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丨22 文章也能“妙语连珠”

语文丨22 文章也能“妙语连珠”

00:00
08:36

引入

我们读书,最先记住的,一定是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么,怎么才能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呢?

就拿四大名著举个例子。有这么一个人:

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这是谁?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同样的,我们一想到“那人手持一柄青龙偃月刀,拍马赶来,手起刀落,就把颜良斩于马下”,就知道,这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一想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脑袋里,立马就浮现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样子。


我们从小都学过,描写人物,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哪四个方面?

猪八戒的例子,是外貌描写;关羽呢,是动作描写;林黛玉,是心理描写。除此之外,还有最后一种——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除了极少数的自言自语之外,都需要多个人物,来进行对话。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对话描写”。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把“对话”写出高级感、写出独一无二的感觉,让人一眼就难忘。



讲解

写好对话,最重要的,就是别写成流水账。我总结了三个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开始。

第一个方法,写好对话,首先要有句式的变化。举个例子,死板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说:“妈妈,周日我想去海洋公园。”

妈妈说:“不行。”

我说:“为什么啊?”

妈妈说:“周日外婆过生日,我们要去祝寿。”

四句对话,全都是“谁说了什么”的句式,这样写,没有变化,读者就会觉得死板。那怎么改呢?


对话的句式,主要分四种。上面的“谁说了什么”,人物在前,话在后,就像人拉着话一样,我们称为拉车式

请同学们切换到课程文稿,找到第一张图,看一看另外三种句式。如果话在前,人在后,人推着话,就叫推车式;人在中间,话在两边,人用扁担挑着话,就叫挑担式;有时候,只有话,没有人,就叫空车式




我们可以尝试用这四种句式,改写上面的对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我说:“妈妈,周日我想去海洋公园。”

“不行。”妈妈说。

“为什么啊?”

“周日外婆过生日,”妈妈说,“我们要去祝寿。”

句式有了变化,对话就能多一点灵气。但是,我要提醒同学们,还要注意两件事。


第一件,不同的对话句式,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同。比如说,四种句式中,只有最常用的拉车式,会用到冒号。句式变化当然好,但如果用错了标点,反而得不偿失。所以,请同学们课后,找到文稿最后的知识卡片,进行自学,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二件更重要,那就是空车式应该怎么用。空车式的特点,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所以,通常只有当读者明确知道——是谁在说话——才会使用空车式,否则,就容易产生误会。


但是,空车式还有一种独特的用法。比如说:

“你看这墙,嚯,得有三米高了吧。”

“没事,我带了家伙,一会我先上,再把你拉上去。”

他们是谁?可能是小偷,也可能是学生,准备翻墙溜出去玩。你要想知道是谁,就得接着往下看:

“哎哟,我的天啊,这可真够累的。”

“你放心,这一趟,够你花好几个月的。”

读到这,我们就知道了,这俩是小偷。所以,空车式可以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有些同学,存在一个误区,觉得,对话就是写语言。实际上,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会带上各种各样的神态和动作。如果只会呆呆地站在那,没有表情,没有肢体语言,只会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那就成了机器人。


所以,写好对话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给语言,搭配上恰当的神态和动作,写出感情


我们继续来改写“我”和“妈妈”的对话。加入神态和动作不难,但是我们要注意,加入的内容,必须符合这句话的感情。

比如说第一句。“我”想去海洋公园,所以得怎么样?得求着妈妈!它不可能是:

我恶狠狠地说:“妈妈,周日我想去海洋公园。”


你要是这么干,别说海洋公园,估计晚饭都没得吃。我们可以改成:

拉了拉妈妈的衣袖低着头轻轻地说:“妈妈,周日我想去海洋公园。”

通过拉衣袖的动作,就表现出了“我”期待的心情。“低着头轻轻地说”,表示“我”也不知道,“妈妈”究竟会不会答应我,心里非常忐忑。这样一来,“我”的形象,就丰满多了,也更像是一个孩子。


我们继续往下改:

“不行。”妈妈头也不回地说。

“为什么啊?”我的头埋得更低了,几乎要流泪了。

“周日外婆过生日,”妈妈摸了摸我的脸颊,继续说,“我们要去祝寿。”


改到这里,这就是一段合格的对话了。“我”和“妈妈”,两个人的感情,都非常鲜活。为什么妈妈拒绝我的时候“头也不回”?因为,在她心中,给外婆祝寿,要比去海洋公园重要多了。


后来,她为什么又要“摸我的脸颊”?因为,她不想让我太伤心,通过这个动作来安慰“我”。而“我”被拒绝后,“头埋得更低”、“几乎要流泪”,也更加强调了,我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



那么,是不是就改到这里为止了呢?当然不是。第三个方法,是用对话,写出人物特点


先来讲个故事。著名的孔子,有一次碰到了麻烦,他的马,冲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很多庄稼。农夫拉走了马,说什么也不还。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可了不起,不仅是大商人,口才还特别棒。他去跟农夫商量,文绉绉地讲了很多大道理,但是农夫根本就不理他。


孔子又派自己的车夫去。车夫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解决了。他怎么说的呢?

农夫大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方,我的马,怎么就不能吃你的庄稼呢?

农夫一听,心想有道理,动物又不是人,难免会管不住,自己没必要这么计较,就把马还回去了。

子贡有的是学问,所以文绉绉的;农夫和车夫都不读书,所以他们的话,应该是很直接,很简单,甚至,还有点粗野。



所以,对话想要写得真实,就必须根据说话人的特点,来设计语言,总而言之,就是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田里抓青蛙,这时候过来两个人,一个是农民伯伯,一个是下乡支教的大学生,他们会怎么说?


农民伯伯应该是:

诶,小娃娃,可不能逮蛤蟆,你逮了蛤蟆,虫子就要啃我的庄稼哩。

大学生应该是:

小朋友,青蛙是害虫的天敌,能够保护庄稼,我们应该保护它。


农民伯伯说话,应该是非常口语化的,如果硬要让他使用“害虫”、“天敌”这种词,反而不够真实。

我们接着“我”和“妈妈”的对话往下写。周日来到外婆家,外婆会跟“我”说什么呢?



结束语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拓展题。同学们下笔之前,可以先想一想,平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说话的方式,是怎么样的。是啰嗦呢?还是简单干脆?是文绉绉的,还是非常口语化。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知识卡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