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西周开国周武王(上):可以练成的王者思维

02 西周开国周武王(上):可以练成的王者思维

00:00
16:40

《封神榜》大伙肯定都知道,说的是周武王灭商的故事。当然按现在的标准,这个属于魔幻+历史架空,所以肯定不靠谱,但是差不多能让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可是在武王灭商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呢?或者也可以说,当有朝一日,你真的可以主导某种权力时,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如何转变自己的观念,如何运用、组织、分配这些权力,这些才是真正需要你去烧脑的问题。


故事要从三千多年前说起。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并不是一个昏君,不但不“昏”,而且才智、见识过人、能言善辩、孔武有力,算得上是文武双全。


可偏偏这么一个能力出众的君王,在他登基时偏偏赶上了商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不仅国力在缩水,由贵族构成的既得利益阶层还在不断侵蚀着王朝的根基。


为了挽救商王朝的命运,纣王开始对权力结构进行一系列改革,准备收回贵族和神职人员手中的部分资源和权力。恰恰是这些改革举措最终激化了纣王与贵族阶层之间的矛盾,连亲兄弟微子、王叔箕子都加入到了反叛者的阵营。


此外,商纣王在位时,曾经三次征伐位于现在山东半岛的东夷族,每一次几乎都是倾举国力,耗时一年以上。连续三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极大地损耗了商的国力。同时为了保证东夷族不再反弹,商军的主力也长期留在了山东,而位于现在河南鹤壁市的国都朝歌,自然就异常空虚。


换句话说,后来的周武王灭商,打得其实是一只内外交困、奄奄一息的半死老虎,论难度其实真不算特别大。


再推而广之想一想,其实从古到今,每一个王者的最终谢幕,其根本原因都只可能来自其自身内部,而不可能是后来者竞争的结果。也可以说,任何竞争,无论对人、对企业乃至对国家,其核心永远都只在于自身建设,围绕着这个目标,会有很多种具体的手段。所谓斗争,说到底只是若干手段中的一种,就和妥协、合作一样,并没有本质区别。


这就好比哺乳动物能够统治如今的地球,其实是进化让我们可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可以上来就一口咬死霸王龙。


在这里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们准备自创两个概念——“建设性思维”和“斗争思维”。简单说,建设性思维,是指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在于如何实现自身的强大,为了这个目的,可以选择进取,但需要的时候也会毫不介意退缩。


而反之,所谓斗争思维,你做所有事的目的都在于攻击你眼中的那个敌人,为了这个目的,你同样可以不惜牺牲其他。


话说在三千多年前,商王朝陷入内部危机的同时,在如今陕西西安一带的周国当时恰好处于上升期。可这个上升只能算是相对的,如果不看GDP而看其他更具体的东西,那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从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和古代文献资料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出一直到商朝灭亡前夕,商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完备程度、技术水平以及人才储备,依然远远高于周。在当时,商朝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成文法以及社会管理制度,技术上可以铸造司母戊大方鼎这样的超大件青铜器。


而与此同时,周的社会制度还处于族长公议的阶段,也就是说一个人犯了事要接受什么处罚根本没准儿,完全看当时族长和其他群众的心情外加他的人缘。而放在企业管理上来说,显然这种模式是做不大也不长的。在技术层面,起码到现在为止,在陕西还没挖出来过那个时代的大件青铜器。


可以说,周相对于商完全是软硬件全方位落后,仅仅靠账面数字是难以抹平这个差距的。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伯夷、叔齐两个老臣(饿死在首阳山的那两位)才会坚决反对武王东征灭商。


而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说明这俩老头的主张并不是没有道理。按照史书记载,周武王姬发联合多路诸侯围攻朝歌,结果一路上遭到了商人的拼死抵抗,成语“流血漂杵”“赤地千里”,最早就都是《尚书》用来形容这场战争惨烈程度的,虽然不好估算周人究竟损失有多大,但是有一点倒是记载得很清楚:周军的指挥官吕尚(姜子牙),战后竟然提出来要对商族人搞种族灭绝,把他们全部杀光。如果不是在战场上吃了大亏,姜子牙是绝对不会有这么疯狂的念头的。这里还要说明一点,这场仗打到这么惨烈的份儿上,商军的主力精锐其实还一直没参战——都被拖在山东和东夷族打仗去了。


和周人作战的过程,很多都是商人用囚犯和奴隶临时编组的军队,妥妥的临时工,打这样的乌合之众最终周也只能算是险胜,商周之间的国力差距也就可见一斑。假如当时商的主力能回援的话,那没准儿后面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这里稍微跑个题:在《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完全是一个仙风道骨的形象,可在真实历史中,姜子牙其实是周的军队统帅,在周王朝高层,属于典型的鹰派人物(强硬派),就和美国历任的国防部长差不多,要是搁在反战题材电影里绝对是妥妥的反派。


在对商是否开战的问题上,周武王最早其实是比犹豫的,当时准备按他们家的老传统,先不上一卦。众所周知,周武王的父亲姬昌传说就是《周易》的作者。结果姜子牙为了帮他下决心,上去一把抢过拿来占卜的乌龟壳给摔个稀碎,然后告诉他:“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最终因为在战场上伤亡惨重,这个国防部长杀红了眼,对武王说:“你爱一个人,就会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看着顺眼,你恨一个人,就该连他的臣民一起憎恶”——言下之意就是要对商人搞种族灭绝。“爱屋及乌”这个成语也就是这么来的。这其实是个很恐怖的故事。


言归正传。在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惨烈战争之后,周武王最终咬着牙攻入了朝歌,从纣王的尸体上斩下了他的头颅。但是在此之后,姬发并没有表现出胜利者通常会有的趾高气昂,相反,对于商朝遗民和旧臣却显得异常谦卑。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四弟周公旦,就是每天给你“解梦”的那位。前面说过姜子牙是鹰派人物,而周公旦就是妥妥的鸽派(温和派),搁在现在可能做国务卿或外交部长挺合适。姜子牙那个种族灭绝的动议,最后就是被周公旦给拦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政策是把商朝的遗民分成多个族群,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安置。其中有一支被安置在了现在陕西西北部,负责给周人养马,他们就是后来大秦帝国的先祖——当然这是后话。


周公旦非常清楚,暂时居于上风并不能改变周落后于商这个基本事实。战争结束以后,在舆论宣传上,周朝仅仅是彻底否定了彻底商纣王个人。而对于商的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周人则是尽可能地学习、消化、吸收。


面对商朝官方遗留下来的各种成文法和文档记录,周朝上层感叹到:“唯殷先人,有册有典”,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只有殷商的先人,才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显然是赞赏的态度。


最后甚至连周朝的国家制度设计也大量参考了商的元素。周王朝的国家管理手段简单讲包括“礼、乐、刑、政”四项,“礼”“乐”我们后面会细说,而“刑”指的是司法,“政”指行政指令,其实就是周向商学习的产物。根据周公旦的主张,周人对商遗民采取四处撒种子式的安置方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促进了商文明的扩散。


面对先进的东西,即便它们是属于已经战败的敌人,周王室也没有去轻视,更没有变成无脑黑,可以说周王室的智慧和心胸即使对比后世也是少有的。


再进一步解释一下。所谓斗争思维,即你做一切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你认为的那个敌人不爽;而反之,建设性思维,则是你做一切事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自己舒服。主张杀光商人的姜子牙便属于典型的斗争思维,而保全了先进文明血脉的周公旦则是建设性思维。前者可以为将,而后者才算是真正的王者之心。


在此之后,周王朝很快就接过了商军的武器,继续对山东半岛的东夷族穷追猛打。无论对于商还是对于周,东夷族都是异族,都对自身的安全构成威胁。正因为周人秉承的不是斗争思维,而是建设性思维,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敌人的敌人一定是朋友”这种荒唐的想法。


到此为止,周王朝总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周王朝前后延续800年,这期间靠的不仅仅是理智的思维模式,而是一系列精彩的权力操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lucecolin

    涨姿势了

  • 伊堂_dw

    老师声音娓娓道来,很有讲述感。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历史细节,听完大受启发,对春秋战国和秦汉历史有了更多角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