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丨23 把抽象变得形象

语文丨23 把抽象变得形象

00:00
07:59

引入

我小时候淘气,东西乱丢,被子也从来不叠,房间每天都乱七八糟。我妈每次进来,就白我一眼,嫌弃地说:“像个狗窝!”

“像什么”,就是一种经典的比喻句。


什么是比喻?

当你想要描述一个东西,但是又讲不清楚,怎么办呢?你可以在我们熟悉的东西中,找一个,和它相似的,用熟悉的,来描述陌生的。

同学们从小学修辞,最早接触的,和用得最多的,都是比喻。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把比喻用好呢?】



讲解

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案例分析。我们7年级的时候,会学到一篇小古文——《咏雪》:故事是这样的:

东晋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谢安。有一天下雪,他在家里给孩子们讲解文章,突然,雪变得非常大。谢安想考考孩子们的文采,就问他们:

这白雪纷纷,像什么东西呢?


谢安的侄子谢朗说:抓一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侄女谢道韫接着说:那不如比作,风吹扬起来的柳絮。

谢安听完之后,哈哈大笑。


谢朗和谢道韫的答案,都用了比喻。谁的答案更好呢?文中没有只说,那就让我们,来破解这个疑问。 



比喻用得好不好,首先在于像不像。比喻中,被说明的事物,叫做本体;帮助说明本体的事物,叫做喻体。如果本体和喻体没有相似的地方,风马牛不相及,那这个比喻就不成立。


上面的两个比喻中,本体都是雪花,喻体则是盐和柳絮。它们哪一个更像呢?


请同学看一下第一张图。如果是落在地上的雪,那肯定是盐更像。现在的盐,制作很精细,颗粒非常小,不大像雪。但是古代的盐,制作方法比较粗糙,所以颗粒比较大,很接近雪的样子。柳絮什么样?很多南方的同学没见过,其实长得很像棉花,跟雪差距还是很大的。





但是请注意,这里谢玄问的,是空中飘舞的雪。我们把盐撒在空中,它会怎么样?直接就掉地上。柳絮呢?由于它很轻,被风一吹,就会随风飘舞。




所以,静止不动时,盐更像雪花。运动时,柳絮更像雪花。古人给它们,起了两个非常文艺的名字——形似与神似。


形似与神似,没有好坏之分,如果非要选一个,那就得看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比如说,人教版四年级上的课文——《观潮》,描写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有这么一句话: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话把浪潮,比作千万匹飞奔的白色战马。请问,它抓住的,是静止的像,还是运动的像?是形似还是神似?

如果我们把它改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一道高耸的城墙。

那么,现在它抓住的,又是什么呢?

浪潮前仆后继,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把它比作飞奔的战马,才能更加凸显出,它翻涌前进时的气势。



比喻用得好不好,其次在于有没有新意。

举个例子。唐代的大诗人李贺有一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意思是,大漠里的沙子就像白雪一样晶莹,燕山的月亮,就像一把银钩。


首先,我们要看看,这两个比喻像不像。请同学们自己来看一下文稿中的图片。





哪一个更像呢?显然是后一句。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又细又弯,非常像月牙。至于沙子和雪,一个是黄色,一个是白色,一点都不像。

但是,沙漠里地形开阔,晚上天气好的时候,月光非常明亮,月光洒在沙子上,沙子就变成了白色,这时候你再看,沙漠就好像变成了一片雪地。





所以,“大漠沙如雪”,它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晚上,必须有月光。这种平时不像,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像的比喻,就是有新意的比喻,因为它是从你的生活中来的。


我们再回头看看谢朗和谢道韫的比喻。柳絮平时不像雪花,但是被风一吹,就有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这个比喻,就比“撒盐空中”要来得有新意。所以这一局,又是谢道韫胜出。




比喻用得好不好,最后在于雅不雅。

战国时,楚国的大臣宋玉对楚王说:“我们国家有两种乐曲。高雅的有两首,一首叫《阳春》,一首叫《白雪》,粗俗的也有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

从这里,就产生了两个成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后来,我们就用阳春白雪,来代表那些高雅的东西;用下里巴人,来代表那些低俗的东西。


据说,《阳春》和《白雪》,描述的都是自然中的美景,而《下里》和《巴人》,都是老百姓创作的,描绘的都是日常生活。那我们就知道了,所谓雅,就是精致的、自然的;所谓俗,就是粗糙的、生活的。


通常来说,雅的东西,比俗的要美。有这么一句神奇的比喻:白雪纷飞,就像老天爷的头皮屑。

像不像呢?像!头皮屑是白色的,掉下来的时候,也是随风飘动。有没有新意呢?有!同学们肯定没想到这么来比喻雪花。


但是,它美吗?一点都不美。为什么?因为头皮屑太俗了,我们当然不愿意,把它跟美丽、高雅的雪花,划上等号。

那么盐和柳絮哪一个更高雅呢?请同学们自己来思考。


讲到这里,一个好的比喻,应该怎么写,大家肯定心里有数了。


但是同学们,我还要提醒大家,有新意和高雅很重要,但是,它们必须建立在像的基础上。如果一个比喻不像,它就不能成立。像,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写文章,首先得让人看懂,其次,再考虑怎么让人拍手叫好。前面讲到宋玉和楚王的对话,其实,后面宋玉继续说:“国内会唱《下里》和《巴人》的,有数千人,但是会唱《阳春》、《白雪》的,只有几十人。这说明一首乐曲,音调越高,能唱的人就越少,这叫曲高和寡。”


如果换成现代音乐,差不多是这样:中国的昆曲,西方的古典乐,都很高雅,但是跟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大部分人听都听不懂,怎么能欣赏呢?相对的,流行音乐虽然比较粗俗,但是曲调简单,切近生活,大家都能学会。


所以,想要写好比喻句,与其挖空心思,去想一个谁也没见过又高大上的比喻,不如好好得观察生活,先做到像,再去追求新意和高雅。



结束语

最后,当然是喜闻乐见的拓展题环节:请大家按照今天讲的比喻句写作思路,想一想,除了飞扬的柳絮,月光下的沙子,还能把雪比喻成什么?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引用材料:

《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