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半坡的彩陶蕴含了仰韶人怎样的梦想

第二讲|半坡的彩陶蕴含了仰韶人怎样的梦想

00:00
14:14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你好!我是李冬君。很高兴有机会在喜马拉雅和你交流我和刘刚在《文化的江山》一书中,提出的一些历史观点,与你们共同分享我们研究历史的心得体会。


到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的朋友们,想必对一件藏品不陌生吧,那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盆,上面的彩绘,还清晰可见,人面与鱼纹优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件珍贵的文物在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听众朋友们,或许你们其中也有没能亲眼一睹其风采的,但这也无妨,有很多考古图片书里都有,敞开想象,像不像,人面在做梦,鱼游入人梦里,梦幻之中,让人对于五千年前的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好奇。分析图案,尝试进入他们的精神中。人面鱼纹的构图近似于几何图形,有一些简单的圆、三角形以及一些直线,构图虽简洁,但是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仰韶文化里才有的西安半坡人做梦时的表情,安详陶醉。看着安详陶醉的表情,我们会联想到《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总是这样开头的,从前有个王子,喜好做梦也正在做梦,被世人称之为“梦想家”…我们这位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小主人公,是否也是一名面朝大海正在做梦王子呢?


说到这面陶器,我们管它叫“盆”,这是我们现代生活的经验,其实它不是“盆”,是瓮棺的棺盖,瓮棺之内,有一小孩的骨骸。也许,当时的半坡人并不像我们今天一样,视生死离别为人生悲楚之事,他们将死者葬于瓮棺之内,以盆为盖,埋入土中。


接下来,我们再细看这陶器的图案,这样,我们又能发现它许多美妙之处。盆内壁,可见两个对称的彩绘人面,看起来,两人头有点圆鼓鼓的感觉。头顶上的发髻,像船帆的帆,额头上的黑彩,有点儿神秘,像漆黑的夜,右边额头上还有一处留白,像一抹新月的半弧。它们的两耳旁,有小鱼游来,仿佛在某个深夜窃窃私语,“嘿!我带着你的梦想,来奔赴你的召唤了”。在两个人面之间,还有两尾小鱼相对而游,鱼身挂满了斜方格鱼鳞,鱼眼滚圆,就连嘴边,也是分别挂着两只鱼鳍,似乎在和这名孩童密语,“你看那儿!就是你的梦想,它肯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也许半坡人认为,死者入瓮之后,会做梦,所以在瓮棺盖上描绘了这样一幅人面鱼纹,展示半坡人的幸福梦想。

说到做梦,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现代人的梦是这样的:我望见孩子尸体躺卧的房间发出一些光芒,也许是一支蜡烛掉在了孩子的身上,也许是蜡烛烧着了我的孩子。这样看来,现代人对梦想缺少自信,如此忐忑,是因为现代人过分看重尸体,把梦想放在尸体上,而非对灵魂抱有希望。所以,那梦想,就像在蜡烛上跳动的火苗,一边跳动,一边发出微弱的光,来将孩儿那昏暗的尸体照亮,可又怕那不确定的火苗,一不小心,就跌落在他们孩子的尸体上。

从人面鱼纹到弗洛伊德,我想说,照亮梦想,要有光,不光现代人这样看,仰韶文化主持葬礼的那些半坡人,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两者的差异是对于光的理解。

现代人对于光明的理解,恰似人在瓮中,可谓漆黑一团,我们所谓的“光明”,是那些必要的外在物质光源,来照亮自己早已睁开的双眼。而史前人,我们也可称之为原始人,他们自有灵感,他们所理解的光明,其实是能够照亮万物的内在性光明,那便是灵魂释放的关于梦想的光,他们相信灵魂自带光明,是可以内视的光。至于史前人依托什么样的媒介,来表达这种内在的光明,我想,就是彩陶,彩陶何尝不是承载他们美好愿景的梦想之光呢?

再看那瓮棺,是由彩陶制成,你会好奇,彩陶难道有光吗?会有光。

是的。那光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肉眼可见的关于光学意义的物质光芒,当然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学意义上的信仰之光,它是另外一种光,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以土为体、以水、火为用的万物一体和万物有灵的光。就拿陶器来说,它是人类运用水火两种元素,其中主要是火,从它的内部改造,也就是用火烧,将土变成陶,使之完全属于人造,是人的梦想通过火光显灵于泥土,由此,人类从加工过渡到冶炼的方式,从而人第一次成了造物主。

制陶者是造物者,人类陶器时代,大概始于一万年前。中国的陶器起源,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这里出土了一只约一万年前的陶罐,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不过,说起这制陶,首先,就得要有一座像神一样能够自由用火,自主控温的窑,这要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哪里来的?一问就问到女娲补天,女娲补天不就是一篇开窑的神话吗?


据说,天神打架,打得天塌地陷,在这危难之际,人类始祖女娲便跑来拯救,她做了什么事?大家想必也清楚,那便是炼石补天。这炼石,不就得开窑嘛,她用窑火炼出五色石,那不就是一块块彩陶砖吗?天空跟她的窑一样,也是用石头砌的,那窑破了,自然用石头补,天破了,当然也能用石头补,我想,这大概也就是神话思维里经常使用的类比原理吧。不仅是造物,女娲造人,也不能被我们忽视。我们知道,但凡以泥土造物,皆为陶器,都是在窑里烧造成,所以女娲造人,也以制陶为原型,她首先要在窑火中炼成陶人,再向陶人吹入生命的气息,使得陶人成为人。


说起中国的女娲,我们自然会想到另外一位女神,西方的夏娃。女娲在中国神话里做到的,西方的夏娃却做不到,这是因为西方文明从来就没有赋予夏娃造物与拯救的身份,而女娲则是中国彩陶时代的女神。


 所以,我们可以反观西方的陶器时代,它最早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发掘的陶器距今约八千年。也就是说,当仙人洞人用陶罐煮肉吃的时候,西亚两河流域陶器文明的这把火尚未点燃,而中国陶器文化,已从仙人洞文化那只陶罐,进入到了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再进入到《山海经》中女娲的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这一烧窑的光明已经耸立于神话之巅了。


说到这里,再看瓮棺,我们就会发现,那瓮棺遍体皆为光源,何曾有过丝毫的黑暗?就像梦中的灵魂之眼,汲取天堂的光源,它是人自身的内在性生长所散发出的光芒,它用自我的光将自身照亮,使人是万物之灵的这个灵人,从工具化的人,什么叫工具化的人?制造工具的人,人初始为了活下去,是被自己作为工具的,这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向着个体的灵魂,开始了精神性的成长。


从梦想到思想,从灵性到理性, 人类在经历工具化成长的同时,也开启了精神性的成长历程。从万物之灵到个体灵魂,这条路很长很长,人类行走了上万年。


好啦,听众朋友们,这就是关于仰韶文化的彩陶梦想之光的故事。关于这一讲你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交流,下一讲我们聊聊“红山文化的石灵之光”,好,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imonHeru

    我想,我之所以愿意听两位老师的课,是因为我好奇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中华文化是什么,它来自哪里。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对诗词书画等缺少理解和热爱,只是一份好奇把我带到了这里。这份好奇还有一个意义:我们能把中华文化带到哪里

  • 潇潇joyce

    太好了,现在不适合出去旅游 也没机会看各地的博物馆 竟然能听到这么有内涵 有知识点的专辑 真开心 感谢老师

  • 尘埃落定SH

    没啥好听

  • 听友195378008

  • 今心阁主

    想了解历史,结果却重新认识了人!我就是神!神的发明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

  • 沐沐9420

    背景音乐真的是……

  • Hillcrest

    特别兴奋,中国的学者产生了这样原创的思想!二位了不起。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