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上)教育是一种救赎,成长是一种远离

11《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上)教育是一种救赎,成长是一种远离

00:00
13:30

教育是一种救赎,成长是一种远离。

 

你好,我是包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书,名字有点特别,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一本个人自传,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一位有着传奇般个人经历的女历史学家,她1986年出生在美国爱达华州一个山谷的荒僻小镇,由于家人都是摩门教信徒,再加上她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躁郁症,所以,塔拉的童年经历与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在17岁之前,她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接触过正常的现代化生活,甚至连医院都没去过,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攻读了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又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她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个人传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上市仅一周就登上畅销榜,在全美销量突破百万册,并先后被翻译成37种语畅销全球,在中国,这本书在中文译本出版之前,英文原版就已经在豆瓣得到9.0的高分。

 

最初看这本书的介绍时,我想它可能只是一部内容非常励志的人生逆袭故事,但是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远不止“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么简单,与其它许多讲述奋斗历程的传记相比,这本书的聚焦点不在于“励志”,而在于思考。


作者在书中讨论最深的话题,其实是如何面对原生家庭与个人情感、思想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及“自我教育”对个人成长的特殊意义。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对我们都很有启发,尤其是对于那些与自己原生家庭有一定情感羁绊、或者认为自己有过某些不堪回首的过去的朋友,帮助应该是更大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有必要和大家一起认真分享。


与世隔绝的原生家庭 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

 

很多读过本书的人都和我说,这书一开始最让他们感到震惊的地方,就是作者那近乎魔幻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

 

说到与世隔绝、不能上学、缺医少药的生活,我们一般想到的都是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出生在美国爱达华州的塔拉,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也是那样的,不过,给她带来这种生活的,并不是贫困闭塞的外界条件,而是她一家人特殊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塔拉一家人信仰的是摩门教,这里要稍微介绍一下:摩门教,简单来说是一种和基督教非常相似的宗教,但是思想更加保守,教规也比较严格,比如,摩门教对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很多的限制,信徒们一般不能穿着样式暴露或者过于花哨的衣服、不允许抽烟、喝酒,甚至不许喝咖啡,在美国的一些偏远地区,部分思想极端的摩门教信徒,甚至是反对政府、反对科学、反对包括公共卫生医疗、义务教育在内一切现代化事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认为这些东西都有悖于“上帝的意志”、是在传播堕落腐化的思想。而塔拉的父母,就是这一类摩门教信徒。

 

塔拉一家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废料处理场里,父亲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垃圾,父亲是一个性格多疑而且脾气非常暴躁人,他非常仇视政府,不接受现代化的一切事物,不允许家人生病去医院看病,也不让孩子上学,他一直坚信“末日”会在教义上指定的日子来临,所以平时总是不停的修地窖、囤积食物、燃料和各种枪支……塔拉的母亲是一个没有行医执照的“游医”平时靠自制精油和草药给人看病,偶尔去做一下接生婆,与父亲相反,母亲性格非常怯懦,面对父亲在生活中的各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做法,她只会忍气吞声,塔拉家一共有七个孩子,塔拉是最小的一个,她有一个姐姐五个哥哥,他的二哥肖恩和父亲一样脾气暴躁,而且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不但经常打骂塔拉,甚至会把她的头按进马桶里、用“妓女”这样的词羞辱她。

 

塔拉的童年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偏执、荒诞,充满暴力的家里,她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在父亲偏执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下,全家人就像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文明死角”里一样。在塔拉的儿时记忆里,没有温暖的家庭生活场景、没有一个正常孩子该有的欢乐,只有垃圾场的废铜烂铁、起重机的轰鸣声、父亲口中的末世景象,以及哥哥恶毒的打骂与羞辱。垃圾场的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几个孩子为了帮父亲工作,经常被烧伤、摔伤、撞伤、割伤,甚至遇到过很多次生命危险,在这种日子里,塔拉一度认为:自己就算能安安稳稳的活下来,未来无非是和母亲一样:早早结婚,生很多孩子,然后继承母亲的工作,做草药、做精油,当接生婆。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塔拉的自我意识也慢慢开始觉醒,父亲的信仰和权威开始在她心中动摇。当她看到三哥泰勒通过自学离开这个家,到外面上了大学时,心里就暗暗埋下了一颗求知的种子,那时她开始想:在死气沉沉的废料场和这个压抑的家庭之外,是否存在着可以一种与她所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的生活?如果人生可以变成另一种样子,那为什么要在眼前的桎梏中受困、日复一日的忍受痛苦呢?


于是,在哥哥泰勒的引导下,塔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走出家门、走出山村,考大学。那时她只有十六岁,虽然不知道到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是她下定决心要改变命运,在替父亲工作之外,她抓紧一切时间,通过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经过一番努力,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奇迹:考上了美国最大的教会大学——杨百翰大学。

 

就这样,在十七岁这年,塔拉才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刚进入大学那段时间,一切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她什么也不懂、什么都没见过,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写出来的文章,风格看起来都像是宗教典籍中的赞美诗,教科书在一些常见的词汇她甚至根本不理解,她在课上提出的问题经常被同学嘲笑,老师甚至认为她是在故意捣乱、哗众取宠,在课堂以外,她与其他人更是显得格格不入,室友认为她是个“怪胎”,因为她连上过厕所要洗手这样的“常识”都不懂,可是在家的时候,父亲就是教育孩子:“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所以塔拉脑子里根本没有讲究“卫生”的概念

 

然而,即便是面对这样难以适应的“陌生环境”,塔拉并没有退缩,因为她很清楚,要想改变命运、完成自我蜕变,就必须要经历一番比之前日常生活中的痛苦更加强烈的痛苦。于是,她一边努力改正着自己十几年的来的生活习惯,一边不停的读书、拼命的读书、没日没夜的读书,毫无怨言地追赶着自己与文明世界、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最终凭借坚定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她获得了去剑桥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并且成为哈佛大学的访学生,最后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底色。


直面原生家庭的羁绊:把爱留在心中,继续迈步向前

 

在一般人看来,获得这样的结果,塔拉应该是欣喜的、充满成就感的。但塔拉并不这么想,因为对她而言,获得这一切的代价并不只是时间与心血的付出,为了改变命运,她做了家人眼中的“叛徒”。因为上大学、走进现代文明社会,就意味着与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彻底决裂。

 

讲到这儿,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作者的原生家庭那么糟糕,早就该决裂啊,这难道还有什么不舍的吗?实际上,塔拉对自己的家人,的的确确是有着深深的不舍、依恋,甚至是愧疚,尽管有着那么不堪的童年,但是和父母分离的痛苦仍然在一段时间里让她几乎发疯,她会在半夜尖叫着从噩梦中惊醒、晚上会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狂奔,她常常觉得自己被从前的生活和大学里的新生活割裂成两个人:一个被家庭紧紧捆绑,无法离开,不舍得离开;另一个想要展翅高飞,寻找、成就真实的自我。

 

在书中,讲到自己对家庭的感情,她甚至坦言“我不是一个好女儿,我是一个叛徒,是羊群中的一匹狼”但不论如何,教育的种子早已在她心底深根发芽,她知道自己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不可能再回头了,虽然在内心深处,塔拉爱着她的家人,但另一方面她非常清楚:她必须忠于内心、改变命运,当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与抉择相互矛盾的时候,塔拉最终找到了出路,


那就是:把爱留在心中,继续迈步向前。

 

所以,当有人问塔拉,你是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时候,她饱含深情的给出了这样一番答复: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正因为我爱我的家人,所以,我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决定?还有,因为我对家人深深的思念,让我多次陷入自我怀疑,心里有个声音不断重复:“因为我想他们了,所以我一定是做错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醒悟过来,没错,爱很简单。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时,他给了我一个僵硬的拥抱,然后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很爱你。”我回答说:“我当然知道,这从来不是问题的所在。”我一直都知道爸爸很爱我,毋庸置疑,我并不觉得爸爸那么做是因为他不爱我。

 

但当我们试图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改变他人,这种爱就变味了。这并非爱的真谛,你爱别人,就无条件地爱,交还给你所爱的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说,我一定要改变我爱的人,这样我就能永远占有他们了,那这根本就不是爱,也不是爱的价值和力量。所以,我想对我的家人说,我现在仍然很爱他们。尽管一半家人已和我断绝往来,虽然我必须接受现实——他们必须改变才能重新回到我的生命中。至于他们是否会改变,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原文)


好的,这一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下一期,我将继续带着大家细细品读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来看看一下对于“教育”,作者塔拉有那些独到的见解。

 

欢迎大家留言,我是包妈,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瑞瑞_ix

    怎么感觉包妈说话感觉嘴里有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