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论实践---水与情感表达以及诗词英语翻译解读

阅读方法论实践---水与情感表达以及诗词英语翻译解读

00:00
19:14

诗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水为生命之源,却是“无情”之物。


水的化学符号是H2O,两个氢原子Hydrogen和一个氧原子Oxygen组成。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与人的情感好恶毫无关联。但是,语言和文化的积淀,可以让无情之水,变为有情之物。

 

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都起源于水边:中国是黄河文明,埃及是尼罗河文明,巴比伦是两河文明,印度是恒河文明,诸如此类。不同地理位置的人,饮食风俗可以差异,对水的需求却无不同。

人和水的关系近了,人观察水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通过水来表达想法和情感。

 

《老子》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可以惠泽万物,可以藏污纳垢,不争名,不抱怨,老子说它有“大德”之像,最接近那个非常道的道。


《论语》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时间流逝,分秒不停,好比延绵不绝的水流。


人赋予水的情感属性,类似于荣格(Jung Carl Gustav, 1875-1961)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人自原始社会以来,历经千秋万世,在于自然互动中积累下来的,集体共有的心里经验。这样心里经验,可以通过文化传承而生生不息,虽与个人意识无关,却可以激发个人情感,产生可以彼此“心意相通”的内心感受。


漫漫历史长河 ,大浪淘沙,承载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自然之物,绝非个例,红豆相思,落红有情,水,亦占有一席之地。

 

水,兼具说教与言情的功效,在宋朝,表现的尤为突出。朱熹《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看似写水,源头最为清澈,没有杂物污染。其实是借写水教读书,读书要读经典,未经他人肆意解读,才能看出本来面目。李之仪《卜算子》中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则是由水及情的经典。


 水,不仅见于宋,《诗经》中也很普遍。《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已经出现了水隔两岸,人情若显的感怀。


水,属柔性,在造桥技术落后的时代,一水之隔,其路迢迢。用水表柔情,柔情似水,再合适不过。

 

但是,水也可以悲怆。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还是长江水,不见了思君,多了几分历史苍凉。

 

水有缓急,人亦多情。即使同样的水,因观看之人、之时不同,激发出的情愫,也各有不同。同样是水,李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煜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维是“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李白,恃才傲物,放荡不羁;李煜,多情帝王,幽愁暗恨;王维,如佛似道,诗有禅意。

但是,水也可以悲怆。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还是长江水,不见了思君,多了几分历史苍凉。

 

水有缓急,人亦多情。即使同样的水,因观看之人、之时不同,激发出的情愫,也各有不同。同样是水,李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煜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维是“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李白,恃才傲物,放荡不羁;李煜,多情帝王,幽愁暗恨;王维,如佛似道,诗有禅意。




中英文对照:


我和君,合为we both;一头一尾,头是upstream,尾是far below。头尾不相顾,所以是never meet。相见不易,用英语的倒装句,把never放在句首,助动词can提前到主语we之前。我和君,难相见,因为江水之隔。中文的意境感,经常把因果逻辑隐去。英文表达,需要填回,for表示原因。Yangtze扬子江,是长江自南京以下至入海口。长江真正的源头是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通天河源头。宋朝时期,看长江,头尾只是意象表达,并不是真正的头尾。故而长江头和长江尾翻译成Yangtze。住在江边,用介词by。江河名词前面要加定冠词the

 

备注:

本文解读的诗句来自于《双语译绘诗词》第三卷第6册第一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