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教育是双语分级阅读的最终形态

行走教育是双语分级阅读的最终形态

00:00
14:41

学习阅读方法,让读书更高效。你好,我是孙健。欢迎收听我和喜马拉雅轻学堂联合制作的《双语分级阅读方法论》课程。


大家好,这一讲的内容,是我们的《双语分级阅读方法论》课程的最后一讲。上一讲中,我们对整个课程的内在逻辑做了总结,这一讲既是整体体系的总结课,也是一个新的思路的开始。


这就是行走教育。真正的教育在路上。古今中外,一向如此。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读书,是基础,行走是检验,阅人是实践。我们经常讲的文史哲三位一体,这个感念很容易理解,但是落实应用,有不少困难,文学,我们展开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三个方面的学习,已经讲到了可以操作的程度。但是有关历史和哲思两个方面,还没有讲透,因为它们是与行走教育紧密相关的。


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教育,要求孩子们,鼓励成年人,进入博物馆和游学。文物是实体,它们承载了可以观看,甚至可以触碰的历史遗留;而游学,则可以把所读、所思,与所见、所闻结合起来。通过口语交流和写作沉淀两个方式,不断提升学习者的思维,也就是哲思能力。


我们这最后一讲的课题是“行走教育是双语分级阅读的最终形态”,也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和实践,提炼出来。


关于行走教育,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1)   行走教育前

(2)   行走教育中

(3)   行走教育后


行走教育,不仅是我在研发“双语分级阅读”课程体系时的指导思想之一,我自己也在切身实践它。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以真实的案例,来讲授这一讲的内容。


第一,行走教育前


行走教育,中心词是教育,行走只是形式。因此,它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不是以观感为目的,而是以验证和提炼为根本。所以,行走教育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行走前的知识储备工作。储备什么呢?历史、文化和思想,其实还是我们常说的“文史哲”,这是贯穿“双语分级阅读”始终的内容


我们以“罗马+以色列”行走教育为例。罗马,上接希腊文化,下启欧洲文明;以色列,是世纪三大宗教的圣地,尤其基督教文化,都是西方社会,在古罗马文明后,承接欧洲文化思想演变的关键。选择罗马+以色列为行走教育路线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感悟西方文明的两大高峰。为学习希腊文化和欧洲中世纪文化,打基础。当然,如果研读希腊文化,就会再设计到希腊以及地中海诸文化沉淀比较深厚的小岛,像克里特岛,的行走教育路线;如果学习欧洲中世界文化,那么现代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丹麦等地,会是另外一条路线。


回到罗马和以色列的学习上,出行前,我们要阅读相关历史,选读的书籍有: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全集

圣经的《旧约》

朱大可先生的《华夏上古神系》

《古希腊罗马神话》


其中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用的是英文版;罗马人的故事和华夏上古神系,用的是中文版。


这几套书,都是大部头,字数很多,像一本旧约,就有1000多页纯英文,正常阅读,没有几个月是看不完的。但是,我们是带着明确目的的


第一,我们要知道古罗马的简单历史、重要人物和重要地点

第二,我们要知道圣经中是如何阐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我们想要对比看中国文化是如何看待同样的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


有了这三个问题做引导,阅读就会聚焦,我们会用到阅读方法论中的略读和跳读的方法,在书籍中找到与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然后用精读的方法去阅读和理解。


有些学习者可能会问,既然已经有问题了,为什么不直接通过网络搜索内容,而要花时间精力去自己查找并阅读呢?


因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和思考的过程。网络上的答案,前不论正确与否,内容本身都是被它人加工过的,直接拿来用,并不能满足我们双语分级阅读体系,在行走教育这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我们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阅读和材料整理。当然,并不是说,三个月的时间只做这一件事情,而是用业务时间,比如午休、睡前的时间来进行的。阅读和思考之后,心理会有一个对罗马、古罗马、耶路撒冷和基督教有了自我认知。这个认知,会和老师、家人、同学进行分享与讨论,目的是看一下其它人的思考角度和思维结果。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到行走教育的下一阶段了。


第二,行走教育中

罗马+以色列,一共安排了6天时间,要看罗马城,梵蒂冈,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其中2天是在路上。时间比较赶,因为行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是旅游,这非常重要。


行走教育中,有三个环节:


第一,设计每天的路线

第二,参观和走访过程中的交流

第三,每天晚上的写作


行走教育,是对已经阅读和思考过的内容的检验和思维提炼,所以并没有事先做好每一天的行程安排。比如到了罗马,第一天会去台伯河边和古罗马城遗址,感受《罗马人的故事》中讲到的古罗马祖先来到这里,选择七个山丘建立定居点的场面。看着缓缓而流的河水,满目苍夷的遗迹,回顾读过的书和未到罗马前的思想赶制,慢慢的感受,用看到的内容,结合读过的内容,来休整思维的认知。


有了第一天的切身感受,才会知道第二天要去什么地方?比如古罗马的大浴室,这不仅是洗澡的地方,而是古罗马人社交的场所,炎热的天气,泡在水中,既能避暑,又能自由的漫谈,为什么古希腊、罗马时代,逻辑思想大发展,而在农耕文明为主的其它文明体,却不是如此,大浴室,可能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


白天的走访结束后,回到酒店,都会比较疲惫。但是,还必须坚持在拿出1-2个小时时间,来进行写作。就是我们前面课程中讲到的读写结合。行走过程中,想到再多的东西,有再多的灵感,几天之后,大部分都会被遗忘。一旦遗忘,行走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每天晚上把当天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是非常重要的。写的时候,用中文写,用英文写,还是中英穿插来写,并不重要,这些都是形式,重要的是思想,就是哲思。写的时候,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听过的课,看过的地方,所有当时可以想到的东西,都穿插起来,然后进行提炼和写作。一般字数会在500-2000字之间。


这个过程中,历史知识、哲学思考和类文学创作,就三者归一了。在这里,文史哲三位一体,才算是真正的落地。


行走中,每天的行程安排都很紧张,身体和精神都比较疲惫,几天之后,结束行程,就进入到行走教育的第三阶段,行走教育后了。


行走教育后


主要也是有三件事情要完成:


第一,结合行走教育中的感悟,重新浏览一下行走教育前读过的内容,很多内容会有非常不同的感受。比如关于罗马祖先建城市,关于耶稣受难等内容


第二,针对行走教育过程中的疑惑,补充阅读,获取知识。比如参观完古罗马大浴室,可能想知道一下有关建造者、建造方法、早期人们是如何使用、在这里有没有什么历史名人之类的问题。这是有目的、有针对性补充历史知识的重要过程


第三,基于已经沉淀好的内容,继续设计第二站的行走教育,然后回到步骤一,从选书阅读开始。比如了解了古罗马,可能就想知道一些关于古希腊的知识;了解了基督教,可能就像知道一些关于佛教、伊斯兰教等的知识。


当然,有一点,需要强调,行走教育中有关阅读的部分,是建立在学习者有基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的。比如基础知识中的单词和语法问题,学习中的阅读方法论、读说结合和读写结合的问题,高级阅读的情感和逻辑提炼的问题,这些都是必备的。所以,行走教育,基本不适合小学低年龄段或以下。家长们当然还是可以带着孩子们去旅行,增长见闻,但是无法按照行走教育的体系来进行。行走教育适合:


(1)   基础能力好的小学高年级学习

(2)   初高中学生

(3)   大学生和成年人


最后一点,行走教育,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很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进行,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要具备基本的上述能力,可以开启这样的学习方法,然后读书、行走、写作、再读书,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做到有目标、有兴趣、有收获、有沉淀的教育实践。


好,以上就是本讲所有的内容,也是本套课程所有的内容。本套课程,重点是教授方法论,过程中,我用了不少的实例分析。目的是希望大家听完并理解方法论以后,可以落实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祝愿大家,都可以掌握双语阅读的能力,自由的阅读,自由的行走,自由的生活。谢谢大家一期课程的陪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知己夹克衫QI祺

    能不能讲一下小学现代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