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培尔·金特》:王宁丨鲁迅“阿Q正传”的灵感来源

易卜生《培尔·金特》:王宁丨鲁迅“阿Q正传”的灵感来源

00:00
12:5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宁。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第一讲里提过易卜生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已远超出国别和文化审美的限制,而展现出一种全球性的人文关怀?这一讲我将通过讨论他的代表剧作《培尔·金特》,和你一起聊聊易卜生本人的广阔视野,看他是如何通过对培尔·金特这个人物的表现,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和张力展现在我们眼前。



《培尔·金特》丨挪威剧作大师易卜生作品,萧乾 译


剧中主人公培尔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从不满足既定的生活方式,总是试图尝试一些新鲜事物,甚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创造一番奇迹。而且他也从不隐瞒自己的雄心和抱负。在第一幕第一场戏中,你可以通过培尔和他母亲奥丝的一段对话,看到培尔身上的的缺点和优点:淘气、爱和人打架、撒谎,并且喜欢吹牛,同时也有远大的抱负,敢想敢说并且敢做敢为。这段对话是这样:


奥丝 啊,你又在向我撒谎呢,对不对?

培尔 对,就撒这么一回。您该可以不哭了吧。把眼泪擦干了。(攥起左手)瞧,我就是用这把肉钳子按住铁匠的脑袋,我右手就是把大锤子。

奥丝 你这个闹事鬼!你这么胡作非为,早晚要把我逼近棺材里去!

培尔 别这么说,别这么说。您的运气要比那好上两万倍!唉,我这纯朴的小妈妈,您总该信得过我吧。有朝一日,周围这一带都会对您低头哈腰,毕恭毕敬的,就等我做出点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吧。——真正惊天动地的事业!

奥丝 (轻蔑地)你?

培尔 谁能知道自己的前途?

奥丝 有朝一日,你只要懂得补补你的马裤,我就感激不尽了。

培尔 (激动地)我要当国王!当皇帝!


很明显,甚至他的母亲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够获得成功,因为培尔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了,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对于像他这种来自这样家庭背景的人要想成为国王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整个挪威才只有一个国王,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了,所以培尔只有在国外寻觅机会。


幸运的是,这样一个潦倒落魄的人竟然在中年时发迹了,而且完全依赖自己的努力,这确实使人难以相信他是靠自己奋斗而崛起的。



书影选自《培尔·金特》“译者的话”丨萧乾 作


如果你看过这部作品,你就会知道其实中年的培尔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几乎被山妖挖去眼珠,历经千辛万苦才摆脱了山妖的魔掌。后来培尔经过一系列的非法买卖,包括贩卖奴隶和象牙,并且到中国去盗卖神像等,他确实发了大财,并试图用他金钱力量来实现他的皇帝梦。


但上天仿佛是在捉弄培尔,当他经历了种种冒险,准备带着自己的财富乘船回到家乡时,却遭遇了海上风浪,最终船只沉没,他又变得一贫如洗。当然,剧的末尾,培尔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


那么,易卜生实际上是想通过这部剧和我们说什么呢?


在剧中,易卜生探讨了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一个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他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这是一种全球性的人文关怀。


很多人都认为来自小民族的大多数人其实很容易满足自己悠闲舒适的生活,无须去远走异国他乡冒险。但是培尔这个人物和其作者易卜生一样,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有着两种选择:要么聊无意义地终其一生,要么轰轰烈烈地干一番自己想干的事业。尽管走任何一条路最终都免不了终其一生,但培尔却选择了反映他生活观的后一种方式。


确实,培尔那充满浪漫传奇的经历使他的生活观得以奏效,所以当他即将结束自己的生活道路时并不感到后悔,反而对之感到由衷的自豪,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一生并没有白活。


易卜生创造出的这个有着多重性格和冒险精神的人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一种独特怪异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不拘一格,浪迹天涯无所定居等。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和向海外扩展其市场的那些年月,也特别需要像培尔·金特这样一种有着冒险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人。



 培尔和索尔薇格:奥斯陆国家剧院1975年排演的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


你也知道,作家在创作时,多多少少会有自己实际经验的投射。培尔·金特也和易卜生一样,出生在挪威,但是他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因此他不满足仅仅是挪威人这一民族身份。


他想要的是做一个世界公民,周游世界各地,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学习所能学到的一切。正如剧中别人问培尔·金特是不是挪威人时,他所公开宣称的那样:


培尔:对。我生在挪威,但是论气质,是个世界公民。我得感谢美国,它叫我尝到了富有的滋味。德国最新式的学者提供给我这样丰富的藏书。我从法国学到对衣着式样的讲究,以及我的仪表和机智的谈吐。


英国培养了我的勤奋习惯以及对个人利益的敏感。我从犹太人那里学会了忍耐。在意大利住了没多久,就养成了舒舒服服的游手好闲。我一度陷入困境,可是瑞典的钢铁救了我一命。


这就是他所准确理解的世界主义精神。同样,这番话也确实是典型的世界主义声明,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古希腊犬儒派哲人迪欧戈尼斯在回答别人问他来自何方时,所作的回答:“我是一个世界公民。”从此,作为世界公民便成为判断一个人是民族主义者还是世界主义者的一个准则。


但这并不代表培尔·金特不爱自己的国家。确实,他通过从事各种合法或非法的事业获得了巨额资金,成了一个卓有成就的商人,但是到头来他并不满足自己这种无家的或无根的、漂泊的世界主义状态。


他想要同时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也热爱整个世界,因此他最终决定还是回到自己的祖国,进而成为一位有根的”世界主义者。


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仔细研读了培尔·金特后,将其与世界文学大师们创造的其他人物进行比较,并给了这个人物很高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


培尔远胜过歌德的浮士德,他是一个有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想象力的最为光彩照人的19世纪文学人物。


狄更斯、托尔斯泰、司汤达、雨果,甚至巴尔扎克都未曾有过一个像培尔·金特这样生气勃勃、厚颜无耻和精力旺盛的人物。


他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不太可能有所作为:因为我们可以说,他只不过是一个爱咋咋呼呼的挪威男孩,对女性有着异常的吸引力,一个虚情假意的诗人,一个自我感觉很好的人,一个荒谬的自我偶像,一个说谎的人,善于诱惑人的人,一个夸夸其谈的自欺欺人者?但这只是微不足道的道德说教,太像人们竭力反对福斯塔夫的那种学术大合唱一样。


你不能否认,作为易卜生最有名的剧作之一,《培尔·金特》同时也是易剧中最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一部作品,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它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功改编和上演。

为什么《培尔·金特》在中国观众中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易卜生所塑造出的令人难忘的主人公培尔的形象,这一形象不禁使人想起中国作家鲁迅塑造出的一个虚构的人物阿Q。当年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在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人很容易将自己与虚构的主人公阿Q相认同,因而指责鲁迅指桑骂槐地隐射他们。



在中挪建交50周年之际,作为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一部分,由挪威易卜生剧院与中国演员合作得《培尔·金特》,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剧照。


同样,《培尔·金特》的上演也在斯堪的纳维亚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培尔这个人物是易卜生所创造出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个人物,他甚至被人认为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再现了许多挪威人的性格,也同样反映了易卜生自己的性格特征。


在易卜生的有生之年里,由于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超前的思想,让他并未到本国批评家的重视,常常受到自己同胞的不公正对待,这也正是为什么他要离开祖国挪威,流落异国他乡二十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讽刺的是,易卜生正是在那些流落异国他乡的年代里写出了他一生中具有国际性和世界主义主题的最优秀剧作的。


不过,易卜生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一位挪威作家,因此他依然写他曾经生活过的社会以及他所熟悉的那些人,最后他在成名后又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便说明,最理想的世界主义者应当是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也热爱整个世界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易卜生逝世前后,他能在自己祖国挪威的广大读者和观众中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尊敬,并且直到现在,仍然能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观众的推崇和重视。


我建议你亲自去读读易卜生的作品,有机会的话,也去观看这些剧作的演出。


我是王宁,谢谢你听我的讲述,在喜马拉雅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vonne_jg

    怎么样和客服了解情况?

  • yan_yan_yan_yan

    谢谢老师

  • 随顺斋主人

    什么归宿?

  • 听友280812171

  • 渥太华晓冬

    没看过易卜生的书,听完老师的讲评,我打算读。谢谢

  • J之大盗

    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

  • 月下传雅道

    王宁教授朗读台词让人忍俊不禁。

  • 蒙纳莎

    王宁教授讲得太精彩了!一连听了三遍! 培尔金特—易卜生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以前竟然没听说过!然而这里竟然隐藏着闪闪发光的思想,“国际主义”“世界公民”等字眼和金句对那些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迷茫无措的人来说,无异于照亮前方的一束光,让人顿时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