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西周开国周武王(下): 分权不等于失控

04 西周开国周武王(下): 分权不等于失控

00:00
13:56

周王朝开国之后,周武王和周公旦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微操作,最终让诸侯国之间形成彼此制衡的状态,这么一来,周朝以原本不是特别强大的实力,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中国也由此进入了天下共主的时代——有点类似现在的邦联制,但比美国的联邦制更加弱化。


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的老板每天把自己累到吐血,结果团队却越带越差;可另一批人成天怡然自得,却也没碍着公司给自己赚钱。这其中的奥妙很大程度上就在这两个字——“分权”。


而如果把三千多年前的中国看做一个企业的话,周王室的分封制相当于通过分权,降低了管理难度,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除了让诸侯国或分公司彼此制衡这个权术层面的考虑之外,即便从更高大上的层面来说,周王室的安排同样是有道理的。分封其实也就相当于在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部族进行了彼此分割,这也就等于明确了大伙之间的利益边界,这么一来,也就消弭了华夏族内部的各种潜在矛盾。


人与人之间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保持适当的距离,反倒会比看似亲密无间更容易避免矛盾。


除此之外,周王室在分封的过程中,给予了个诸侯国或分公司极大的自由度,他们的经济模式和法律制度都由各诸侯国自行决定,譬如卫国,干脆就延续了商朝的体制和法律。这样一来,从宏观层面来说,也就相当于给华夏族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后来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文化大发展,正是得益于当初周王室宽广的政治心胸。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说,没有谁会比未来的人更了解未来,也不会有谁会比利益攸关者更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所以与其让周天子这个总公司越厨代庖,闭门造车给各个诸侯国设计制度,倒不如让人家自己因地制宜,在不断试错中慢慢磨合出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而周王室之所以敢这么大胆的去放权,是因为他们清楚这种分权并不会威胁到集团统一这个大前提。周天子的总公司在制度构建初期,已经另外留出了一堆后手来强化整体框架。


也可以这么形容,周王室给各个诸侯们划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在圈内你拥有极大的自由度,可是你就是跑不出这个“圈儿”,这个圈就是“统一”。法律层面的“大一统”始于秦帝国,而意识形态层面的对统一认同,则是始于周朝。


周王室虽然没有约束诸侯国内部的立法、行政,但是周公旦在意识形态层面,给旗下所有成员制定了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周礼》。所谓《周礼》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严格说起来,它在当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一部《宪法》。


周王朝开国之后,硬件上的分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周武王,而在意识形态领域,贡献最大的则是武王的四弟周公旦。


周朝意识形态的最基本或最底层的指导思想是“天道”。这个概念非常宽泛,但也可以非常实用。何为“天道”:遵循自然规律,该进化的进化,该淘汰的淘汰,是天道;优胜劣汰,让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也是“天道”;而同族之内,自由竞争的同时保持必要克制,避免过多内耗,还是“天道”。


基于“天道”,周公旦又进一步定义的王朝的基本任务:“敬德、保民”。所谓“敬德”,敬的并非是简单的伦理道德,而是前面的“天道”。而“保民”就好理解了,历朝历代对君王最大的褒奖就是“四夷宾服,百姓安居乐业”,说白了就是保护百姓不受外族欺辱,同时也不受自己手下官吏的欺辱。


如此,周王朝也就在舆论领域很好的解释了商亡周兴的原因。这是因为商纣王违背天道,无法继续完成“敬德、保民”这个历史使命,所以只能退场,由周取而代之。当然,这里面肯定存在政治正确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理念本身的确是照顾到了各个阶层的利益,很快得到了整个华夏族的认同。于是周公旦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制定了《周礼》。


有了《周礼》就相当于把各个诸侯手中的权力,都装到了一个看不见的笼子里。一旦你的行为违背了周礼,就很可能会遭到国人的抵制。而周天子,乃至整个周王室,则是《周礼》在世人眼中的图腾。


从权力角度来说,在这样的结构下,周天子有权威但无实权:有权威意味着周天子对各个诸侯国始终可以施加影响力;无实权,则意味着周天子实际可以随心所欲调动的资源,多数时候只限于镐京和洛邑两块王畿,所以崤山以东的诸侯即便有朝一日做大了,也不太可能会惦记周天子手里的实际资源,因为性价比不合算。没有贼惦记,自然也就是最安全的。


到此为止,华夏统一也就有了基本轮廓,这个轮廓就是“天道”理念。最妙的是这个理念并不会和任何一个政权本身绑定在一起。无论是对哪一朝哪一个君主而言,都只能是天下即朕,而不可能是朕即天下。也就是说只能是你来承袭天道,担当敬德保民的使命,而不能是让天下围着你来转,否则就是有违“天道”。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团队或说是机构而言,共同的理念是形成凝聚力必不可少的东西。但这也是有大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你理念必须是照顾到了人们实际利益的,而不能是那种空谈或是虚妄的道德说教。同时理念一旦被大伙儿认同,领导者自己就必须要以身作则。周朝国祚800年,一直到灭亡前夕,周天子的一言一行,生活起居,都在尽可能的尊奉周礼。这里面固然有其不知变通的一面,但你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所蕴含的贵族精神和自律意识。或者也可以说,“天下即朕而非朕即天下”应该是领导者自律的一道铁则。


而除了《周礼》(意识形态)之外,周王室还对诸侯们的权力继承在法律层面动足了脑筋。理论上说,诸侯的封地或分公司的资产,不管是初始的还是他后来自己打下来的,最终产权都还是周天子总公司的。


在一任诸侯死(薨)了以后,天子就可以把他的封地收回然后重新分配。当然,事实上周天子并不会真动用这个条款,但是这就意味着,当诸侯去世以后,他的继承人继位以后,必须由周天子再次册封,其地位才具有合法性。


后来在东周乱世,周王室实力衰微,诸侯对天子压根不当回事,可恰恰是靠这个条款,让周天子又安安稳稳混了好几百年。因为无论哪一个国君继位,都必须接受天子册封。这就成了天子与诸侯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


这并不是因为当时的贵族老爷们死心眼儿,非要整个高帽子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上一条。在当时,国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那么他们的意见就会对国君形成舆论压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没有周天子的册封,没走法律上的流程,这不好看、不好听还在其次,关键是不好过。这是世界上从来不缺有野心或者说是有争心的人,缺的无非是一个可以拿来争的机会而已。没有天子册封,也就意味着国君得位不正,没有法理依据,一旦如此,也就怨不得别人来抢。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那无论你心里多瞧不上周天子,面子上也得老老实实地派使者去王畿去奏报天子,请天子册封新君。


这也说明,无论对制定者还是接受者来说,在看待规则时都绝不能太实惠,很多条款,或许这辈子也不会触发,但即便如此,也需要认真对待,这也正是“名正言顺”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5582kyfn

    挺好就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