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丨21 语文里的“负负得正”

语文丨21 语文里的“负负得正”

00:00
07:10

引入

过去的十节课,我们讲了十个,有趣的词汇知识,。

学语文,都是先学汉字,再用汉字组词,然后用词造句,最后连接句子,写成文章。不管是我,还是同学们,或者是知名的大作家,我们学习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这个过程中,我说句子最重要。为什么呢?

有一些非常简单、直接的意思,我们用一个字、一个词,就能表达好,比如:

老师点名,我们答:“到!”

老妈让我们放下手机,去洗完,我们答:“遵命!”


但是,更多的时候,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正确,我们就不能这么省略,要把句子写完整。比如:

一个人到朋友家做客,朋友正在睡觉,他的妻子开了门。看见是丈夫的朋友,就回头跟女儿说:“去,叫爸爸。”

小女孩愣了一下,不情愿地走过来,对着客人喊了一声:“爸爸!”

其实,妈妈的意思是:“去,叫爸爸起床。”但是女儿理解的是:“去,叫客人爸爸。”


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也为了让我们笔下的句子更出彩,今天开始,就进入最后一个版块——句子。


小时候,数学老师告诉我们,算式里,去括号的时候,要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特别要注意,“负负要得正”。

同样的方法,也能用在语文上。比如说,1-9年级,我们学过三种用问号结尾的句式: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


虽然是一家人,可它们的语气却不同:疑问句里,问问题的人,并不知道答案,是疑问语气;设问句,是自问自答,明知故问,和反问句一样,都是肯定语气。

那么反问句是如何“挂羊头卖狗肉”的呢?

原因就在于语文界的“负负得正”——双重否定。



讲解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博物馆参观,有人一直开着闪光灯拍照,你想制止他,通常会先用温柔的祈使句:

文物需要保护,请你关闭闪光灯。


如果他不听,你就得加重语气,比如换成反问句,效果应该不错:

你难道不知道这儿不准开闪光灯吗?


反问句的杀伤力在于,虽然是在问别人,但是答案就在问题里,并且是唯一的、肯定的。反问句并不是在征求答案,而是借问题,告诉别人一个确定的答案。


为什么呢?反问句,一定有“反问词”——比如这里的“难道”——它表示的是否定意义,后面再加上“不”,否定加否定,相当于负负得正,当然会得到肯定语气。



除了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句子中使用两个否定词,比如说:

哈哈哈,今天不把这天宫翻个底儿朝天,我就不叫齐天大圣!


这里的否定词是最常用的“不”,同样,它表达的也是肯定语气:身为齐天大圣,我就要把天宫翻个底儿朝天。

我们也可以把“不”换成其它否定词,比如:

梁山聚义厅上,一百零八位好汉没有一位缺席。

这里的两个否定词是“没有”和“缺席”。“缺席”等于“没有参加”,两个“没有”,就是双重否定。



古文里也有许多双重否定。我们之前说过,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于它基本使用“单字词”,“双字词”很少。所以,古文中的双重否定,往往也是两个“单字词”的组合,看上去,就像一个现代文的“双字词”。因此,它常常会被无情地忽略。


比如说,《世说新语》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将军造反,带着军队来攻打首都。皇帝命令一位官员毁掉城外的桥,不让叛军进城。结果,这位官员没有执行命令。皇帝大发雷霆,瞪圆了眼睛,原文是这么写的: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



“莫”,意思是不、没有。“莫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双重否定。“左右莫不悚惧”,就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不怕得瑟瑟发抖。

我整理出了古文中,六种常见的 “双重否定”,请同学们课后,查看课程文稿中的《表一》。




双重否定,就是绕着弯子说话。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要使用它呢?它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任何语言想要学好,都离不开语感。语感,是读出来的。勤读书,才有好语感。当然了,不能是低头默读,应该是昂首挺胸,大声朗读。接下来,我们就来读一读:

爸妈不在家,我只能自己准备午饭。

爸妈不在家,我不得不自己准备午饭。

请同学们也来自己读一读。



好,大家应该感觉到了,比起第一句的“只能”,第二句的“不得不”,显然语气更重,情感上更加无可奈何,心酸的感觉更强。

换句话说,双重否定的作用,就是强化语气和感情。


那么,如何把常用的陈述句、判断句,改写为双重否定句呢?这也是考试中,很常见的一种题型。


先说陈述句,比如说: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广泛阅读。

怎么改呢?打个比方,就像换零件,把陈述句里的肯定词,换成双重否定词。关键是找到哪些该换,又该换成什么。我整理出了四种常见的修改方法,请同学们切换到文稿部分的《表二》,找到关键信息。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应该改成:想要学好语文,不能不广泛阅读。


再讲判断句,比如说:不一样的语文是一门超有趣的课。

判断句的修改更简单,只要在句子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双重否定的分句——“谁也不能否认”。句子就变成:谁也不能否认,不一样的语文是一门超有趣的课。




结束语

最后,又到了拓展题时间。双重否定虽然不是一个大考点,但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写作手法。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一篇文章中,双重否定又该用在哪里呢?如果用得不对,又有什么后果呢?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anna_wp

    咱们的课程太棒了,我和女儿都非常喜欢,还会继续出更多的课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