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武王伐纣:有能力却不一定有领导力

01 武王伐纣:有能力却不一定有领导力

00:00
14:42

我们今天说的是一个背锅侠——商纣王。他又是暴君又是昏君,从周武王灭商算下来,纣王的这些锅一背就背了将近三千年。


其实细想起来,多数人对商朝和纣王的印象都是从《封神榜》里面来的,问题是那个不是历史是小说,搁在现在,我们应该叫它“大型玄幻仙侠古装剧”。


它的作者许仲琳是明朝人,离着纣王的年代差着小三千年,里面所有的人设都是照搬明朝的情况来的。拿它看商朝,靠谱程度其实和拿《西游记》看唐朝差不多。


历史上真正的商纣王,按照周秦时代的文献记载,其实是一个少有的“牛人”。


当时的史书对纣王是这么描述的:博闻广识、反应机敏、能言善辩,而且孔武有力,能赤手空拳制服猛兽,简单概括就是文武双全。除此以外很可能还是个偏硬汉形象的大帅哥。


可这么一个能力不凡的君王,为什么真实的历史最后却落了个国破身死的下场呢?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往往会搞混这么几个概念:品行、能力、实力和大环境。事实上品行好或者是能力强的人从来不是理所应当就该成功的。


我们一样一样来说:首先说品行。实事求是地讲,对于一个君王而言,私德这个东西其实讨论的意义并不大,他好不好色、生活奢不奢侈,其实跟国家治理得好不好真没太大关系,所谓“家天下”,整个国家都是他们家的。


从动机上说,无论如何他都没有理由自己祸害自己家的产业。而且相对于一个国家范围而言,君王的私德好,惠及不了几个人,不好也祸害不了几个人。真正能影响一国的,是要看他能不能做好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


而放在现在,放在普通人身上,我们当然绝不能忽视道德的价值,在个人与个人的交往中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也必须清楚,对一个人道德的评判,也同样绝不能代替对他个人能力和利益取向的判断。对一个管理者来说,这就意味着用一个“好人”,和用“对的人”,往往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再说能力,这一点前面咱们已经说过,商纣王就个人能力而言,其实是非常强悍的:能文能武。


而至于实力,从现今出土的文物和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商的文明程度和综合国力其实都远远强过周。但问题是商朝的实力强不等于商王的实力就一定强。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其实就像是现在的股份有限公司,国君就是董事长,贵族都是董事会的大股东,而这个董事长手里的股权比重其实并不大,远远谈不上什么一票否决。这也正应了我们前面一直强调的那个问题:两三千年前的中国,其实更接近现在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领导者都很少真的能做到说一不二。


而最大的问题是出在大环境上。商纣王从他老爹文丁手里接手商朝这个当时全中国最大的股份公司的时候,其实情况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东面有当时的少数民族东夷族不断叛乱,西面的周,当时叫西岐,也开始蠢蠢欲动。其实最早的时候,周和商的关系有点儿像后来唐朝的节度使,也就是《大唐荣耀》里面安禄山和李唐的关系,而且那个时候周的自主权更大。前面说商朝好比是一个股份公司,而商朝和周的关系,其实也就算是一家大公司对另一家小公司参股,连控股都算不上。


开始的时候,两家基本算是相安无事,可是到了后来,随着周的实力越来越强,商朝开始坐不住了,最终两边的关系彻底破裂。周文王姬昌的爸爸季历就是死在商纣王的爸爸文丁手里的,两家至此成了世仇。


而商朝内部,用现在的话说,当时正面临着记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的问题。贵族把持着大部分国家财富和政治权力,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在不断积累,而最终要为这个局面买单只能是纣王他们一家。


纣王登基以后,很快就在内政外交上有了一系列的新举措。对外,开始集中力量征讨东夷族叛乱。任何时候,对国家也好,企业也好,两线作战、腹背受敌都是最麻烦的。


这种时候,把握好时间差,集中力量先解决掉相对较弱的那个问题,可能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虽然这样明显带有赌的性质,但是至少赢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不赌,那就铁定只能等死。而且这个时候商朝的实力还不弱,早赌好过晚赌,再晚几年,国家在众多贵族记得利益集团的拖累下,可能就连赌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内政。


纣王登基以后,随即开始对垄断政治资源的贵族下手。因为当时商朝的官位事实上已经都快成世袭的了,丞相的儿子还是丞相,将军的儿子还是将军。纣王登基以后,一方面打压贵族出世的官员,一方面开始大量从平民甚至奴隶阶层选拔人才,同时还宣布,贵族的奴隶只要进入朝歌,就可以算自由民。


这从人性和文明角度来说显然是历史的进步,而当时纣王的考虑应该更具体。从草根阶层选拔人才,可以给早已腐朽的官场注入新鲜血液,打破既得利益阶层对权力的垄断。而奴隶在当时本质上是贵族重要的私有财产,给奴隶资源,也是在削减贵族手里的资源。《封神榜》里纣王滥杀大臣,追根溯源,原型其实就是从这来的。


除此以外,纣王还开始逐渐减少祭祀活动。因为商朝时人们一度非常迷信神鬼,当时大到打仗,小到盖房子,动不动就要占卜。结果这导致祭司们手里掌握了大量的权力,就算国君心知肚明,可是为了稳定人心,你还是要占卜,这就导致一件事你最后能不能办成,很大程度上全凭祭司的一张嘴。他要是说占卜结果是“大凶”,你这事还怎么做?


之前历代商王都是以妥协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到了纣王这一代,已经没有时间也没资源来和这个稀泥,最好的办法就是就是硬怼。直接宣布所有人都不许再信这一套了,放在现在,这个应该叫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


可以说,商纣王的眼光非常准,他的几项改革措施都是直击要害,可也正是因为他看的实在太准了,才导致了后面一系列悲剧。纣王登基以后,随即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可什么叫弊政,弊政本质上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早已驾轻就熟的获利工具,你把它弄没了,实质上就是断人财路,对上层而言,这可比杀人父母都要严重。


当时在和贵族的权力斗争中,纣王已经对不少元老大臣开了杀戒,可照样还是压制不住对方的反扑。前面我们提过,商朝本质上就是一个股份公司,而商纣王作为董事长,根本做不到绝对控股。就在这个时候,周武王开始率军东进,这就有了后世所说的“武王伐纣”。


在出兵之前,周武王姬发给纣王列出六条罪状:1.好喝酒;2.听信妇人言;3.自信有天命;4.不祭祀神明祖先;5.不重要用贵族;6.任用“小人”。


前面几条都是拿来凑数的,关键在于后两条。在古汉语里,“君子”和“小人”的意思最早不是说道德水准,而是指社会地位。所谓小人其实就是指草根阶层。


周武王的这几句话显然是不是说给自己人听的,而是说给商朝的贵族们听的。他是在提醒这些贵族,纣王才是那个断了他们财路的敌人。此外周武王的话还有一层意思,既然我说纣王的改革举措是罪,那就意味着今后如果我得了天下,就会把它再改回来。


果不其然,大量的商朝贵族背叛了纣王,这里面还级别最高的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众多贵族官员的叛变,导致商王朝的国家机器彻底瘫痪。您可以想象一下,周朝好几万军队从现在的山西省宝鸡市出发,一路连打带杀,不远万里推进到现在的河南新乡。这么远的距离这么大的动静,可是纣王却一直被蒙在鼓里,始终把主力军队放在东部和东夷族打仗,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内部已经没几个真正的自己人了。


再后来的故事大伙就都差不多知道了。纣王用临时拼凑的军队和周朝的军队进行了一场极为惨烈的决战,也就是牧野之战,“流血漂橹”这个成语就是打那儿来的。再然后,纣王为了维护作为君王的最后尊严,选择了和自己最心爱的两个妃子一起自焚而死。其实人要是想自杀办法很多,自焚是最痛苦的一种,纣王之所以选择这么惨烈的死法,就是为了彻底毁掉自己的尸体,让周武王连拿着自己首级炫耀的机会都没有。


至始至终,我们会发现商纣王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对的。可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无奈,正确的东西未必就一定能留存下来。


当时商朝的种种政策弊端已经累积了数百年,各个既得利益阶层早已是树大根深,彼此的关系盘根错节,甚至连商王室都是这个利益关系网中的一员。这就好比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人,如果什么都不动,就会让疾病慢慢吞噬掉生命,可如果上了手术台,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立时三刻直接毙命。


当一个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在他的眼里,往往会发现自己所在的单位和企业里面到处都是毛病,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要纠正似乎很容易。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没人去做呢?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在当事人的道德、能力上找原因。


其实对照发生在三千年以前的这个惨烈的故事,我们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单靠几个人,无论是明君还是能臣,其实都改变不了大局。个人能力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归根到底要想改变点什么,你首先要有合适的大环境和足够的实力,而这需要改变的,则是众多人的利益关系。所涉及的人越多,利益关系越复杂,改革的难度也就越大。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