己的“教学任务”为重,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好的教育。

 

谈完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合作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孩子的学习兴趣问题。


兴趣只是最初的老师

 

如今,兴趣作为一个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矫枉过正的词儿,正成为国内教育市场热捧的对象。

 

各种兴趣班铺天盖地,占据了孩子宝贵的课余时间,也抽空了家长的钱袋子。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怕没有尽早发现孩子某些天赋、耽误孩子的前途。

 

但实际上,家长们普遍认为的“有兴趣就能学好”是个误区,这是为什么呢?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加个提示音“释放学习的真自由”中,作者指出:学习的成就感、使命感、责任和纪律,其实远比学习兴趣更重要。

 

人们往往认为,兴趣就意味着学习中的轻松快乐,但是兴趣就像一阵风一样,可能是短暂的、飘忽不定的,孩子如果只是一时兴起、单凭兴趣去学习,很容易改弦更张、半途而废。

 

兴趣只是敲门砖,任何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都会遇到难题,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时候,兴趣的能量就不足以支撑一个人走下去,责任和纪律才是更强大的能量。

 

另外,兴趣和能力也不能简单划等号,有兴趣的事情未必能做得很好,没兴趣的事情未必做不好。父母如果因为孩子的一些兴趣而放弃全面基础知识的训练,比如:小小年纪就让他一门心思地踢球、跳舞、练乐器,很有可能得不偿失的。

 

作者认为,孩子真正的兴趣,其实是父母耽误不了的,也无法被埋没的。如果有持久的学习动机和纪律保证,一定会学有所成。

 

所以,梁实秋说:读书是纪律。有纪律,才能走得远。

 

讲到这里,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说的差不多了。

 

最后,我想再次回到这本书的开头,和大家分享一段作者序言里的金句:


教育是一项绝不能虚耗情感、时间与金钱的工作,所有的教养结果大家终将一起承受,家庭与家庭无法彼此炫耀。

 

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好像在与两位温和、明理的长辈交流,听她讲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事,却常常有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什么大道理,作者娓娓道来一些教养孩子的基本原则,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教养自己、怎样爱自己,因为你的孩子,就是你的样子。

 

正如作者蔡颖卿所说:“我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大人与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里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这本智慧之书可以帮到你,让你在教育问题上回到初心,减少焦虑,脚踏实地地和孩子共同成长,在好好生活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最美好的教育体验,和孩子彼此关照,彼此成就。

 

我是包妈,欢迎大家在课程下方留言,我们下本书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