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牛河梁人的玉是灵魂的容器

第三讲|牛河梁人的玉是灵魂的容器

00:00
13:12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李冬君,很高兴有机会在喜马拉雅与你们交流,我和刘刚在《文化的江山》这套书中提出的一些历史新观点,与你们共同分享我们在研究历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常说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可玉文化是怎么来的?从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梳理清楚玉文化的源头,我们就会明白玉文化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了。大约六七千年前,从燕山南北长城内外到渤海湾一带,那是红山文化板块。说的具体一点,在东北辽河与内蒙古老哈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哺育了中国最早的玉文化。


玉文化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有了玉文化,我们就到了国家起源的路口处了,果然,在那里我们发现了国家起源的雏形,这是我们这一讲要注意的第1个小问题。我们来看红山文化板块的一个很具体的遗址,它在辽河大临河源头,考古人在那里有了新发现,遗址就在山梁上,所以考古人便给遗址命名为牛河梁遗址。遗址还算完整,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组成,基石种就是牛河梁人用石头堆积起来的坟墓。


有人认为这样的一个格局已经有了古国端倪,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的布局与北京故宫、天坛、十三陵很相似,所以可以作为国家起源的一个原型。这三个空间应该是族群公共生活的重要标志。有公共生活就有公共管理,然后产生公共权力,这一切都引起了我们一个新的兴趣点,那就是对生活在公共空间的牛河梁人的关注,主要关注他们的个体精神生活的样式,这是我们本讲的重心,也是我们要关注的第2个小问题:牛河梁人的精神生活样式。


下面我们来看一座具体的墓葬,从陪葬的语气中看红山文化人的精神生活。


考古人打开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种,第21号墓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单体墓葬,墓主从头到脚,甚至连腹部都摆满了玉。从玉的规模和规格上来看,墓主很可能是一位巫师或者王者。墓中未朽的不仅只有白骨,还有白玉。五六千年过去了,玉能保持不朽,白骨也保持了他的不朽。白骨不朽,这很神奇的。


更神奇的是白玉护着白骨,白骨已经干涸了,骨髓在消融的同时有一部分会浸到白玉里。在玉文化界通常叫做玉沁,沁字就是词牌“沁园春”的沁字,尤其是古玉,常有寿衣沁。寿衣沁是指死者身体的元素渗进贴身的玉器里,几千年的白骨骨形还在,但骨之一空,骨髓像冰川一样消融在白玉里。想必红山人认为人是有灵的,人死后肉体会腐烂,但灵魂不死,而玉是灵魂的载体,灵魂在玉中会不朽,玉就成了人的灵魂的最后的据点,是白玉保护了白骨,历经几千年洗刷的白骨,骨髓早已融入玉中。


专业一点的来说,也许骨髓沁入玉中了,可以说这是人玉合体。如果人真有灵,那灵一定是在血液里和骨髓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灵魂要在血液里流动,人死血枯,他便退居在骨髓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骨髓也终究会流失的。大概牛河梁人认为只有灵魂会因玉的承载,或者因玉的保护而不朽。于是便有了墓冢之中那一番人玉相嵌的场景。


考古学不能太唯物,不要过于看重遗址遗物的物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从遗址遗物中不妨去看看,去发现死者的精神一面。人死为何要安葬?还要有安葬的仪式,这就是人的精神活动,也是我们这一讲要关注的第3个小问题:从葬仪来看牛河梁人的死亡观的不同反响,红山人对死亡的那一番安排,表达了一种超越的心情。他们要超越死亡,死亡是不能终止人类的脚步的,这可不是出于本能,而是出于人对死亡的自觉。动物是不知道死亡的。人意识到死亡才会珍惜生命,才会产生时间意识,于是就有了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以及对不朽的追求。懂得了时间会流逝,就会追求永恒。


骨头会腐朽,只有精神或灵魂不会朽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录中曾经告诉过我们,灵魂是绝对优于身体的,赋予我们存在的是灵魂,而不是其他。人死后尸体不过是个空壳而已,而不死的成分才叫灵魂。所以我们别浪费气力,把被埋入坟墓中的那具尸体当做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被埋葬的其实不是真人,因为他们的灵魂仍在继续他们的命运。积石冢里的这位牛河梁人显然不能理解柏拉图的理念,可他已经知道灵魂是怎么回事了,因为他已经为灵魂找到了物的载体,那就是玉。


我们解释一下积石冢,牛河梁人的坟墓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有一本书叫《原始思维》,是法国人布留尔写的。书中提出万物有灵,他说在原始人的思维中,眼前所见之物都有灵,这意味着人的灵性的觉醒。万物有灵的观念与人有灵魂几乎同时产生,但两种观念是不同的。万物有灵是关于自然的,而灵魂观念是关于人本身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被同一双有灵性的眼睛发现的,那就是用灵眼看自然,自然是万物有灵的,用灵眼看人自身,人是有灵魂的。


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本讲的第4个小问题,用灵眼看玉,玉就有灵性之美。如果此刻你手上有一块玉,你可以看看他是否已经有一种灵性之美了。原始是什么?是蒙昧吗?原始人看万物看自身都有灵,这是蒙昧,是迷信吗?启蒙主义者历来就这么认为,在这里我们要重新给原始一个新的定义,我们认为原始不是蒙昧,而是跟原创有关。原创与蒙昧有霄壤之别,正是原始人,就是第一波创造文明世界的那一批人,他们怎么能是蒙昧之人呢?比如说第一个做彩陶盆煮食物的人,在他之前没有,在他之后,我们至今仍然使用他的原创,甚至已经上万年了。


因为最早的陶罐就是一万多年前的,因此今天无论我们使用多么先进的材料做成盆或者做成锅,我们都不是原创盆和锅的人,所以我们不能自称自己是原始人,我们自称也不够格。我们现在大多数除了在生活惯性的因循守成之外,追逐潮流之外,几乎丧失了原创力。人之初,人所能掌握的物质很有限,石头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了。那时人的精力和精神都集中在石头上,没有其他的事物来分神、分立。所以那石头或者石头中的精华、玉器,今天看来还生气勃勃,充满了精神,尤其是人之初的精神,纯而又纯粹而又粹,很纯粹的。


我们常说人移于禽兽者就那么一点精神,精神就像人直立行走,既有植物性的直立性,它根植于大地,向天空上生长,同时又有动物性的行走性,以能动性和主体性纵横大地为万物之灵,用这样一种原始人的万物有灵的眼睛来看玉。玉就是石头中的石林,刨开石头,只有那么一丁点属于玉,它是那么的晶莹、那么的透亮、那么的温润,又那么贴近人的生命气息。那不是石灵是什么?藏于石头中最美的部分就是玉,也就是石灵,而石灵为灵就在于它只有审美的属性,它只能审美,而没有其他功能,所以人生而具有审美本能,并从事审美的活动。


在中国本土,红山人将石灵取出来,作为他们灵性生活的载体,他们以玉为标志造就了一代全新式的能够审美的新人。躺在遗址里的那位牛河梁人,全新世一个红山文化的样本,过了6000多年,肉体已经化了。但它的骨架还在,骨气也还在。这是一个从身体到灵魂都已经安顿好了的人,红山文化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具能够显现个体之美的身躯,供我们今天来审美,来探索、来研究,看看红山文化中那位牛河梁人,他生活在万物有灵万物一体的世界中,即便已经死去了6000多年,可他还是那么安详的躺在那里。白骨和美玉交辉相映,它似乎已经预见了考古专家们总有一天会到来的,所以才为我们发现他做好了供我们审美的准备,非常优雅。


好了,听众朋友们,这就是牛河梁人与玉成就不朽的故事。关于这一讲,你们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下一讲,我们聊聊史前彩陶的文艺复兴。好,下次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魏妍妍

    老师:牛河梁人是男性还是女性?

    堉安文化 回复 @魏妍妍: 久等了,李老师回复如下:男性、女性都有,“男性”可能是王者,“女性”被称为“女神”,我们谈的那个墓葬里的是男性。

  • 老徐LV4

    你们这些研究员呀,教授啊都白活了!学了那么多知识,分不清文化和糟粕。

  • 魏妍妍

    考古学不能太唯物

  • 瞻波迦露

    考古学不能太唯物想起那些什么都要出土物的汉服党,说白了不就是方便某些靠得近古董多的朝代好卖货嘛(你汉唐再牛逼你没东西卖呀)

  • 听友322411928

    很好👍👍

  • 洲野_zg

    共有多少集?每天听二集要多少时间?

  • 听友195378008

  • Anael汐汐

    棒棒哒

  • 麻辣阿香

    喜欢苏轼,喜欢您的播讲 欢迎关注香香麻辣的《缱绻红楼》,多多批评指导。感恩遇见。谢谢您,

  • Hillcrest

    真遗憾自己竟然刚刚发现这个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